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5-10-13王志平北京市密云县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1500
王志平(北京市密云县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1500)
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王志平
(北京市密云县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1500)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各51例;另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脏病患者50名为对照组。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各组平均DC值。结果 UAP组、AMI组DC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AP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病变程度与冠心病患者DC值呈负相关(P<0.05,r=0.562)。结论 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猝死的高危人群可通过DC值准确地检测出,有效减少及预防猝死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冠心病;心率减速力;心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心脏疾病患者日益增多。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疾病、心绞痛等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导致心脏性猝死率逐年增高。近些年,DC逐渐成为心脏病高危患者的预防措施。它依据不同类型患者24 h内的心率减速能力与整体趋向性进行分析与测定,筛选和预警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从而有效降低猝死率。目前对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报道较少,选取我院心内科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并对其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15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9例,女54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55.2±1.6)岁。将其分为SAP组、UAP组和AMI组,各51例。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排除标准为各种急经感染病史、慢性炎性疾病患者,各种肿瘤或动脉瘤,明确诊断为自身免疫疾病或结缔组织疾病,近3个月内有外伤史、手术史或发生心肌梗死者。对照组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脏病患者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疾病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动态心电图检查
对患者24 h内的心电记录采用PI同步型动态心电分析系统。并通过人机对话将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伪差与干扰去除,最后计算出DC值。
1.2.2 DC的计算方法
用数字化自动处理系统进行转化动态心电图,转化的最终序列图纵坐标为心动周期R-R值,以30个间期为一个心率段数值。将减速点设为中心,并排列心率段,对应序号的周期进行信号平均,经位相整序后,分别计算对应周期的平均值;X(0):所有R-R期间的中心点平均值;X(-1):是第一个心动周期平均值,位于左侧;X(1):是右侧的第一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X(-2):位于中心点左侧相邻的第二个心动周期平均值。分别计算X(-2)、X(1)、X(-1)、X(0)的均值后,将结果带进公式DC(ms)= [ X(1)+X(0)-X(-2)-X(-1)] ×1÷4,最终计算DC值。
1.3 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1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DC值比较
UAP组、AMI组DC值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四组DC值比较(±s)
表1 四组DC值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观察指标UAP组n=51 AMI组n=51 SAP组n=51对照组n=50 DC值(ms)3.70±1.3*2.54±1.3*4.85±2.15.04±1.3
2.2 DC值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并分别以1分、2分3分代表UAP、AMI、SAP,结果显示,病变程度与冠心病患者DC值呈负相关(P<0.05,r=0.562)。
3 讨 论
交感神经和心脏迷走神经的共同作用是对心脏进行调节[3],二者从反方向调节心脏使其适应机体的需要。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保护作用降低时,容易发生猝死。DC检测[4]可测定36 h内心率的减速能力与整体趋向性,评估迷走神经张力的高低。若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则DC值降低,患者猝死的危险性增大;若DC值正常,说明迷走神经的保护作用较强,被测试者为猝死的较低危人群。
研究显示,DC值[5]与AMI、UAP、SAP所代表的病情呈负相关性,表明迷走神经功能损害越严重则心肌缺血越严重,增加了猝死的风险。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引发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心肌急性缺血是对化学感受器、心室壁的一种极为强烈的刺激,可改变心脏的自主神经均衡性,而心肌细胞的不稳定性受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体液调节之间的平衡度影响。交感神经的兴奋可有效降低室颤阈,迷走神经可通过兴奋提高室颤阈,二者一旦出现调节能力紊乱会减弱心肌细胞的稳定性,降低室颤阈,引发心率失常。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DC值高于S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冠心病患者的DC值不但与其病情的好坏有关,而且与冠状动脉发生病变有关。由此得知,DC值不仅可显示患者病情的程度,还可预测斑块的状态。心肌急性缺血会强烈刺激心室壁的机械以及化学感受器,心脏自主神经的平衡源自心-心的反射活动的强烈程度。交感神经以及体液调节影响心肌细胞的稳定性,致命性心律失常是由心肌细胞的稳定性降低引起的。主要来自于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节减弱,导致迷走神经活性减小。
DC值检测技术的方法与设想经过临床医学的验证,能够高效的预测与检出高危猝死患者,应用前景较为广阔。综上所述,DC值能够有效、准确地检测出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猝死的高危人群,并可及早进行临床干预,减少及预防猝死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对心脏性猝死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1] 李晓东,马善红,梁海东,等.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临床价值[J].武汉市临床普爱医院杂志社,2013,26(35):1126-1127.
[2] 马文哲,李 硕,胡红敏,等.冠心病不同类型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分析[J].山东第四人民医院出版社,2014,55(36):4456-4457.
[3] 曹 磊,蒋子奇,郭日新,等.心率减速力的不同变化值在冠心病不同类型中的研究[J].湖北中医学杂质出版社,2013,28(31):2258-2259.
[4] 胡大会,闫永强,蒋静下.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在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浙江临床冠心病杂志学,2013,24(88):5568-5569.
[5] 牛一群,王慧敏,李丽红,等.不同类型冠心病的临床治疗评价分析与研究[J].河北临床冠心病杂志学,2012,36(60):266-267.
R541.4
B
ISSN.2095-6681.2015.12.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