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广东卷
2015-10-13陈新国
陈新国,广东省东莞市东莞高级中学教师,全国中语会会员。对高考语文试题有独到的研究。近年来,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文章七百余篇,参加十余本教辅资料的编写工作。被《语文天地》《周口教育报》《考试指南报》等报刊聘为特约作者、通讯员,被南京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聘为研究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5年是广东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作文题延续了近年来材料作文的风格,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优点体现在:
一、贴近生活,时代特征鲜明。材料表现了高科技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交织着时代与科技的热点问题,体现了命题者对社会热点的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开合有度,写作角度多元。多元理解是新材料作文的核心精神。虽然材料只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感知途径,但是对于每种方式,材料中都同时提及了利与弊的双面性,给考生留下广阔的自由思考空间。当然,考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要记住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要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两种途径对比等关键词来写,不能脱离材料限制任意天马行空。
三、注重能力,思辨色彩浓厚。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对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今年广东省的高考作文题以探讨自然“远”和“近”为题面,注重考查学生对当下生活的认知和辩证能力,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考生在写作时就要根据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及感悟,理性地展开对自然的审美与思辨,并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可以说,这一道作文题不仅考查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能力,还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体会到题目隐含的寓意是: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人们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时,人与自然的距离也是不同的。作文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立意:
第一,可以从感知自然的角度立意,强调发现的奇妙在于探索和体验。如可谈论感受自然的原因;也可以谈论亲近自然,方能感受大美;还可以谈论感受自然的具体方式等。
第二,可以从认知自然的角度立意,强调理性认知更科学,离真相、真知更“近”。如可以谈论借助现代科技,能更好地体验自然;也可以谈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了许多大自然的秘密;还可以谈论科技让人们对自然的感知更加精确、丰富等。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两种途径各有其优点与局限,想获得自然的规律,理应采取“认知”的方式;想在自然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心灵的慰藉、诗意的乐趣,非“感受”难得其妙。
心近,自然来
广东一考生
你是否沉浸在电视网络上获取全球天气的便利中,却早已遗忘庭前静观云卷云舒的坦然乐趣?
你是否醉心于轻点鼠标即知万千生物的进化历程、纲目属种,却不曾细嗅蔷薇的暗香浮动?
你是否偏安于水泥森林的一隅,满足于隔着厚厚的玻璃远远地观望着自然,却未想过挣脱这高科技的牢笼,与天地同呼吸、共起舞?
我们的心啊,不知不觉地已经远离了自然。当自然仅仅化成屏幕上的数字幻影,它便抽离了我们的心,留下的是干涸,是机械,是缺少感知自然美的生命。若想真正徜徉于自然之中,唯有将一颗心放逐自然,让它流转于乡野田园、茂密森林、高山溪涧、邈远天际。心贴近了自然,自然才会款款而来。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谓精妙。人本是集山川日月之精华而成的万物灵长,有什么理由脱离自然这生命之泉的源头呢?于是,屠格涅夫潜入深邃的广阔森林,心与林中生灵的脉搏一起跳动。他所感知到的,不仅有生机勃发的四时美景,更有天人合一的舒畅——这才是真正的感知自然。其著作《猎人笔记》,不知要比当下数字化了的“自然美景”鲜活几百倍,纵使所见所感难愈目力之所及又有何妨?所谓心近,自然的真谛便会随风而来,滋养你心。而自然无穷无尽的魅力,正在于此。
心之近,亦需身之到也。我们运用现代科技观天象、识地理,探究万物奥妙无可非议,然而这些科技越是“入侵”着生活,我们切身回归自然的时间与精力越少,便越难深入体会感知自然的全貌。当今时代,提倡与自然之间的心近,更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台湾学者的《田园之秋》妙就在此。脱离了自然的人,疏远了自然的人,肉体逃避了自然的人,终有一天会走入过分掠夺自然的怪圈,从而被自然的愤怒吞噬。
心近,自然来。有美景须亲自去看,勿将科技当成你唯一的“眼睛”。心贴近了自然,自然方会用他的怀抱拥抱你、迎接你,让你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救赎。唯有这样,方可让目之所及,变成心之所及;自然之美,化成人心之美。
//名师点评//
阅卷场评分:24分+24分+10分=58分
首先,审题精准,立意高远。该考生提出“心近,自然来”的主张,简洁地扣住了材料的关键词语,让阅卷老师一看标题便能大致判断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题意。作文立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体验自然的身体层面,而是呼吁要用心贴近自然,具有思维的深度。
其次,结构匀称,思路清晰。本文先用三个排比句陈述心远离自然的现状,紧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接下来两段分别从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角度来加以阐述证明自己的观点。结尾回应前文,升华主题,层层推进。作者严格按照新材料作文的写法来写,扣题意识很强,时刻不忘点击材料中的关键词语“自然”。endprint
第三,语言丰盈,功底深厚。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开篇三个排比句让人感觉考生起笔不凡,对名言、事例论据的引用恰到好处,可见其阅读功力。文中句式灵活,遣词造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露斧凿之痕迹。
当然,如果要指瑕,本文论述略显不足,但瑕不掩瑜,本文称得上是一篇优秀的考场标杆作文。
走近香山之中
广东一考生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个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清新的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表面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便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儿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幻想这些鸟儿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落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愿意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就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木,雨虽模糊了我们的视野却给我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我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我们通过电视与电脑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能够给予我领略自然的时间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合着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早已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名师点评//
阅卷场评分:22分+22分+8分=52分
在文体的选择上,该考生在考场另辟蹊径,选择记叙散文。相比于议论文,其实记叙文更难写,由此可见该考生平日训练有素。
本文通过叙写自己一次香山之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表现走近自然、感知自然这一主题,非常切题。本文最成功之处在于描写细腻。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凝练的文字,写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并且考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如文中大量的语段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叙写香山的秀美,画面感非常强烈,文情并茂,把自己感知的真实的自然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有亲临其境之美感。
文中大量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增添了不少文采。文中还有不少凝聚着作者体验的语句,这些隽永的闪烁着作者思想灵光的句子,如果没有切身的体验,坐在家里只对着电脑是很难造出来的,真可谓是作者融于自然的真情结晶。
从感知自然的角度
经典素材
——梭罗与《瓦尔登湖》
18世纪中期的美国,城市崛起,乡村没落,田园牧歌再也抵挡不住现代机器的轰鸣。在这样的年代里,哲学家梭罗仍保持着对自然的热爱。他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旁开荒种地,自给自足。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感知自然的一切,并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最终成就了《瓦尔登湖》一书。
点评:正是由于梭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的奇妙历程,才使得其作品《瓦尔登湖》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描绘,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感知自然须躬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唯有亲临过壮阔的赤壁,苏轼才心生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唯有亲临庐山,李白才有感而发“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唯有亲临自然,毛主席才抒发了“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
点评: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寻得自然的真谛。
——山水与我情相宜也
东晋谢安隐居于东山而不选择出仕,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王摩诘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愈加变得纯粹而明净……
点评:星野道夫曾说:“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但投身自然,亲自在山水中体会,自然之美往往更真实。
时事素材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2015年4月14日,一封辞职信引发人们热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友评述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难能可贵的是,如此任性的辞职信,获得了领导的批准。
点评:世界那么大,趁我们还年轻,理应去世界各地感受不一样的自然,收获不一样的人生。我们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科技的同时,不要忘记迈出脚去外面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
——让孩子在快乐中感知自然
2015年5月3日,“小桔灯梦想课堂”的志愿者带着太原市西缉虎营小学二年一班的孩子走进森林公园,为他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自然课。课堂现场,志愿者们借助视、听、嗅、触、味五感,通过让孩子们触摸树枝、倾听树的心跳、记录自然笔记、描绘自然脸谱等形式,让学生在充分体验自然纯美的同时,还学到了知识,融洽了亲情,共享走进大自然的乐趣。endprint
点评:通过现代的科技,学生虽能清楚了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但这一切却只停留在表面。学生被科技捆绑,并不能理解自然的真谛。我们只有真正地走进自然,才能感知大自然的乐趣。
语录素材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中国当代诗人)
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迟子建/作家)
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布赖恩特/美国诗人)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每一声。(张维屏/清代诗人)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亚里多德/古希腊哲学家)
可爱的春天带着花和曲的潮水滚滚而来,让大地腾起花的浪涛,空中响彻着春的乐曲。(朗费罗/美国诗人)
从认知自然的角度
经典素材
——孔子教导学生多读《诗经》
《论语》中记载着这样的话,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要求学生在学《诗经》的过程中,通过“识鸟兽草木之名”去获得“多识”,即通过读书这种间接的方式对“鸟兽草木”等自然现象加以认知,从而去体悟社会、感悟人生。
点评:通过诗歌,我们能感受世界之大、自然之美。如同做一道写景诗的鉴赏题,我们在诗人的吟咏歌颂中便可知晓自然的哲理,收获“多识”。
时事素材
——“世界与内蒙古撞脸”
“当五彩世界遇上多彩内蒙古,华丽的撞脸之旅开始了……”2015年4月3日,一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其中有“迪拜音乐喷泉”和“如意广场音乐喷泉”的“撞脸”,有“潘帕斯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的“撞脸”等。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与内蒙古建筑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网友们纷纷感叹,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
点评:科技能够让人们更加近距离地知晓内蒙古与世界的“撞脸”景观,它向人们传递着“足不出户知天下”的理念,让奔走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劳碌大众凭此便可尽得自然之美。
语录素材
艺术上也许有谬误,而自然是没错的。(德莱顿/英国诗人)
研究自然是在与名师交往,切不可轻视自然。(阿加西斯/美国博物学家)
我认为今天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更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钱学森/科学家)
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
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爱因斯坦/物理学家)
从辩证的角度
经典素材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李时珍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终于写出优秀的中国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书是他在实地考察、广泛收集和纠正前人的医药学谬误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比以前更加科学,更接近现代植物学、动物学的分类方法,可以说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点评:李时珍继承前人对医学的研究,不畏险阻进行实地考察,最终才完成了《本草纲目》。可见,在人生路上,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才能取得成功。
时事素材
——太空授课
2013年6月,“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给她地面的学生讲课,帮助学生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加以理解。航天员运用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的方式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一起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科技让人类获得更多知识,王亚平的太空之旅就是科技进步的见证。太空授课则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她的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的美妙的太空用一种别开生面的形式与大家分享。
点评:在太空授课,学生们不仅能亲身体验自然的魅力,还能通过科技更为精确、科学地认知自然。可见,探索自然,仅仅依靠亲身感受是不够的,还要依靠科技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了解自然。
语录素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北宋水利专家)
知行合一。(王守仁/明朝思想家)
心灵和自然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梭洛/美国哲学家)
只有从自然中才能了解自然。(培根/英国哲学家)
大自然和智慧在任何事物上都不存在分歧。(玉外纳/古罗马诗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