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蓬长篇小说中的陕南乡土人情

2015-10-14伍双

学理论·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陕南生活

伍双

摘 要:陕西籍作家王蓬的长篇小说《山祭》《水葬》以陕南山乡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两段关于在历史变迁下山里百姓的生活境遇和故事。在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作者给我们展现了陕南奇丽的山水风貌,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还有独具风情的陕南人民,向读者传达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风俗和乡土人情,表现了陕南山乡地区独有的秀美以及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王蓬;《山祭》;《水葬》;陕南;地理风貌;民俗;山里人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83-03

作家王蓬原籍西安,年少时因父错案迁至陕南汉中农村。多年的农村生活,务农经历,让他对陕南的乡土人文有了深刻的体会和了解,也让他对这片秦巴山水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在王蓬创作初期以小说为主,长篇、中篇、短篇皆有,并多次获奖,可谓硕果累累。他的长篇小说《山祭》《水葬》在其众多小说中极具有代表性地表现了他对陕南秦巴山水之间世态人情的了解,让历史、人物、民俗相互交织在一起,构建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小说内容,生机勃发、独具魅力。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著名出版家、作家聂震宁先生曾对他的这两部小说评价:“王蓬的长篇小说双壁《山祭》《水葬》可以看成是两个关联的文本。这两个关联的文本具有时代变迁中内在的因果关系,完整地写下了王蓬心中的秦巴山水,人情世故和文化演绎。仁者在山,这就是《山葬》,智者近水,那便是《水葬》。《山祭》是仁者的倾诉与反思。《水葬》是智者的体验与抒情。仁者与智者的底子却都是浓浓的有情人。充分彰显着情义与情致。两部作品堪称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山地生活的情义和情致的扛鼎之作。”[1]

一、奇丽的山水风貌

陕南从地理位置上看是指陕西南部地区,它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流经三市分别为汉中、安康、商洛三地。陕南地区水、热、林、草以及土特产、矿藏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陕南风景秀丽,有别于陕北、关中的粗犷、古朴。其中,汉中居于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水资源充沛,自古利于农耕,有“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的美称。其南北倚山地势较高,中间是汉中盆地地势较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殊的自然风貌,汉中虽位于中国西部,但却拥有与江南同样秀美的风光,所以有“西北小江南”之称。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幼生活在汉中的王蓬,把他心目当中陕南独特秀丽的风光,全部书写在他的文学作品之中。

《山祭》中王蓬对观音山的地势地貌是这样描写的,“整个观音山地形象条狭长驳船。一边是险峻黝黑的山崖,一边是连绵不断的坡岭。中间夹条狭长幽深的山谷。山谷两边又突兀起无数小的山崖,坡岭,涧谷,溪水……”[2]236,这样的地势是陕南山地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险峻幽深。但是奇地也有奇景,“若站在‘鹰翅上,方圆十几里的山峦,崖头,丛林,溪水……谷底升浮的雾罩。山腰毛茸茸的小路,偶尔伸头探望一下的野狐全落在眼底……涧谷底下草坪有拖着五颜六色尾巴的锦鸡在追逐觅食;附近石缝地窜出一只大尾巴松鼠,吓人一跳,又给人片刻新鲜。”[2]238这样的景致岂是平原谷地能随意可见的,山峦纵然高威雄奇,那些倚山而生的动物却给这大山深处带来了无限生机,让这清幽的生活显得诗情画意。陕南常年多雨水,水资源充足的同时也常受到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尤其是在夏季,一场暴雨过后河水猛涨,汹涌澎湃的河水夹裹着从上游冲击来的杂物,牲口在河道内极速而下,蔚为壮观,每当这个时候陕南人都有看涨水的习惯。在《水葬》中,王蓬就将这一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果真,一阵沉闷虽为涛声传来,上游远远出现一道城墙高的白线。一大群雀鸟惊慌地从水面掠过……说话间,水头已猛扑下来,发出惊天动地的怒吼,脚下的大地都在震颤。第一排浪头过来便吞没了河滩丈把高的柳丛,咆哮的水头凶狠地拍打河堤。浊狼翻滚的水面开始有大树、木料、柜子、木盆、成架的房屋飘下来。”[3]18在王蓬的笔下,陕南的水少了一份江南秀水的灵气,但多了一份恢宏气势,彰显了其柔中带刚的性格,也似乎在诉说着它心中千百年来鲜有人知的历史故事。

二、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

陕南山乡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人民特殊的生活方式,长年累月就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在王蓬的这两部长篇小说中,我们时常可以领略到那些独特的山乡民俗。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基本上全是陕南方言。这与王蓬长期的汉中农村生活经历有莫大的关系。汉中虽隶属陕西,但汉中方言与陕北、关中一带的方言有所差别。而且汉中周边与多省相接,难免受其影响,因此在汉中境内方言也有口音的差别。小说中,方言的运用对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有画龙点睛的妙用。《水葬》中,“‘麻哥,醒呼一下,要过鸡头关了!蓝明堂推他一把。麻二揉着惺忪的眼睛。嘴里咕噜:‘球小心,眯着眼睛也不得戳拐。这路我自小就跑得没遍数了,光这一路搞过的女人都能生一校场坝娃娃!‘你麻熊又他妈的瞎吹!‘哪个鬼孙哄你!”[3]110从麻二与蓝明堂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麻二年轻时风流放荡的生活作风和说话时口大气粗的习惯。还有一次翠翠在河滩上与人说笑的话,“要你有卵用,黄糖不甜,熬胶不粘,当戳水棍还嫌短。你只配提鞋倒夜壶,打狗支桌子,领女客上厕所能闻个骚气气……”[3]249这句话粗俗刻薄,显示出了翠翠成长到翠嫂后,性格中多了一份沉稳、自信、泼辣,颇有一种山里女人的野劲。小说中,各种山歌随处可见,山中生活单调冷清,吟唱山歌是山里人解闷,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山歌以男女情感为内容的居多,也有唱诵生活和劳作的。例如:“清晨起来呦——露水潮,露水汪汪呦——搭天桥。太阳一出呦——天桥断,隔断冤家呦——路一条。”[3]93这些山歌富有生活情趣,生动形象,感情含蓄委婉,这也是陕南民风的一大特点。

小说里,作者对山民日常生活的描写,最能体现这里的风俗人情。陕南山区多野兽,打猎也是过去人们的一种生计。《山祭》中,王蓬对“打山子”也就是打猎的描写极为详细,里面不乏山里人常年打猎积累的经验,如:“坐交”,“撵后掌”“打豹子一台戏,打野猪闭住气”,“一猪二熊三老虎”。吃“刨膛”也是这里的一大特色,或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谁家杀了猪或猎杀了大的野物,都要请左右乡邻来大吃一顿,再配上自家酿的苞谷酒,这就是山里最地道最美味的饭食。陕南山区家家屋角都有火塘,火塘上吊个罐,可以煮肉煮饭烧水,冬天一家人围着火塘取暖,至今这个习俗还被保留着。山区的婚嫁习俗也较为特殊,“招夫养夫”“嫁儿留女”“站门汉”,这些都是特殊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养成的特殊习俗,便于人们的生活。

王蓬对秦巴山水的人事物描写的极为精妙、地道,凸显出了这两部长篇小说浓厚的地域特色,也让读者了解到了陕南山乡真实的生活状态。

三、独具风情的山里人

奇地孕育奇人,陕南的山水养育出了这里独具风情的山里人,他们承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良、敦厚,有如水般的灵秀淳朴,也有如山般的坚毅勇敢。王蓬在《山祭》《水葬》这两部长篇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山里人的艺术形象,使这些陕南乡土人物真实、鲜活地跃然于纸上,再加上陕南山水的背景,把这里的生活写得如诗般美丽,打动人心。

王蓬笔下的陕南女子美丽灵秀,具有女性身上应该具有的所有美德,例如善良、聪颖、勤劳、坚毅、勇敢,既有南方女子的柔情,也有北方女子的刚强,柔中带刚,独具风情。《山祭》中的冬花看到宋老师想吃她家的柿饼,就故意让宋老师帮她拿柿饼却把大部分都留给了宋老师。大山里的生活单调冷清,冬花看出了宋老师时感孤寂的愁绪,就隔三岔五闹着吃肉,实际上是借此机会大家一聚,减缓宋老师在这大山深夜的孤独之感。这些细节突出了冬花虽为山里女子没接受过教育,没见过世面,但心思细腻,善解人意。在“四清”运动中,姚子怀因“土匪、强奸犯、反革命分子”的罪名被逮捕,服刑5年。在这期间,全家人的生计都落在了冬花身上,她默默干活,家务、农活、背柴、喂养牲口、照顾老人,全靠她一人,虽然苦累,但冬花任劳任怨,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这种勤劳、质朴、坚毅,似乎是大山女子与生俱来的品质。她们从不向困难低头,必要时还会表现出超越男子的勇敢、坚韧。在冬花的新婚之夜,新郎庞聋得被狗熊袭击得面目全非,生不如死,他企图自杀却被冬花阻止,在对生活失去信心且不想拖累他人的庞聋得面前,冬花的心中处处念得都是他曾经的好,他对自己的恩情。在大灾大难的面前,方能显现出一个人的本质,这山里的女子善良念情,从不忘恩负义。《水葬》中的翠翠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山女子。爱憎分明,面对任义成,她敢于表露青春期女子的爱慕之心,面对蓝明堂的非分之想,她敢于教训他的不务正业。麻二被批,她勇敢地与麻二站到一块,接受那暴风骤雨般的批判。麻二坐牢后,翠翠又一人支撑起全家,供女儿读书,吃苦耐劳。王蓬笔下的陕南女子由于生活在大山里,个个磨炼出了坚忍顽强的品性,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她们善待周围一切人、事物,把女性的美由外而内刻画得淋漓尽致。陕西省原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王汶石曾对王蓬评价到:“您是一位描绘山村女子的能手。”[4]34

《山祭》中的姚子怀也是一个典型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山汉子人物形象。王蓬在姚子怀的身上赋予了一种如大山般伟岸豪气的气质,刚直不阿。在“四清”运动中,姚子怀面对他人的质疑、栽赃、批判、拒不承认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当狼群再次袭击村落的时候,他不顾自己的处境毅然逃跑出去,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带着自己的猎狗消灭狼群,为民除害。就像瞎瘫老汉说的那样“别费劲呦,子怀是不会跑的,那是条硬汉子呦……·”[2]358姚子怀的确是条堂堂正正,令人叹服的山汉子。姚子怀的人生经历具有传奇色彩。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却流落到土匪窝,学会了“打山子”,大半辈子与野兽争强,一次打山过程中的意外事故,让他做出了被“招夫”的决定,这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有情有义的男子汉!姚子怀一生称霸山林,可以说是飞禽走兽的克星,但他最终却在一次打猎中被野猪致死,这样的结局也算是在告知人们万物有灵。那些野兽生灵就像大山的孩子一样,姚子怀夺取了它们的生命,势必要以身祭山灵,这样的深意恰好就是书名——《山祭》。《水葬》中的麻二,也是一个典型的山汉子,他善良、热情、乐于助人,靠手艺吃饭。麻二和任义成在河边捉了许多鳖,回家后就把猎物分给左邻右舍,家家都有肉吃,有汤喝,这颇有有福同享的情义。当蓝明堂不怀好意邀麻二一起去县城送漆时,麻二爽快地答应,全力配合蓝明堂,却全然不晓这里面的阴谋。在蓝明堂的老婆,以及两个儿子被洪水淹死后,麻二帮助他操办了家人的整个后事。可以说麻二是个热心肠的人,也可以说这是陕南山乡人士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风,那就是乐于助人,相互帮忙。因为山乡地区生活条件本来就艰苦,相互帮扶可以减少困难,也可以传递乐趣。除此之外,麻二也是一个掌握多门手艺的人,他会杀猪、造席、打铁、挂挂面、打土坯……这是一个典型的勤劳多艺的山汉子形象,这些技艺历来极为山里人生活所需,麻二也是靠着他的这些手艺帮助别人,同时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山祭》中的庞聋得是老实、憨厚、本分的山里人的代表。庞聋得相貌难看,且愚笨呆痴,经常受到乡人的戏弄和嘲笑。即使这样,庞聋得始终以善待人,尤其是在对待冬花的时候。这点颇似《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摩多和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两人。庞聋得虽相貌丑陋,但实质却是一个拥有善良、美丽、纯洁心灵的人,他也是美的化身。

王蓬笔下的陕南山乡人物,无论女子、男子,都极富鲜明个性,有血有肉至真至纯。他们把陕南人骨子里山般的坚毅豪爽,水般的柔美灵动表现得真真切切。把陕南的山水美与人性美相互融合在一起,这已不单单是文学作品,更是一幅幅表现陕南山美、水美、人情美的画卷。

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道:“陕西为三块地形组成,北是陕北黄土高原,中是关中八百里秦川,南是陕南群山众岭。大凡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形成,虽是时代、社会的产物,其风格、流源又受地理环境所影响。……于是,势必产生了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作家特色,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作家特色,以王蓬为代表的陕南作家特色。”[4]19王蓬之所以形成自己的写作特色,正是因为他几十年来在陕南汉中农村的生活经历。在他的笔触之间,我们时常可以感觉到他对这片乡土的了解,对这方人情的热爱。也许在外界看来,陕南只不过是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山区,不足为道,但是王蓬慧眼识珠,发现了陕南独特的美丽,他把陕南的山山水水,人物风情诉于笔端,把他对陕南的这份感情,以及陕南的美传达给了众人。正如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张虹对王蓬的评价:“从来没有人把秦岭山地写得这样灵动壮美。从来没有人把山地苦难严峻的生活写得如此美丽如诗。应该感谢作家给小说画廊里添上这又重又浓的一笔。”[5]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作家文库系列:山祭.[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3Sk-3jXujTDQAiRsSs-_fKzlKSZnTBOAG

DsKH7_69d3_ZsTpTcwm9zhrsfSCcD04NZGCRlMt4uyJ7-S

JfLNzjdo1JWnRDzQVFGcSrPz7VvuEuXgNTaiGoMDnr6Ar4

cCpCIUtP2JJ98FJAKms2-XfaKXKmr4YQSTbPYpjqnMiK,/2015-3-13.

[2]王蓬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3]王蓬文集:第2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4]韩梅村.王蓬的文学生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张虹.一部真正男人写的书[J].小说评论,1994(6):86.

猜你喜欢

陕南生活
党建地图·陕南
陕南山区某滑坡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研究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