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人论世 悟读文言

2015-10-14徐正艳

文教资料 2015年34期
关键词:湖心亭文言牡丹

徐正艳

(常州市北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000)

知人论世悟读文言

徐正艳

(常州市北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常州213000)

文言文因为它历史久远的特殊性,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文言阅读模式,客观上也造成了学生对文言阅读缺乏兴趣,对文言作品中传达的情感或观点理解不到位。本文通过具体的文言教学案例片断,分析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悟读”的实效性。

初中文言文教学悟读知人论世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阶段学生阅读目标的第九条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还应“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实施建议中则具体指出:阅读要“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应该是通过文言文阅读实现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总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具体策略。

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初中生对文言文这种体例比较陌生,语感积累很少,因此在学习时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精选的一些经典文言文均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中,这与初中学生的生活联系相距遥远,缺乏具体的情感共鸣点。这样就造成了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文言阅读模式,客观上也造成了学生对文言阅读缺乏兴趣,对文言作品中传达的情感或观点理解不到位。

如何化解这种矛盾,有效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我校在殷春霞主任领衔下开展的题为《初中文言文阅读课型范式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 “初读——译读——悟读——诵读”的课堂基本操作流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在课堂的重点环节“悟读”环节的实践研究中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运用有效的“拓展”,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带领学生反复品读,领悟文本的思想内容。下面结合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教学案例谈一谈“悟读”的方法和策略。

一、适时出示作品的时代背景,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

《人琴俱亡》教学片断

仔细阅读下面的语段,看看与原文相比做了哪些改动?你觉得改过之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不悲。便索舆来奔丧,不哭。

子敬好琴,便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置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良久,月余亦卒。

1.找出改文与原文的区别。

2.就某个词语结合原文分析表达效果。

3.同学点评或补充。

分析过后,教师出示了补充介绍的王子猷的两则逸事①不可居无竹②雪夜访戴,让学生思考:“结合对课文和补充材料的理解,你能对王子猷其人做一个小结?或是给子猷送上几句话吗?”

小结:分析改动之后的文章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环节中,学生对“了不悲”、“都不哭”两句的分析时,能够说到王子猷强忍内心的悲痛的特殊的表达方式,但其实还是心存疑惑的。如果这时能适时引入对当时魏晋风骨的简单介绍,把人物放到当时的大背景之下,会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那种洒脱不羁的独特行为方式。

阅读文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我们往往会给学生提供与作者、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然而在何时出示背景资料、出示多少背景资料才算适宜,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此案例中的魏晋风骨的介绍如果放在课堂伊始出示,也许学生在进行到悟读环节的学习时已经遗忘了这个信息,而选择在把握住了王子猷的独特悼念方式的时刻,出示背景资料,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王子猷的独特方式其实也不过是当时社会在特定人群里比较风行的一种行事方式,这样无形中就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

二、精选链接资料,帮助学生更客观、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主旨,避免浅层次地解读文本。

《爱莲说》教学片断

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托莲言志,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为了衬托莲花)

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到菊花和牡丹的句子。

它们是如何衬托莲的呢?我们先来看两段链接材料。

资料链接:

1.陶渊明与菊

菊花深秋开花,独抗寒霜,散发幽香。

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早年有政治抱负,又爱自由,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他做彭泽县令时,碰上督邮来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当即辞去彭泽令,决心远离统治者,洁身自好。此后他长期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侣,再没有出仕。他的《饮酒》诗中所吟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他的隐士生活的写照。

2.唐宋与牡丹

牡丹花朵硕大,艳丽华贵。

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也描写过这种风气:“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

你能根据材料和课文内容,谈谈作者周敦颐除了告诉我们他对莲花的喜爱对君子品格的追求之外,还隐含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通过议论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以嘲讽的口气慨叹爱牡丹的人数之多,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太多,表达了作者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由此可见,作者写菊花,写牡丹,都是为了衬托莲。

小结:学生理解陶渊明对莲花的喜爱,对君子品格的追求其实不难,但是文章的主旨显然不止这些,特别是对作者写菊花的真正意图,学生不一定能说清楚,教师精心选择的两段链接资料就给学生的客观全面的悟读架设了一座桥梁,省却了教师的很多教学语言,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解读、合作互助准确理解陶渊明用菊花和牡丹这两种花卉来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莲花的写作意图,也避免了对文本解读的浅层次化。

《湖心亭看雪》教学片断

作者提出主问题:最后一句话中得“痴”字是全文之眼,同学们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个字普遍存在疑惑。有同学把它解释为“痴迷”,那么作者痴迷什么呢?(痴迷山水)为什么如此痴迷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1.本文中作者痴迷的山水是湖心亭雪景,他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预设追问:“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一句可否换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其实是以所见景物之小反衬凸显“天下一白”的雪夜苍茫辽远的雄阔意境。)

2.我们都知道一般作家写景都是为了咏怀,张岱如此痴迷西湖雪景,真的仅是因为景迷人吗?为何要花一半的笔墨叙写与金陵客相遇呢?

提示:①读一读课文标题,交代了哪些信息?

(中心事件:看雪;看雪地点:湖心亭。)

②再从文中找一找作者看雪的时间和方式,补全内容。(时间:下大雪三天后的深夜;方式:撑着小船;完整的中心内容:作者在下大雪三天后的深夜撑着小船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

③综合分析作者观赏雪景所选择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不同于常人眼中的雪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张岱?

(预设答案:怪异、孤独、清高、喜欢游山玩水等等,引导对“独”、“痴”字的解读)

④结合课前所了解的作者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深入解读本文写作主旨。

补充作者简介:张岱,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出身书香世家。少时家境富裕,受当时纨绔世风的影响,好享乐,喜热闹;后清兵入关,明朝灭亡,隐居避世,不善劳作,生活困顿,自称“废人”。他一生未出仕,但热爱文学创作,是公认的明朝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尤其擅长散文写作。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写于他游赏西湖13年之后。

明确:作者通过回忆多年前在西湖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流露了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反映了作者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隐晦地传达了对故国的思恋之情。

小结:本文是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明清小品文,作者通过叙事写景巧妙地寄托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人生体悟。对于初中生而言,在理解本文所寄寓的深刻思想内涵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师通过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在“独”“痴”二字上深挖,并且精选了关于作者的补充资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作者情感的粗浅化的解读。如果能更广泛地搜集同类意境的作品,如八下第四单元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李煜的诗歌、杜甫的诗歌等等,在课堂引导学生建立旧知与新知的内在联系,触类旁通,品悟本文非常隐晦的主题思想也许并不是一件不能完成的任务。

三、系统梳理教材资料,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某个作家或者某个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主要风格的系列化认知,建构知识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片断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边听同学诵读,边结合你对诗意的理解和自己课前的朗读,准备评价。评价角度:结合具体字词,说说朗读者是否读出了诗句所包含的情感。

小结板书:诗人对自己家破的叙述,暗示的是国破的事实,悲歌自己的遭遇,传达的却分明是关爱苍生的情怀。

过渡: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今天这首诗可以印证他那颗“悲天悯人”的“圣人之心”了。但是,台湾著名古诗词评鉴专家叶嘉莹先生却说:“对于杜甫这个伟大的诗人,不能(只)从一句(首)诗欣赏他,真正伟大的诗人,他的每首诗都传达的是他感发的生命,他不是只用笔墨文字来写诗的,他是用他整个生命、整个生活来写诗的。”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初中三年以来所学的杜甫的诗歌。

出示表格: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列表

主题小结:杜甫一生可以归结为“破”与“歌”。他本是一个心怀壮志的青年,在历经“国破”、“屋破”、“家破”的悲剧过程中,人生理想在不断的破灭;于是他用他的笔墨,一路悲歌,不为自己,只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和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他,是儒家“仁爱”思想最忠实、最坚定的信徒!这,就是“诗圣”——杜甫!

小结:教师在处理本文的主旨解读时,没有落入一般的设计套路,而是选择对苏教版语文教材内容的梳理,将教材中所选关于杜甫的资料进行整理,精心设计表格,这样操作,既是“温故”,更能“知新”,让学生在对教材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对杜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学到了一种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了这位“诗圣”之心。

学生也能从教师的这种精心设计中习得某个作家或者某个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主要风格的系列化认知,从而建构知识树。这样的学习方法的习得往往比一种单一的知识习得更重要,因为它更有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也是学生解决新问题的一把钥匙。

文言文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始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考虑,教师应该多多思考:通过这篇文言文的教学,应该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技能,应该通过怎样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悟读”环节的精心设计无疑是整堂课成功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让学生通过一篇文,一个作家去感知一种情感,接触了解一个时代,拓宽文言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也许更能接近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用文言传递文化、提升品位的目标吧。

[1]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熊礼汇.中国古代的文气论.国学网.

[3]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周彬.课堂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湖心亭文言牡丹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三不够”牡丹节
湖心亭看雪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牡丹的整形修剪
“牡丹”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