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论艺
2015-10-12江泽涵
江泽涵
“博”与“精”
“一招鲜,吃遍天”和“艺多不压身”是两句相悖的古谚。我相信各有道理。从无哪一句谚语能道尽世理的,它有着相对性,因体制、领域、用途及个人天赋等而异。
想学有所成,必要有大毅力,要付出大代价,然而时间、体力、智力却有限,前二者相差不大,个人资质却很致命,偏中下等的,掌握一种已难,何况多种?艺海无涯,求精而不求多。根据自身长处,选一项,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上面,十年专一事,大有可能成为专才。那时,少就是多。想拿荣誉、利益的,这算是半个捷径。
但是人有六七成时间是处在应对各种状况之中,而不是找人去拼技艺的高低的,会一点,能用来解决事情就好。而且招招鲜的事实也是存在的,非软舌之力所能改变。人说李叔同“做什么,像什么”,确实,诗词、音乐、绘画、书法、戏剧,他哪一门不专业?就是做和尚,也能做成弘一法师。
“精”和“博”之间,从来不存在打压关系。人才本就分为技术型和综合型。“通才”与“专才”之间的较量,从来不能简单地判高下。
其实,学艺不能光为派上用场,也不一定派得上。一个人擅长马拉松,会擒拿,通厨艺,知天文……一落江河,倘不谙水性,岂不束手待毙?
我想学艺的关键得为着好玩,选择觉得有趣的事来做,不论多少件,都可以算给自己做了个交待。
“艺”与“胆”
这年头,“艺高人胆大”作为一种奉承话流传开来。现在“专家”就是这样多起来的。那也只是在他们自己看来,在外人眼里,一个个浮躁得不得了。
普天之下,卧虎藏龙。有的人尚未登堂入室,便已显摆开来。只怕稍有不慎,便要贻笑大方。其中的学问看似到顶了,其实还未入门径呢。越是深入接触,越会发现技艺本身的广博,也越觉自己所知浅薄,哪里还敢在人前炫耀?有的前辈怕至亲好友会管不住嘴,就连父母都苦苦瞒着。
有的人看起来就那点能耐,实际是深藏不露,只为以防万一。比如,他在无意间得罪了人,对头派了个恶棍去收拾他,谁知三两下就被打退了,因为他还有一手过硬的跆拳道。若在这之前就是个公开的秘密呢?
俗话讲,江湖跑老,胆子跑小。不是真的“胆小”,而是对“艺高”有了新的认识,懂得“人外有人”,读透了生命的厚重,剩下的只有专心研习。
真正艺高的人朴实无华,虚怀若谷。即使成就不俗,也不张扬,有的只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什么艺高,不过是像卖油翁说的“熟练罢了”。他们灵台清明,不爱听恭维话,甚至视之如讥讽。
“胆大”是研艺途中的一个点,初学者从零开始积累起来,一旦做得像个样子了,心头难免会嘚瑟一下;“胆小”不是消极、做作,而是在高深的技艺里装下了一颗谦恭的心,这也是学艺人的最终归宿。
(编辑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