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趣质疑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2015-10-13苏碧秋

成才之路 2015年22期
关键词:春雨创新能力情境

苏碧秋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500)

激趣质疑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苏碧秋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500)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应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创造条件,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兴趣;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在课堂这个主阵地,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质疑问难,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个人的创造才能和个性的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受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可见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人们还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便会产生“为什么”“怎么会这样”的疑问,同时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思考,是创造一切的源泉。牛顿不正是对“苹果掉在地上”这样的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疑问,而开始探索科学秘密的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通过谈话导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欲知后事”的兴趣;再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故事、猜谜等形式,揭示学习内容;又如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再现情境,等等。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采用拼音猜谜的方式揭示课题。以拼音的形式出示一则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让学生产生掌握汉语拼音的渴望心理,这是一种目标激励法。同时,指出学习汉语拼音的诸多用处,令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了良好的开端,就会孕育良好的效果。

二、启发引导,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一种不依常规,善于变异,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探求结论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奏。虽然低年级学生掌握的知识少,生活经验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也少,常常会有一些新奇的念头出现。教师要善于引导,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充分保护这些创新意识的火花。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时,讲完课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春雨是紫色的,因为草地上盛开了紫色的小野花;有的说春雨是白色的,因为梨花白了,苹果花也白了……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其中有一个小朋友说春雨是五颜六色的,因为人们打的伞是五颜六色的。有些学生大笑不已,受课文的约束,在他们看来,举的例子应该都是植物才对。这时,我却对这位同学的回答赞叹有加,对他的仔细观察和善于联想加以肯定,让其他学生明白:不仅可以从大自然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还可以从人的活动中来找春天。因为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会依葫芦画瓢,墨守成规的学生,而是敢于突破,善于创造的学生。

三、创造条件,启发思维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如教学汉语拼音复习课时,为了让学生区分易混声母,可让学生找出他们常弄混的字母。学生找出p-q、b-d、n-h、t-f、n-m等几组字母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仔细观察这些字母,想想用什么方法来记住它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学生得出了区分这些字母的方法,如用儿歌识记、用手势等。他们在观察、比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了问题,创新意识得到良好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

四、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学贵有疑。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亚里士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驱动,是问题解决的前提,也是创新意识提高的基础。“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此,我们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教学课文《蜜蜂引路》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果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就得找个熟悉路的人引路。这篇文章讲的是谁引路?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有学生就这样质疑:“蜜蜂是怎么引路的?蜜蜂给谁引路?引到哪里去?”这几个问题正是理解课文的脉络,教师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从而让学生明白是列宁的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使得蜜蜂成为了他的引路者。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会提问题就说明他在认真思考,有主动学习的欲望。有了这个前提条件,就能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令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各位老师不妨在授新课之前问一声“你们想学会什么”,在授课之后问一声“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吗”。质疑问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

五、结束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的振兴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正确引导,不断训练。

[1]赵婧.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N].光明日报,2005-02-17.

[2]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整合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3.

[3]冯新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11).

G421;G623.2

A

1008-3561(2015)22-0009-01

苏碧秋(1975-),女,福建德化人,小学高级教师,从事语文、德育教学与研究。泉州市学科带头人,德化县优秀教师。

猜你喜欢

春雨创新能力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春雨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春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