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学生 共筑爱心家园
2015-10-14李家新
李家新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117-01
改革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富裕了全体国民。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让许多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走出家门加入了进城务工的大军。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许多家庭出现了老人无人照顾,孩子无人监管的现象,尤其是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成了当今社会的一大症结,留守学生关爱问题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就以我校为例,全校二百多名学生中,留守学生就有58人,占25.8%,其中男生占72.7%,女生27.3%,独生子女占39%。通过调查得知,在这些留守学生中,大多靠爷爷、奶奶监管,少数靠父亲或母亲一人监管,个别还寄宿在亲友家中,近半数以上留守学生性格怪异,要么孤僻、白闭,要么散漫、行为过急。不爱学习,热衷于窜门、上网。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周一至周五全部在校住宿,平时由老师管理,尤其是班主任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可是一到了双休日,当他们回到家时又恢复了原状,爷爷奶奶和他们有代沟,用学生的话说叫“思想陈113",无法与他们沟通,加上爷爷奶奶平时对他们过分溺爱,所以根本没有办法管住他们,有的被管急了甚至以不读书,离家出走相要挟。爷爷奶奶只好作罢,听之任之。
我班有一名学生,五岁时父母离异,后来又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他被判给了父亲抚养,父亲为了他新的家庭把他扔给了年迈的奶奶,他就靠奶奶生活。到他读七年级的时候奶奶也去世了,他就成了一个准孤儿。之前他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可奶奶去世后,他无依无靠,思想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后来我通过联系他在深圳的父亲才把他安排在一个远房亲戚家双休寄宿。也许是家庭的变故对他的打击,也许是缺乏亲情和关爱,从此他变了。每次周五放学别的孩子有人接,而他却再也没有看到奶奶的身影了,就这样,他开始尝试着和别人一样走进网吧,一次、两次,后来就干脆在网吧过夜,天亮了再和其他同学一道到同学家玩或去逛街,久而久之,亲戚也懒得管他,听之任之。随之而来就是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成天和那些不爱学习,不守纪律的学生混在一起,上课无精打采,并经常在老师面前撒谎,我为此在该生身上花了大量精力,直到现在才有了一些转化,但他那种自由散漫的习性仍然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学生的管理问题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一所学校,甚至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因此,近两年我在不断思索和探究留守学生管理的问题,通过了解和探究,我认为:留守学生的管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
首先,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对孩子的管理,家庭应该是主体。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人,家庭对他起直接的作用,所以家长承担着教育和管理孩子的主要责任,家庭困难只是暂时的,可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害的是孩子的一生。家长在孩子接受义务教育阶段一定要经常陪伴和教育孩子,因为这个时期正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若不正确引导很可能使其误入歧途,那将是家长一辈子的遗憾。因此,我觉得家长应把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放在首位,确要外出务工,可选择离家较近的地方,一举两得。
其次是社会即政府一方,要为本区域内的老百姓创造致富的条件和环境。一是鼓励和扶持农民在现有土地上种植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作物,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外出务工。二是因地制宜,引进外资和技术,就地兴办企业,消化本地劳动力,让他们兼顾对家庭的照顾。三是以社区和政府作为依托,建立双休学生管理机构,让留守孩子有去处,有玩处,孩子欢心,家长安心。
再次是学校,我们是寄宿制学校,家长把孩子放在学校,作为老师一定要把学生视为子女,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思想上教育和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和指导他们,让学生感受亲人般的关怀和家的温暖,并适时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学生学得开心,家长工作放心。
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只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作了一些关注和探究,希望听取更多同仁的高明之见。以便为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探讨出现更现实、合理的方法。
(责任编辑 刘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