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和谐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2015-10-13孙凤颖

成才之路 2015年22期
关键词:学情育人学校

孙凤颖

(北京市润丰学校,北京 100025)

新形势下“和谐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孙凤颖

(北京市润丰学校,北京 100025)

文章围绕环境育人、课程育人、评价育人三个方面,阐述和谐育人的核心理念,为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和谐;育人;发展;课程;评价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如何实现和谐育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很现实的问题。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实现由重智育向德才兼备转变。

一、环境育人

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修养品德的地方,是为自己的明天奠定根基的地方。为此,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注重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环境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学校重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让每一处皆体现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无声地教育学生。学校利用走廊空间,开设办学理念厅、民族厅、爱国主义教育厅、音乐舞蹈艺术厅、国际厅、工艺厅、科技厅、校史厅及书画艺术厅。这些开放展厅的功能定位为:开放、互动、展示交流,学校力求通过这些展厅的建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我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发展的基地,和谐的环境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二、课程育人

和谐的课程是“和谐育人”的首要载体。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问题成为焦点,课程教学的高效是学生质量提升的核心抓手。但是,目前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几种低效情况:(1)目标混乱——低效课堂。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或教学设计根本完不成教学目标,学生疲倦、困惑、茫然,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情绪沮丧,态度消极,思维停滞。(2)单维度——低效课堂。教学目标虽然明确,但是学生在课堂上,上的是“有轨电车”,一切都是按照老师设计和布置去做。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载体,思维是被动的。课堂状态平静,思维更是平静如水一般。(3)封顶不保底——低效课堂。课堂教学没能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设计,而是想当然、按部就班、程序化地按教材从头走到尾,学生既不知道双基的标准,又得不到拓展延伸的指导。这种低效则直接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高,进而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提出基于和谐教育的高效课堂——和谐课堂。要让课程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认知状态、学科能力、思维品质、情感体验发展为核心,以感悟、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等为手段,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高效运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高,最终实现人与知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的课堂。

理想的课堂教学无一例外要经历三个过程,即课前准备、课中教学、课后延展,并以此衍生出学生的预习、学习、复习,构建和谐课堂就是要紧紧围绕着这六个要素深入研究,进而提高课堂效益。(1)理清关系,明确方向。1)课前准备,做到四备,即备教学相关知识,备学生学情分析,备教学设计,备教学辅助材料。2)课堂教学。即遵循整体、局部、整体基本原则实施教学,关注学困生、优秀生的问题点,关注生成问题点,关注重点、难点突破。3)课后延展。完成作业,总结方法;拓展学习,提高能力。4)预习。汲取知识表面意思,结合自身提出疑问,简单发表见解。5)学习。学习知识,学习思维过程,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情感表达。6)复习。架构知识框架,形成知识脉络,发出新的质疑。(2)具体措施。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生自我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可以说,科学的、准确到位的学情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认为:学情分析应该基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学情分析应该基于教师预设的教学设计方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为学生进行教学,为学习设计教学”,即“以学定教”,使教学建立在客观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扎实基础上。教师进行学情分析,能够使得自己更加清楚地明白课堂中应该重点解决什么,突破什么,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合作、探究、实践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提升,并将这份智慧延伸到课后,他们梳理知识点、设计思维导图——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形成了一个知识的体系。

三、评价育人

评价是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方法。学校要更新人才观,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为此,学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少年为育人目标,构建了涉及学生成长、班级建设、班主任队伍发展的三层面评价机制。学校力争通过不同层面的评价引导学生有目标发展,班级有计划建设,班主任队伍有针对性发展。

学校开展七彩阳光德育主题教育,就是要告诉学生: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一定要探究到深层次的内涵,正如直觉看到的阳光就很单一,而实际上蕴含着七种色彩。可以说,“七彩阳光”教育是我们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题中之意。

[1]王俏华.论我国榜样教育中的道德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王克.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德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5(08)

[3]寇倩倩,黄曈山.从以人为本的视角谈人性化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G420

B

1008-3561(2015)22-0017-01

孙凤颖(1977-),女,北京人,小学高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学情育人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