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隐喻的“动”与“静”——以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

2015-10-14冯晓娟魏俊轩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冯晓娟,魏俊轩

(1.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四川广安638001; 2.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31)

诗歌隐喻的“动”与“静”——以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

冯晓娟1,魏俊轩2

(1.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四川广安638001; 2.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31)

摘要: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赞颂西湖美景的名篇,诗中共有三个隐喻,而前人对该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写作手法、艺术特色、意象构建、诗歌教学等方面,对诗歌隐喻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在莱考夫(Lakoff)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诗歌隐喻的不同理解过程,对该诗中隐喻的“动”与“静”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诗歌隐喻;莱考夫;动;静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 09-0112-02

收稿日期:2015-06-16

作者简介:冯晓娟(1991—),女,四川广安人,中学二级教师,硕士,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魏俊轩(1955—),女,四川成都人,教授,硕士,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9.048

北宋文学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及书画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苏轼的诗歌清新豪迈,题材广阔,别具风格,他善用比喻,常常由景及情,通过描写自然风景抒发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写人生感受。王国维先生曾说道:“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苏轼是继屈原、陶渊明、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它包括两首诗,但一般是指其中的第二首。全诗通过诗歌隐喻把西施和西子融为一体,让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一、隐喻与诗歌

莱考夫(Lakoff)认为,隐喻无处不在,它广泛存在于人的思维、语言和行动中,具有普遍性[1]。隐喻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人们进行思维和创作的重要工具,文学创作如诗歌、小说、戏曲等也因为隐喻而更具有表现力,更能彰显其艺术特色。隐喻涉及到两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即源域(source domain)和靶域(target domain)。隐喻是通过从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来实现的,该映射通常从一个具体的、熟悉的、便于理解的源域,投射到另一个抽象的、陌生的、晦涩难懂的靶域。诗歌隐喻的映射具有连贯性,莱考夫(1980)又将隐喻的连贯性分为单个隐喻内部的连贯性(coherence within a single metaphor)和各个隐喻之间的连贯性(coherence across metaphors)。隐喻是认知的,因此诗歌隐喻也和人的认知密不可分。

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歌[2]。隐喻本身就是小型的诗歌[3]。隐喻是诗歌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束定芳(2000)将隐喻的诗歌功能总结为四点: (1)“表现”与“再现”; (2)诗意化功能; (3)语言作为诗人的“材料”; (4)诗歌的陌生化。由此可见,隐喻无论是在诗歌的创作还是解读过程中都是不容忽视的。雅各布森(Jacobson)在研究中发现,与现实主义诗歌相比,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更多地使用隐喻。苏轼属于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中大量使用隐喻。

隐喻在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诗人常常运用隐喻,通过描述一种事物来体现另一种事物的特性。而在读者阅读诗歌时,则需要找到隐喻内部的连贯特征,通过对单个隐喻的正确理解才能真正读懂全诗,这是一个“动”的过程。在对诗中各个隐喻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将不同隐喻联系起来,这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趋于“静”的过程。隐喻让诗歌更耐读,引发读者思考,思考也让诗歌的意境及读者的心境归于宁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歌隐喻及具体意象虽然让人目不暇接,但正是这一个个“动”创造了全诗的“静”。

二、单个隐喻的“动”

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学者如白居易、刘禹锡、许浑、李绅等在游历西湖时留下了不朽的佳作,西湖也由此成了文人的宠儿。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赞美西湖的七言绝句,它把西湖比作西子,通过对偶及隐喻写出了西湖在晴雨时不同的美。全诗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全诗除题目外,并没有提到饮酒的宾客,也没有提到任何热闹场面,其中唯一的人物为西施。前两句先用对偶,让诗作朗朗上口,后两句运用大量诗歌隐喻,把全诗推向高潮。诗的后两句广为流传,苏轼用“西子”激活了诗中的隐喻,其中的诗歌隐喻主要有三个: (1)西湖是西子。(2)晴天为淡妆。(3)雨天为浓抹。

通过隐喻,用人人熟知的西子来写西湖,这不禁让人想到西施立于西湖畔,波光粼粼的湖水如一汪碧眼,柳条翩跹是西施动人的舞步,微风拂过,那是西子微微的叹息。西子的妆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晴天,西施只是略施粉黛,清晰而明朗,万里无云,湖水闪动,碧波荡漾如西子的笑容;雨天如西子浓妆艳抹,烟雨蒙蒙是西子的一层面纱,又给人以朦胧的美感。隐喻能激发人的想象,创造出不同意象,让全诗显得更灵活多变。

隐喻的映射是建立在源域与靶域联系的基础上的。在诗中,三个隐喻集中在后两句,“动”的不仅在于西湖与西子,更在于读者对不同隐喻的理解。“西湖是西子”中源域为“西子”,靶域为“西湖”,把西子的美映射到“西湖”上,以西子的美衬托出西湖之美。“晴天为淡妆”中源域为“淡妆”,靶域为“晴天”,晴天的西湖美景如西子淡淡的妆容。“雨天为浓抹”把西子浓妆的美映射到雨中西湖上。隐喻的“动”在于单个隐喻内部的连贯性,诗中的三个隐喻分别描绘了不同的场景,由不同的隐喻带动了西湖的动态美。

三、诗歌隐喻的“静”

读诗能让人安静。这在于联系全诗,找出各个隐喻之间的连贯性。诗中的三个隐喻是紧密联系的,“晴天为淡妆”及“雨天为浓抹”都包含在“西湖是西子”这个隐喻之中,不同隐喻在目的上是一致的,苏轼从晴天和雨天两个不同方面来描写西子,表现西湖之美。由此全诗也逻辑更严密,众多意象连为一个整体,意境由此也更完整。另外,诗歌中丰富的隐喻让人暂时忘却现实世界的纷繁复杂,将内心集中在隐喻分析上,优美的文字总能让人安静下来,全诗的隐喻共同构建了静。

诗歌的静不在于单个隐喻,而在于不同隐喻共同服务于同一个主题。隐喻中源域到靶域的映射不仅在同一概念域之内,还存在于不同概念域之间。隐喻的映射具有选择性,源域到靶域的映射体现了全诗主题,而将与主旨无关的特征隐藏起来。诗中的隐喻是丰富多彩的,无论西子淡妆还是浓抹,都没有脱离全诗,具体的三个隐喻都指向了诗的主题,即赞颂西湖美景。因此在诗中,各个隐喻虽然都迥然不同,但其内在思想都是一致的。不同隐喻之间的和谐让整首诗也变得寂静。

隐喻赋予全诗以意境之美,由意境及心境,带给读者以静与美的享受。西子之美是恬静的,通过意境触发心灵感悟。“晴天”“雨天”“淡妆”“浓抹”,这让读者目不暇接,在不同的意象中获得统一的认识。不同的隐喻中有不同的意象,再将隐喻与诗中的“水光”“山色”联系起来,静发于心。同时,这又与读者在西湖的切身经历融合在一起,心灵感悟越多,则收获的静美也越多。

四、隐喻理解“静由动生”

隐喻的“动”和“静”存在于诗歌理解的不同过程中。《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每个隐喻都描绘出了不同的动态画面,将它们拼成一幅画,以达到全诗静的效果。同时,这也验证了王国维先生读书的三境界:在仔细品读诗歌之前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对具体隐喻有了初步分析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读懂诗歌的基础和必经之路;最后将全诗的各个隐喻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认识,由此达到最高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对诗歌隐喻进行解读时,由动转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在对单个隐喻进行理解时,能得到具体的感性认识,而最后联系全诗,将各个隐喻综合理解,达到比较理性的认识。苏轼在作诗时,常常通过隐喻、夸张等描写多彩的自然之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欣赏风景的过程中升华主题。因此,读诗不仅在于理解单个隐喻,还应将隐喻联系起来,归纳诗歌主旨,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真正“静由动生”,看到全诗的真实面貌。

在对全诗的各个隐喻有了深刻理解后,将不同隐喻联系起来,由各隐喻的动转为整体意象的静。诗中隐喻越多,意境越丰富,诗歌也会越生动活泼,但这恰好会引发读者思考,蝉逾噪则林逾静。诗歌“一静到底”并不能让全诗寂静,真正的静在于“由动转静”,具体的诗歌隐喻让诗歌具有动态美,而后联系全诗,并归于安静。全诗可以看成西子梳妆的过程,不同天气又有不同的妆容。正是西子梳妆过程中的动,创造了妆成后无与伦比的静态美。

五、结语

语言是隐喻的,诗歌也离不开隐喻,隐喻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是由互相联系的隐喻构成的。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单个诗歌隐喻内部的映射是动态的;二、不同隐喻之间的映射及联系能让全诗更和谐、更完整、更安静;三、理解诗歌隐喻的方法为先部分后整体,由动转静。隐喻能赋予诗歌以“动”与“静”,在对诗歌隐喻进行理解时,要先分析各个不同的隐喻,再联系全诗,对各个隐喻进行总结。这是一个由动到静的过程,具体隐喻让人目不暇接,给人以动态美,正是单个隐喻的动,创造了全诗的静。《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子不同的梳妆过程来赞美西湖,让读者在动态的隐喻中获得内心宁静。本文在莱考夫隐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单个隐喻内部联系及各个隐喻之间的联系,解读了诗歌隐喻的动态与静态美,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诗歌隐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8.

[3]束定芳.隐喻的诗歌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 : 12.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