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4岁老人的健康情怀

2015-10-14周一海

饮食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玉米粥写字诗词

◎周一海

104岁老人的健康情怀

◎周一海

郑治平老人在打少林北派罗汉拳

郑治平老人生于1911年7月14日,从昆明市贸易公司退休后回老家红塔区上郑井小营村颐养天年。如今,这位老人不仅生活自理,买菜做饭都是自己动手,而且还能看报、写字、背诗,思路清晰。2014年2月在玉溪的传统节庆——米线节期间,笔者陪他到“陈氏浮雕民俗馆” 就餐,他一口气登上七楼,腿不软气不喘。而当老人在聂耳音乐广场一口气背完《大观楼长联》时,现场数百名市民将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随后,老人又在热心市民的簇拥下,当场提笔“表演”书法,“鸿志鹏程”几个大字一挥而就。

A. 作息饮食很规律

谈到养生之道,郑治平告诉笔者说,“头要冷,脚要热,身要动,心要静”,最难做到的是心静。现在,老人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出门,锻炼身体,打半小时的少林罗汉拳。每天下午老人都要静坐两个小时,以排除杂念静心养身。

“睡不过子午”是老人一直坚持的。多年来,他坚持晚上10点多上床睡觉,最迟不超过12点,早上则6点起床,中午午睡1小时。

十年前,老人看报纸上介绍吃玉米的好处,就将早餐改成了玉米粥。从农贸市场或超市买回玉米粉后,每早煮玉米粥吃,这个习惯坚持了10年。老人吃饭遵循中餐饱、晚餐少的原则,偶尔吃点肉,即便这样,他的胃口也很好。

B. 喜欢历史和书法

郑老记忆力惊人,虽年逾百岁,仍能完整背诵《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陋室铭》《阿房宫赋》《醉翁亭记》《滕王阁序》和不少诗词。性格开朗的他说,诗词里提到的名山大川,他都想亲自走走看看。

据了解,老人出身书香门第,大他5岁的堂哥参与了中英大辞典的编撰。年轻时,他读了很多历史书籍,平日喜欢熟读古代诗词,“郑板桥的诗词随便一首都能将含义讲得清清楚楚”。

老人说:“我是年近百岁时才开始练习书法的,一写就不可收拾。”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有人慕名来求字,老人来者不拒,但一天只给四五个人写,每人送四个字。有不少人索要郑老的书法作品后,给他回赠红包,都被老人谢绝了。老人说:“送红包我不会收,在我看来,有人请我写字是人家看得起自己,这是一种幸福与快乐。况且通过写字我还能练习书法,我还得感谢人家呢。”

有一次,老人所在的上郑井小营村准备在村口立一块村碑,请老人书写村名,老人用顺口溜表达了自己的心思:“不管石碑价多少,四分之一我掏包。虽说我的休金少,全村数我年最高。村名我写君莫笑,留名之事我不要。”最终,乐善好施的郑治平老人捐出12600元。有知情者向笔者介绍,老人的儿孙们盖房子,老人一分钱没给,但村里修路、助学等,凡涉及公益之事,老人总是慷慨解囊。 “金钱不要留给后人,后人自有出路,要自己去苦。”谈及金钱观,他对笔者如是说。

C. 仁爱为先,宽容为怀

郑老天天看报,现在眼睛不好使了,还经常用放大镜看小区里的黑板报。“老人喜欢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他身边的人介绍说。

很多亲友对老人的评价是“宽容仁爱”。在单位时老人曾带头减过工资;过简单环保的生活,他用洗脸水来浇树;为人很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努力去做;待人诚恳谦虚,有朋友来访忙着下7层楼去迎接……

有一次坐公交车,郑老上车时不小心摔了一跤,鲜血直流,把白衬衣都染红了。公交车司机吓得打了120,结果老人自己走着路去医院包扎伤口。完了他还幽自己一默:“出点血是好事,不能怪人家,是我自己的责任。”正是有了宽容和仁爱之心,老人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并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过着安祥的晚年生活。

猜你喜欢

玉米粥写字诗词
小猪的玉米粥
我学写字
关注诗词
学写字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碱会偷走玉米粥的营养吗
写字
写字大课堂
印第安人爱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