APP下载

中药特色名称所蕴地域文化探析

2015-10-14周青胡煜辉廖晓

学理论·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药名江西文化

周青 胡煜辉 廖晓

摘 要:我国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药物命名也都各具特色,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而各民族各区域独特的药物名称更是蕴含着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本文即以江西省为例对中药特色名称所蕴地域文化进行探析。

关键词:中药;名称;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96-02

我国中药种类丰富,数量繁多。而药物命名也颇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充分反映了古人的智慧与情趣[1]。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域与时代的阻隔往往使中药材在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别名,再加上商品名、处方名,一味中药可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上百个名称。而不同地域的中草药药名传说、药名谚语、药名成语、药名谜语、药名典故、药名诗歌等等,无不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情感与理想愿望,散发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但是目前所见文献甚少论及中药名称,尤其是地方名、别名等,与其所蕴独特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江西省是全国种植和加工中药材最佳的省份之一[2]。全省特色药材约二十来种,如草珊瑚、吴茱萸、车前子、山腊梅、杏香兔耳风等。除农药、兽药外,人类药用植物达两千多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总数的1/6-1/5[2]。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日照,充沛的雨量,较长的无霜期,亚热带湿润气候以及优质的红壤是江西拥有丰富的道地和特色药材的主要原因。除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之外,江西居有38个民族,汉族为主,多民族杂居,语言丰富多样,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同时自古江西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名人众多,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上述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特点赋予江西这片热土以颇具魅力的风俗民情及深厚独特的药名文化。下面笔者就以江西省为例对独特的中药名称,尤其是地方名所蕴地域文化进行探析。

一、药名折射民俗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其劳动人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会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所谓民俗文化,它始终植根于国家民族的社会历史土壤里,并形成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而药名文化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中国古代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譬如江西中草药名的传说故事,就承载着江西民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江西在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地域性与独特性,折射出赣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变迁与延续的过程。

如中药中有一味叫“白芨”的止血良药,但它最早的名字不叫白芨,而是叫白根。说起来有段故事。相传在古代江西一个县衙大牢里,关押着不少犯人。看管他们的老狱卒,为人正派,心眼好,对犯人从来没有打骂,还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一天,一个叫白及的死囚忽然病危快要死了,老狱卒忙去禀告县官。县官听后说道:“再过一个月,白及就要砍头,现在死了,也省了我们一刀!”老狱卒却想:虽说白及罪大该死,但没有到死期,有病还是要给看的。于是他瞒着县官,请来一个郎中给白及治病,自己为他付药费。没过几天,白及的病好了。一晃二十多天过去,白及的死期到了。白及为报恩情,告诉老狱卒说:“我七次犯重罪,屡遭刑讯拷问,使肺部受伤以至于呕血。多亏我有一秘方,皆靠此药止血恢复。方法是,只用白根为末,米汁调服,其效如神。”白及死后,老狱卒牢记此方,后来无偿转告给朋友张郎中。张郎中遂用此方救治咳血不止的垂危病人,果然其效如神。便问老狱卒这药叫什么名字。老狱卒因年老记性差,只记得是白及献的方,顺口说了句:“白及!”就这样,白根从此有了“白芨”这个名。古代江西劳动人民“仁爱重义”之民俗传统及“民胞物与”的精神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再如民间将一种顶端冠毛芒状,开花前枯萎的造型奇特之药草命名为“鬼针草”、“鬼骨针”等。这是由于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古人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便产生颇有些封建迷信色彩的臆测之说。

二、药名意蕴儒、道、佛思想

儒、道、佛是中国主要的传统文化支柱。就三家的养生思想而言,儒家讲“敬”,道家讲“静”,佛家讲“净”。祖国中医药学无疑是植根于祖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故儒、道、佛各家思想在许多中草药命名中皆能觅得痕迹得以反映。

1.儒学思想

儒学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学主旨是舍生取义,讲的是入世,重视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儒家提倡仁义治国、忠君孝亲、中庸之道、民胞物与等思想。江西许多中草药名的传说故事充分体现了这些思想理念。如“使君子”传说。在四川主要讲述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最先品尝此果,意外地医治好了蛔虫病,因此称之为“使君子”,而在江西民间,则主要讲述北宋时期郭使君偶然以“使君子”治好了孙子的蛔虫病,于是到民间专门救治有虫积、疳积病的患儿。两则传说,分别反映出四川民众对蜀国皇帝刘备的敬仰,和江西民众对儒家“民胞物与”思想的推崇。又如“杜仲”中草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因为从前有个叫杜仲的人服此药得道,因而称此药为“杜仲”。而在江西民间传说中,杜仲是赣江边的年轻人,为了医治父母腰膝疼痛的顽症,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在高山中采得良药,而最终掉下山崖。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怀中的草药命名为“杜仲”。这则传说丝毫未反映文献中成仙的向往,却揭示了江西民众对儒家忠孝节义精神的弘扬。

2.道家道教思想

道家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学派宗教,其对中医学的影响无处不在。最早确立道家学说的是与孔子同处春秋时期的老子,著有经典《道德经》,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其核心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江西景德镇和奉新一带将“英雄草”称为“逍遥竹”就是道家追求无拘无束思想状态的体现。汉代以后道家思想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研说道教时更着重于“炼丹”,以求长生不老,升仙而去。故汉代以后信奉道教的医家常在药名中取有“仙”字、“寿”字,意喻长寿、得道、成仙。如“山木通”在江西奉新被称作“天仙菊”,“山薄荷”在赣州称为“野仙人草”,江西万年则把“土三七”叫作“八仙草”,而“马齿菜”在江西丰城被称为“长寿菜”等等。江西峡江的玉笥山,自秦代以来被称为道家“第十七法乐洞天,第八郁木福地”,因此“雷公子”“阴阳草”等颇有道教意味的草药名便衍生于此地。

3.佛教思想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是历史上跟中国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宗教。距今两千多年前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传入中国后本土化为禅宗。禅宗在我国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禅宗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工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入,而后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挂碍。佛教文化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影响到汉语词汇的丰富。其中,对中草药名的影响自然也广泛深刻。如佛教认为精进修行可炼成金刚不坏之身。故在江西的中草药别名中,婺源将止痛去湿的“银钱草”取名为“四大金刚”,吉安把强筋壮骨,散寒解表的“千拔草”称为“金刚钻”。又如佛教提倡戒荤吃斋,故莲花把“宽叶素兰”命名为“斋珠兰”,赣州给“败酱草”取名叫“野苦斋”。再如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是普度众生的神灵,南昌遂有将“腐婢”称作“观音柴”的传说典故。矗立于庐陵(今江西吉安)佳郡的青原山乃古代江南佛教名山之一,日本、中国台湾及东南亚的众多佛教流派追根寻宗于此,由此当地产生了“四大天王,黄龙缠树,五爪龙,大叶五爪龙,过山龙”等诸多与佛教相关的药名传说。此不一一列举。

三、药名的民族文学创作

用药名来写诗填赋,是古代文人墨客以俗为雅、变俗为雅的情趣追求[3]。随着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诗歌创作形式的不断发展,药名文学的发展得到了迅速提升。直至宋朝,诗人已能熟练地将运用药名的技巧与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复杂的思想感情相结合。以辛弃疾的《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为例: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堤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期间与马荀仲所作,由于荀仲擅长医学,故辛弃疾用药名进行填词。这篇作品传达了其壮志难酬的愤慨。他的词,使人们知道药名文学同样可以具有深刻的内涵。

随着药名文学的不断发展,至清代时,还出现了著名药名戏曲《草木传》。总之,繁多而独特的中药名,为药名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文学作品中的药名隐语及药名对联、书信、诗歌、散文等,构思奇特,用词精巧,令人惊叹!

药名文化既是祖国医学文化的重要遗产,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挖掘和传承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疆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区域各民族在不同时期的药名文化都富于鲜明的区域和时代特征。故对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各种道地特色药名的传说与典故进行挖掘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探析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进而促进我们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祖国灿若瑰宝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蔡群.浅谈中医药物命名的文化特色[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3):16-17.

[2]丁智慧.江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1):120.

[3]朱祥麟.药名入诗文苑奇葩——药名诗的源流及其新作[J].文坛医事,2007(4):22-25.

猜你喜欢

药名江西文化
江西银行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爱江西奶奶
谁远谁近?
药名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买药
药名戏与《牡丹亭》
散议中药药名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