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田汉对日本兵形象的塑造

2015-10-14黄雪莹

学理论·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

黄雪莹

摘 要:在抗日战争期间,救亡文学在激发大众斗争的意识、反对文化统治、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作为“戏剧界的先驱者,同时是文化界的先驱者”的田汉,在抗日战争激涌的年代,关注现实、反映社会,其塑造的日本兵形象在当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成为当时最激动人心的声音。田汉对日本兵形象的塑造对于当前在文艺作品中准确塑造日本兵形象,理性对待中日关系,具有深刻的启示,对于深入认识抗日战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抗战文学;日本兵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86-02

田汉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剧作家,在抗日战争中把自己在战争中的情感体验融入作品当中,为当时宣传抗日救国、鼓舞民众奋勇抗敌发挥了重要作用。田汉将自己的愤慨、憎恨、悲伤、同情等情感寄寓在他塑造的日本兵形象中,使这些形象浸染了时代特征,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能够让当代中国人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在当代的社会生活中理性看待中日关系,在艺术创作中摆脱脸谱化的思维,本着客观真实的态度塑造日本兵形象。

一、田汉对日本兵普遍形象的塑造

在田汉的笔下,日本兵的普遍形象是集各种人性恶于一身的狰狞的面孔,视人的生命如草芥。在《最后的胜利》中,田汉写道:“正为这样,四个月以来他们用轰炸机不断地轰炸我们不设防的城市,扫射我们的难民。多少无辜的人,小孩子,作了他们轰炸机关枪下的鬼,在前线的村庄,他们常常把许多没来得及逃走的人拖出去一排排地击毙,挖眼睛,有的还逼着他们挖坑活埋自己……”[1]日本兵不仅杀人不眨眼,而且伪善。许多汉奸就是被他们的一点小恩小惠收买,为虎作伥当了日本兵的帮凶。田汉在《丽人行》中写道:“他们拼命想以亚洲人的立场来牢笼中国人,想我们跟他们一起跳,跟他们一起向英美人作战。”[2]他们除了收买意志薄弱者为其效力之外,还讨好拉拢革命党人。“当王仲原幸灾乐祸的时候,敌人却主动考虑玉良和若英的自由。”[3]表面上给他们自由,实际上拉拢他们叛变革命,以他们作诱饵,钓更大的鱼,尤其使敌人的阴险狡诈伪善的本性昭然若揭。田汉结合了抗日战争的大背景,塑造了日本兵普遍的残暴、好色、背信弃义、贪婪、伪善等丑恶形象,表达了田汉在特定时期的情感倾向,即对日本兵的无情的控诉和对他们的愤怒、复仇的强烈渴望以及对战胜日本兵的强烈的信心,同时“体现了我们民族反抗暴力、期求美好的愿望。这也成为民族借以自愈、慰藉民族创伤和自我激励的写照。并在其中完成了民族的自恋——对自信、必胜、美好等崇高价值情感的偏好,对侵略者的可耻、卑鄙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嘲笑。这种乐观自信的情感是一种借助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自我价值感”[4]。正如田汉写道的“中国老百姓的愤怒就像一把烈火!想要把自己变成灰的鬼子们,来吧!来吧!”[5]它掀起了人民对日本兵的仇视、憎恶,激发了人民对日作战的抗日热情,鼓励民众同仇敌忾积极抗战。田汉塑造的日本兵普遍形象,有助于增强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团结人心,共抗外辱,这在抗战的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田汉在《银河秋恋曲》中写道:“秋风吹起了愤怒的火,秋虫唱起了复仇的歌,你从前方来,你可知道敌人的罪恶?敌人奸淫掳掠,死伤的比前次还要多。亏着我军神勇、人民合作,扫荡敌寇像秋风扫落叶,飘落在洞庭湖”,把对日本兵憎恶的感情表现出来,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激昂的旋律,澎湃的复仇激情[6]。

二、田汉对日本兵特殊形象的塑造

“一般的文艺作品写到敌人的士兵时,不是写成了怕死的弱虫,就是喝血的猛兽。这于宣传上可收一时煽动刺激之效,然而宣传应该是教育,把敌人估计得太高或太低,都不是教育民众的正轨。”[7]田汉在塑造日本兵普遍形象的同时,注重深入日本兵内心深处,从个体出发,记录他们当时的心理特征,塑造日本兵的特殊形象,不仅仅写出了日本兵外部的残忍无人性的行为特征,也写出了一些日本兵的人性复苏与反省。在战争中,并非所有日本兵都是惨无人道和毫无人性的,他们中也有良心发现者。田汉在《最后的胜利》中塑造了一名良心发现的日本兵形象。《最后的胜利》中敌兵甲富有正义感,对司令官的侵华借口认识得比较深刻。“他们口口声声为正义而战,仗正义之剑膺惩暴力的支那”,只不过是道貌岸然,打着正义的幌子欺骗民众[8]。他对日本兵服膺的正义产生了怀疑。“我们千年来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可现在我们拿起飞机大炮坦克尽量地蹂躏李白、杜甫的故乡,把他们看成是野蛮民族,你以为这是合于正义吗?”[9]正是由于良心发现,加之无辜小孩惨死在日军手中,使他心中正义的力量复苏了,陷入了深深的忏悔之中:“我觉得我犯了罪了。不,我们大和民族犯了罪了。”[10]最后,敌兵甲在释放了革命者宝生后开枪自尽。“冢本君自杀了。他是给正义感压坏了。”[11]作家深刻揭示其矛盾的心理和内心深处灵魂的震荡与翻滚。一味屠杀无辜的手无寸铁的人民,违背了人性,他深受良心与道义的谴责与煎熬;违背长官命令,又违背武士道要求的对国家、民族的绝对忠诚。敌兵甲的举动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在情理之中。忠诚、战争与人性,在这两难困境中他只有以死向那些死在自己枪口下的灵魂谢罪。田汉虽对日本兵深恶痛绝,但是他对日本兵并未抱着绝对的态度,而是辩证地分析,他相信他们在感召下会良心发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们也只不过是侵略中国的工具。日本兵原来并不是杀人如麻的嗜血者、禽兽,他们原本也应该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妻围子抱。可国家意识形态的鼓吹,狂热的军国主义的渗透,日本士兵是受法西斯政权的欺骗来中国作战的,他们在侵华战场上丧失人性的行为是军国主义毒害的结果。正因为如此,田汉认为日本兵经过教育和感化可以恢复人性,甚至可以走到反战立场上来的。田汉能客观理性地看待日本兵,看到他们人性复苏的潜能,虽然希望很渺茫,带有理想化色彩,但毕竟代表了富有人道主义的作家的美好祈愿。

三、田汉笔下日本兵形象的当代启示

文学作品在塑造日本兵形象时,一方面会受到中国民众集体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反作用于中国民众的集体心理。“在两国交战的状态下,作家从什么角度,站在什么立场上表现战争,如何表现日本士兵的形象,不仅仅是作家的文学观问题,更是一个民族问题、政治问题。”[12]田汉作为一个“关汉卿式的”硬汉精神的人,始终保持对最后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战争期间创作了一系列戏剧、电影剧本、诗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作用,彰显了一个作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田汉通过对日本兵普遍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对本民族价值的重塑的目的。在当前的影视作品创作中,日本兵形象发生了很大改变,不是深入到具体的个体的塑造,而是一味地嘲讽或一味地丑化或者群体的漫画式地描摹,没有看到日本兵被蒙蔽、被操纵的可悲的命运。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影视作品中,日本兵的形象日趋脸谱化:日本兵被塑造成了面目丑陋且身材矮小、扛着奇长无比的三八式步枪一出场就烧杀掳掠、只有“呦西”和“嗨”等简单台词的形象。虽然在创作过程中大量运用了夸张和戏谑的手法,但是这种日本兵形象脱离了历史的客观真实和艺术作品叙事的逻辑性,只能让影视作品成为一个闹剧而缺失了真正的文学精神。在近年来出现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日本兵的形象已经完全像“鬼”靠拢,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日本军人形象大体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从残暴的人类形象到变为非人类形象,非人类形象又经历了这样的变化:从战争机器到兽类,从兽类变为魔鬼,最后形成形象学的套话——日本鬼子。”[13]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抗战题材文学创作过程中,要摆脱长期以来“鬼子——英雄”“好——坏”的二元对立模式,在日本兵形象的塑造中要摆脱“鬼子”的套话,以崭新的视角来审视抗日战争中的敌国士兵。

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70年了。田汉在救亡文学作品中对日本兵形象的塑造,让我们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思考:“中日两国友好则互利,交恶则两伤。”[14]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日本的思考也越来越理性化、深度化。现今,应该怎样塑造日本兵形象,应该怎样对待中日关系,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参考文献:

[1]田汉.田汉文集:第十六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521.

[2]田汉.田汉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75.

[3]田汉.田汉文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92.

[4]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74.

[5]田汉.田汉全集:第十四卷[M].广州: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169.

[6]王向远.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战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J].北京社会科学,1997(3).

[7]李欧梵.现代性追求[M].上海:三联书店,2000:47.

[8]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86.

[9]孟华.形象研究要注意总体性与综合性[J].中国比较文学,2000(4).

[10]陈,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73.

[11]干瑞青.日本兵形象塑造的自恋心理阐释[J].电影文学,2011(8).

[12]潘国玲,仲晨星.“前线一代”的缩影:《最后的炮轰》中诺维科夫形象评析[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4(1).

[13]张志彪.中国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5.

[14]刘春波,仲晨星.陈独秀伦理学思想评析[J].世纪桥,2011(7).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第一卷)
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可喜成果——“抗日战争史丛书”首批著作出版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抗日战争研究》创刊三年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简介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