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实现“翻四番”的目标

2015-10-1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国防科技工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经济总量批量船舶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全面实现“翻四番”的目标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坚持把调整结构作为推进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围绕军工、民船、非船舶装备三大产业,推进实施保好军、做稳船、强力发展非船的经营策略

面对全球航运市场低位徘徊、船舶市场依然严峻形势,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上下同心、攻坚克难,把功夫下在创新调结构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实现经济总量同比增长8.7%;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6%;增加值同比增长6%;利润总额持续增长;承接合同金额同比增长14%,保持了持续发展。同时,中船重工连续第四次进入世界500强,连续第十次获得国资委中央企业绩效考核A级,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一年来,中船重工坚持把调整结构作为推进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围绕军工、民船、非船舶装备三大产业,推进实施保好军、做稳船、强力发展非船的经营策略,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非船舶装备占集团公司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5.9%,比上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新突破,成为集团公司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一是军工任务全面完成。集团上下始终把保军的政治责任放在首位,精心组织、统筹谋划,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面完成各项军品科研生产任务,交付了多型海军武器装备,为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民船产业在困境中有新进展。面对持续低迷的造船市场,集团公司抓住国际船市短暂恢复、国内政策支持的机遇,坚持随行就市、量力而行、把握节奏,采取积极措施,在困境中取得了新进展。民船经济总量恢复增长,同比增长10.7%,扭转了2012年以来的下滑局面。新承接一批民船订单,吨位同比增长37.8%。VLCC,25万吨级、21万吨级、18万吨级散货船,8000车汽车滚装船等批量接单;承接国家“拆旧建新”政策性船舶订单23艘、315万吨。批量承接了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DSAJ钻井生活平台等10座,首次承接了5000吨起重铺管船。截至2014年年底,集团公司手持民船订单吨位同比增长24%,为后续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民船产品持续优化升级,新型VLCC、25万吨级矿砂船、3900箱集装箱船等节能环保船型批量建造;8800箱集装箱船、A5000半潜式钻井平台、8000车汽车滚装船、5000吨起重铺管船、7700吨加油船等新船型开工建造。VLCC、18万吨级散货船、万箱集装箱船和新型公务执法船等批量交付;9200箱集装箱船、国内最大打桩船、水泥自卸船、3000吨级海警船等首制船完工交付。海洋工程装备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04.4%,占集团公司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5%。大力拓展修改拆业务,完成经济总量同比增长33.6%,承接合同金额同比增长43.7%;船舶改装占修船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4.4%,绿色拆船深入发展。民船配套接单恢复增长。承接合同金额同比增长17.6%。国内首台绿色环保W6X72型低速机、6S40ME-B型低速机完工交付。电力推进系统集成项目首次进入工程半潜驳船领域,自主研制的高效扭曲舵实现批量装船,全回转舵浆系统实现批量出口。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在新造船领域承接140台套,在旧船改造领域首次批量接单。

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不断深化。围绕流程优化、前期策划、生产技术准备、工序前移等下功夫,每修正总吨工时同比降低2.8%,钢材利用率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分段完整性和下水完整性进一步提高。

三是非船产业发挥有力支撑作用。一年来,中船重工坚持有限、相关多元发展,紧密围绕国家重大工程、替代进口、区域经济、大集团合作、国家产业政策、技术与产品创新、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拓展新领域、开发新业态,强力推进非船产业更大发展。2014年非船产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实现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3.2%;承接合同金额同比增长14.5%,为集团公司持续发展发挥了有力支撑作用。重点产业取得新发展。三峡升船机、向家坝升船机、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项目进展顺利;蓄电池、燃气表、钛产业、热塑工程、石油石化装备等保持行业领先,实现较快增长。新产品新领域拓展延伸。3.6兆瓦风机齿轮箱样机研制一次成功,5兆瓦海上风机及主要装备性能领先国内同类产品;国内首套智能型千万吨级煤炭综采成套装备试制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桥梁工程、港口机械实现批量出口;混合动力汽车用AGM电池实现批量接单。经营模式不断创新。风电产业从装备制造向风场建设运营拓展,累计自营风场6个,全年发电量3.75亿度;新签一批风电机组定期维护合同,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工业清洗由提供清洗设备延伸到提供清洗服务,实现制造与服务同步发展。风帆蓄电池、物贸集团等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作用,建立微商城平台,加强市场推广。科研院所科技产业较快发展。实现民品收入同比增长13.8%,占院所总收入的比重达55.3%,上升0.7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进一步凸显

一年来,中船重工坚持把强化创新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主攻方向,全面强化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七个创新,切实增强了发展的源动力。

新研制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完成方案设计及载人舱半球加工;极低频探地工程主要设备发射机完成研制;岛礁中型浮式结构物完成岛礁建设和生产、生活两型浮式平台设计。31.9万吨新型节能环保VLCC、综合地质调查船和综合物探船等新船型推向市场;18000箱集装箱船开发成功。自主研制的新型船用万米测深仪首次应用于“实验1号”科考船。国内最大功率超低温余热回收发电装置填补国内空白,高端煤炭洗选关键设备研制成功,LNG用大型开架式气化器研制取得突破,静态无功补偿设备研制成功并交付使用。

特别是在资本运营方面取得实效。完成315四期发行,中国重工可转债转股工作已完成,转股率达到99.94%,创造了资本市场新纪录,增强了自有资本实力。同时,中国重工“非公开发行暨收购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资产项目”的资本运作案例被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上市公司协会选为中国资本市场市值管理的28个典型案例之一,在资本市场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全年获得科技成果奖301项,申报受理专利3002项,其中发明专利1806项;获得专利授权2200项,同比增长22%,其中发明专利1150项,同比增长59%。新增3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人当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人获中华技能大奖、12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切切实实履行社会责任

一年来,中船重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牢记责任、强化意识、统筹兼顾、积极实践,发挥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作用。

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始终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商业道德以及行业规则,及时足额纳税,保护知识产权,忠实履行合同,恪守商业信用,反对不正当竞争,杜绝商业活动中的腐败行为。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深入实施质量卓越绩效推进、质量方法推广、专家队伍建设、一流产品创造“四大工程”,产品质量总体保持稳定,1家单位获“全国质量奖入围奖”,1家单位获“全国质量奖特别奖”。强化节能减排,先后筹集资金4800余万元,用于工艺、工装等技术改造,2014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97%,主要污染物排放同比下降2%,全面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全年投入349万元,用于建设希望小学。

猜你喜欢

经济总量批量船舶
批量精装房项目工程信息管理综述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云南:铁路“520”运输鲜花4万余件 高铁批量运输创新高
中国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意味着什么
批量提交在配置分发中的应用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船舶 扬帆奋起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满洲里市“十二五”社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十三五”展望
西湖: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实现“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