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档立卡“回头看”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必然
2015-10-14杨明武宁蒗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文/杨明武(宁蒗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建档立卡“回头看”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必然
文/杨明武(宁蒗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宁蒗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明武(左二)亲临整治第一线指挥交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测定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作出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的新部署。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认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主要精力放到扶贫攻坚这个最大任务上,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脱贫致富实效,决不能在扶贫工作上掉队。
精准扶贫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对传统扶贫方式的重大改革,是加快扶贫攻坚进程的关键措施。要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责任重于泰山。习总书记多次深入云南、贵州等地考察调研,提出“四个切实”、“四个一批”、“六个精准”的具体要求,反复强调指出,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就是扶贫攻坚的新形势。当前,全党、全国发起决战决胜贫困的总动员,高度、力度、深度前所未有。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因类施策,因户施法,确保宁蒗县按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
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前提和关键,没有精准识别,精准扶贫无从谈起。这次开展“回头看”工作旨在通过精准识别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为精准帮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科学的依据。只有人员精确识别,才能保证真正贫困的人得到扶持、脱贫。广西马山县正是没有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才导致已超过贫困线标准的3048人纳入了扶贫对象,造成扶贫资金的流失。因此,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首先要做好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工作,这直接关系到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直接关系到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精准扶贫的成效。
建档立卡“回头看”是实施精准扶贫的要求。2015年,通过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县、乡、村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10月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首轮动态管理工作,2013~2014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别减至13235户44394人,结合“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工作标准和程序执行不严格,计算口径和方法不规范,数据采集和档案管理不完备等问题,影响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扶贫对象的精准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开展“回头看”工作,提高建档立卡数据质量,确保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结果客观真实、情况准确、信息全面,精准反映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和减贫成效,确保扶贫对象精准。
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工程。2014年,我们按照上级扶贫部门的安排部署,把完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实施信息化管理作为全年扶贫工作头号工程,投入大精力,付出大心血,经过规模分解、宣传发动、自愿申请、民主评议、审核公示、信息采集、数据录入等环节,组织完成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全县识别贫困户13235户44394人。但从宁蒗县建档立卡工作情况暴露出的问题看,建档立卡工作仍然存在该进的没有进、该走的程序没走到、该公示公告的没有落实、群众参与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无论是识别范围,还是程序执行,无论是扶贫对象识别的精准度,还是农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这些关系到如何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的关键要素还没彻底摸清、搞准。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彻底解决好这些问题。关于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在操作层面上,具体做到六个方面:
(一)看扶贫对象准不准。通过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挤出水分,查漏补缺,找准对象,准确掌握贫困户致贫原因。县扶贫部门加强与统计、民政、公安、残联等部门对接,严格按照扶贫标准核实建档立卡低保户、残疾人。解决好规模分解、标准把握不合理,没有严格执行“两公示一公告”等工作程序造成的对象不准问题。解决好扶持标准把握的合不合理,是否有“虚假”贫困户,而“真”贫困户没有纳入建档立卡,是否存在“被扶贫”的问题。所有受核查对象,必须经过工作队入户调查,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为主要依据。在具体识别上,可以参照“五看、五不录、六优先”(看住房,看大件,看劳力,看产业,看负担;有机动车的不录,有新建住房的不录,有城镇商品房的不录,有公职人员的不录,有较大实体产业的不录;有重病人的优先,有重度残疾的优先,有在校学生的优先,无壮劳力的优先,住危房的优先,重灾户优先)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识别办法,剔除富裕户。
这次建档立卡“回头看”,要按照“先摸底、后确定”的原则,由下而上,逐户、逐村、逐乡识别,按规模确定全县贫困人口。对已经纳入扶贫对象的贫困户要逐个甄别,对符合条件未纳入扶贫对象的要允许申请。具体操作中,要重点把好五道关口:一是把好对象提名关。初选对象的提名是识别核查贫困人口的第一道关口,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必须把一年来收入增长最快的农户纳入核查的调查对象。确定脱贫人口入户核查的初选对象,通过召开小组的户主会提名产生,具体方法可灵活多样,可由农户自主申报,也可由村组干部提名,不论是哪种方式提名,都必须经过户主会通过,得到群众的公认。二是把好入户调查关。入户调查是对初选对象是否符合条件的基本认定,准确掌握初选对象的家庭基本情况是决定核查工作成败的关键。入户调查必须深入农户家中,采取询问当事人、察看家庭情况、向其他群众了解情况等方式进行调查,切忌闭门估计、电话询问和以第三人介绍作为代替。调查标准必须统一,确保客观公正,所有调查人员要熟悉各项调查指标,掌握调查方法,调查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三是把好民主评议关。民主评议是识别核查贫困人口的又一道重要关口,工作稍有不当,就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民主评议由村委会组织村民代表进行评议,对入户调查的贫困对象进行集体表决,现场公布评选结果。要注意和防止以家族势力控制评议、以亲疏关系相互拉票、以为人处事好坏投票等情况发生,绝不允许用抓阄的办法确定贫困户。四是把好公示监督关。核查结果要敢于接受群众的监督,确保核查过程的公开透明。抓好公示公开关键步骤,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严防弄虚作假、优亲厚友等违规违纪情况发生。在公示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意见收集、调查核实、纠正偏差、监督检查等工作。五是把好确认审核关。核查结果经公示群众无异议后,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要对核查对象进行审核确认,必须坚持集体审核原则,不得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在审核前要就核查的过程、公示的情况及确认的依据进行说明,每一个参与审核人员都要对审核结果签字。
(二)看脱贫需求清不清。通过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摸清贫困户和贫困村的基本情况和脱贫的需求。充分依靠乡镇党委、政府以及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力量,逐户摸清贫困人口在基础设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能力提升、政策惠及等方面的需求。特别要理清搞准“四个一批”对象和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到村到户帮扶计划。
(三)看帮扶机制实不实。通过解决好“谁来扶”的问趣,进一步健全帮扶机制,落实帮扶责任,解决好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没有完全实现“两个全覆盖”,以及人员选派不好、工作任务不明、驻村时间不够等帮扶机制不完善,帮扶责任流于形式、帮扶效果差等问题。
(四)看资金使用准不准。通过精准扶持,提高扶贫项目和资金使用的精确度,集中瞄准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的问题。对2014~2015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到村到户情况、扶贫项目受益贫困户情况认真开展核查,解决建档立卡和项目安排“两张皮”的问题。
(五)看指标数据全不全。通过系统中贫困户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数据对比核实。解决好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份证号码不准、雨露计划家庭成员信息不准、培训就业数据信息不准的问题。对建档立卡数据中的贫困户收入不实、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数据不准问题,进行调查核实、修正完善。做好与统计及有关行业部门数据的比对和交换工作。
(六)看脱贫成效真不真。通过脱贫情况,准确反映2014~2015年减贫成效。解决好2014年脱贫人口和2015年预脱贫人口标识退出是否按照脱贫的程序进行,是否存在“被脱贫”的问题。乡镇要在不突破2014年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控制规模的前提下,将符合条件但未纳入的对象,按照规范的识别程序纳入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将已纳入但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清除,及时完成建档立卡扶贫对象调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