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生命教育的校本实践研究
2015-10-13戴巧燕
戴巧燕
(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江苏 泗洪 223900)
对高中生命教育的校本实践研究
戴巧燕
(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江苏 泗洪 223900)
生命教育是高中教育中的一项重点内容,结合校本实际情况,立足于高中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对培养高中生的健康心态、增强高中生的生命体验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文章围绕高中生命教育的校本实践进行探索,旨在为打造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而献计献策。
生命教育;高中;校本;高中生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存在及发展意义的教育,其基本目的是避免个体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更高层次的目的是培养个体积极、乐观进取的生命价值观,使个体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珍爱生命校本课程,以关爱生命、发展生命、享受生命为主线,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命教育活动序列。通过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学会面对险情做出理智选择,引导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生命”视野下高中生的心理状况分析
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生命”是很遥远的“事物”,受生活环境影响,他们不会对“生命”的概念产生很多的认识,不会刻意去思考生命的本质与演变,而对所谓“生命的意义”,很多高中生也是不求甚解,甚至是误解的。研究表明,很多高中生的心理状况主要具有两个特点。第一,轻视生命,自我意识强烈。近年来,我国高中生自杀个案时有报道。花朵一般的年龄,正如茁壮成长的小树,为何如此轻视生命?一份高中生心理调查报告指出,导致轻视生命的归因在于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强烈。生活、情感以及学习等高中生主观意识上的“压力源”,往往来自他们内心对某一事物的排斥,却又找不到排解的渠道,久而久之,则导致心理抑郁,出现自杀倾向。第二,缺乏对生命的客观认识。生命的宝贵,源于生命能够创造价值,而价值能使人对生命产生认同感,继而形成对生命的热爱。但对于高中生来说,很少有学生能将自己努力得到的收获与生命联系起来。正因如此,才导致高中生很难将创造的价值归因于生命,继而难以对生命产生客观认识。学生们不会想到,他们的学习过程是在创造价值,提升生命质量;也不会想到,他们沉迷于网络、早恋、厌学等等不仅不能让生命创造价值,更是在挥霍生命、浪费生命。
二、高中生命教育的校本实践探索
1.引导学生走出“自我”,重视生命
高中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怪圈”,这些“怪圈”的具体表现为:(1)具有客观性特征,即高中生身边的一些事,或一些人;(2)具有隐蔽性特征,即很难在高中生的言行中觉察出来;(3)具有不稳定性特征,即有些易于被高中生自主消化,而有些则会演变为“顽症”,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严格来说,这些“怪圈”的产生源于高中生的性格特点、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换言之,是学生主观意识的一种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体验生命的过程,引导学生走出自我,也是让学生重视生命,而方法可围绕三个层面来开展。一是在校内定期组织开展师生、生生交流活动。仔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此基础上,由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单独对本班每一名学生定期进行交流,了解发生在每一名高中生身上的“怪圈”,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进行矫治。二是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前提,当高中生沉陷在自己的心理“怪圈”无法自拔时,容易产生心理疾病,而心理健康程度决定了学生能否自主从怪圈中走出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1)全方位优化学校环境,避免对高中生产生劣性刺激;(2)全面加强心理素质培训,提升高中生的心理素质;(3)在普通课程中渗透心理保健知识。三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培养高中生活泼的个性。青少年就应当充满活力和朝气,在生命教育中,教师可通过举办一些文艺活动来转移高中生在某一“怪圈”中的注意力,培养高中生活泼的个性。例如:定期在校内举办歌唱、朗诵、设计等比赛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不健康层面转移过来,从而消除高中生的心理阴暗面,提升生命质量。
2.培养高中生对“生命”的客观认识
要培养高中生对生命的客观认识,教师需从培养学生对生命的认同感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将日常活动与生命联系起来,不断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从而树立起生命意识。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他们的日常活动进行分类。例如:健康的活动有学习、运动、交流、读书等等,而不健康的活动有玩游戏、早恋等等。其次,引导学生定期(如一周)对自己健康和不健康的日常活动进行总结,总结出健康活动和不健康活动分别所用的时间、得到的收获以及对自己的影响。最后,引导学生将得到的两种结果与个人的价值观、人生理想等联系起来,并用“生命理论”对其进行诠释。让高中生客观认识哪些活动是在“用生命创造价值”,能够提升生命质量,而哪些活动是在“挥霍生命”,会降低生命质量,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形成影响,最终对“生命”产生客观认识。
三、结束语
总之,生命教育至关重要,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对高中生的生命教育,不仅关系着教学质量,更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高中教师要打造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让生命教育伴随着知识教育共同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益的人,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1]黄爱萍.基于生命教育的高中地理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以《关爱家园,珍爱生命》为例[J].地理教学,2013(11).
[2]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G631
A
1008-3561(2015)22-0012-01
戴巧燕(1987-),女,江苏泗洪人,中学二级教师,心理咨询师二级,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