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的劳模
2015-10-12小饶
文_小饶
社区里的劳模
文_小饶
王群和李芸,一个是社区民警,一个是网格管理员,两人虽然职业不同,但做的都是社区那些婆婆妈妈的繁碎琐事,也都在这些平凡琐事中做出了耀眼的成绩。
一个“落后分子”的蜕变
4月22日,在湖北省总工会的22楼会议室,8名劳模正在练习演讲,为“五·一”劳模巡讲做准备。会议室外面的走廊里,王群一身便装,来回踱步,她说:“稿子只记了三遍,得抓紧时间熟悉。”
你很难把一个“落后分子”和“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和“全国劳模”这些称号挂钩,不过在王群身上,这也不足为奇。
十年前,王群“上班不遵守纪律,做事不认真,经常挨领导批评,调动了两个单位,每次就像扔垃圾一样把我扔了出来。”回首往事,王群尴尬地笑。
“那个时候就想着怎样才能挣很多钱,怎样才能住上大房子,支持爱人创业,为家里操心,对工作很不上心。”年轻时一起进派出所的几个同事,有的当上了派出所所长,有的升迁到别的地方当领导,只有王群还在原地踏步。
女儿说:“妈妈,别人工作都越来越好,怎么你就没有进步呢?”听到女儿的话,王群也感到很惭愧,甚至有所触动。38岁那年,她觉得自己终于“觉悟”了,“那些浮躁的东西突然就消失了,就想踏踏实实地做事。”
王群笑称自己有强迫症,“当天工作必须当天做完,做不完也要加班完成。”结果就是她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了社区,居民办户籍随叫随到,对特殊人群的尽心帮教,社区年年无命案,无入室盗窃,无火灾事故。她也从一个“落后分子”变成了“先进”。
2007年,王群在自己工作的社区里购买了一套二手房,2008年上半年入住。因为离家近,每天王群可以照顾好孩子和爱人,“把家人间正常的情感交流好,我就去办公室,做到多晚都没有问题”。“很多人都很忌讳生活和工作不分开,可是我却喜欢工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并且工作越做越轻松”。
对吸毒人员的帮教
王群的家在二楼,位置很特殊,“楼上住的是一户吸毒人员,对面住着的是一名前科累累的贩毒者。”很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王群笑着说:“自从我搬过去后,对面的那个贩毒者就搬走了,因为他不愿意给我添麻烦。”不仅如此,这些吸毒人员给了王群很大的帮助,“吸毒人员一眼就能辨别出吸毒者,当他们看到有新的吸毒者出现在社区,会让他离开。”
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王群有着怎样的“魔法”做到这些呢?
王群说:“吸毒人员很单纯,只是缺乏自控力,他们大多因为有病不能劳教,只能放在社区帮教。当你给他关怀和尊重时,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正常人没两样。”她曾细细算了一笔帐:“一名吸毒人员为了筹集购买毒品的钱,一个星期至少作案一次,一个月作案4次,为了破4起盗窃案,不知要花多少人力,还不一定能破案,居民的损失也挽回不了。如果把这个精力投入到对吸毒人员的帮教上,效果会更好。”
辖区吸毒人员小蔡,18岁开始沾染毒品。2006年8月,小蔡从强戒所回来。王群马上上门和他谈心,了解到他是因为闲得无聊才染上毒瘾,她当即通过熟人给他找了一份小区保安的工作。哪知,仅仅过了两个月,小蔡又再次复吸。几个月后,当他再次从强戒所回来,王群又带着他办齐了参加“美沙酮”治疗的各种手续,还在附近的一家工厂为他找了工作。然而,这一次,他只干了五个月。连他的父母都对他失望了。
王群(左)在社区里和老人一起包饺子
送小蔡去强戒所的路上,王群一言没发,小蔡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王姐,您真的再不管我了?”看到小蔡无助的神情,王群觉得心酸,同时也扪心自问:“第一次他坚持了2个月,第二次坚持了5个月,每一次都在在进步,从辖区‘平安账’来算,7个月里没吸毒,就至少避免了几十起偷盗案件的发生。我有什么理由不继续帮助他呢?”她坚定地对小蔡说:“王姐相信你,我一定管你到底。”小蔡再次回到社区后,直到现在,整整5年没有复吸。
几年来,王群先后帮教了16名吸毒人员,他们中最长的已经戒毒达6年。王群说:“我无法确定他们最终能否彻底告别毒品,但我每天都在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远离毒品。只有这样的坚持,才能让群众少遭殃,社区少发案,也让这些吸毒人员看到人生的新希望。”
平凡人做着平凡事
在做网格管理员(以下简称网格员)之前,李芸当过超市收银员,在KTV里打过工,“20多岁时就觉得自己能力强,能干一番大事业,但是做来做去都是些平凡事。”
因为结婚生子,李芸回到宜昌市,在家赋闲。2011年,看到市政府在招聘网络管理员,李芸觉得也许这是“干一番大事业”的机会,通过面试笔试,她应聘上了李家湖社区网格员。
被录用后李芸才知道,“所谓网格,就是地方政府按300户左右居民的规模划分的若干个管理区域,每个区域就称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管理员,其职责就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采集并为居民提供随叫随到的综合服务。”
刚开始,李芸很不适应工作,一栋楼有多少居民,每家有几口人,工作单位、身份证号码、有无社保,甚至房产信息等等,网格员都要一一上门登记,“居民不了解,不配合,给脸色”那是少不了的。还得经常通宵加班,不仅辛苦,工资也低到只有860元。“看来,网络管理员,注定无法谱写耀眼的辉煌”,为此,李芸疑惑、彷徨甚至想放弃。
不过,有件事改变了李芸的看法。2011年大年三十的上午,李芸在家里准备团年饭,突然接到了孤寡老人王奶奶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她焦急地说家门口下水道严重堵塞,污水已经倒灌到她家里了。接完电话后,她立刻赶往王奶奶家。
当赶到王奶奶家时,看到整个屋里都漂着污物,刺鼻的气味令人作呕。李芸一边安抚着老人的情绪,一边电话联系相关部门,接着和派来的施工人员一道投入紧张地疏通工作。一个多小时后下水道终于疏通了,李芸又帮着王奶奶擦家具、拖地、冲水池,忙乎了半天。当她离开时,老人家握着她的手说:“孩子,多亏了你啊,不然我这孤老婆子的新年可没法过了!”那种发自内心的感谢温暖了李芸,也让她真切地感受到工作的价值。
从那以后,李芸的心踏实下来了。
社区居民温情的回馈
“当有什么事情需要人做,我们网格员全部都会站出来,主动去做事,无条件地去做事。”李芸说,她特别喜欢一起工作的同事,“大家互相关心和帮助,而不是像以前的工作那么多的计较”。
收集流动育龄妇女资料,为74名空巢老人建立联系卡,走访低保家庭,对于“两劳”回归人员定期上门谈心,为残疾人办理残疾证和乘车优待证,解决房东和租户的矛盾……网格员们在社区里忙碌着。而最让李芸自豪的是,每一次为居民的付出都得到了他们加倍的回报。
2014年的5月1日,宜昌遭遇3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市内很多地方积水很深,而李家湖社区由于防洪沟排水不畅,内涝更加严重,低洼处达1.5米深,一楼居民家中全部进水。一大早,还没有接到通知之前,13名网格员就全部自发地赶到了社区。在暴雨中,社区网格员和武警官兵一起,经过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救出老人和儿童58名,妥善转移和安置一楼的82户居民。
宜昌市李家湖社区阳光宝贝之家辅导班合影(第三排从左至右第五位为李芸)
第二天雨停后,作为李家湖社区网格站的副站长,李芸又带着几名同事清扫淤泥和喷药防疫消毒,“忙了一天,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将要离开时,居民们纷纷向我们表示感谢,有的还递来了矿泉水。”
居民成为“邻居、朋友和家人”
王群和李芸都觉得社区居民给了自己最多的感动。
王群买了菜,突然有急事要办就把菜放在警务室,等办完事回来,菜已被居民清洗、整理好了。居民们自己种的蔬菜,总会偷偷地挂在王群家的房门上,让她尝个鲜。搬到社区居住已经5年了,王群不但没有被烦死,反而和居民越来越亲,关系也由以前的“社区民警”变成了邻居、朋友和家人。
长新社区有一个义务献血群,是一群18岁学生组成的,“有一次一个小居民过来求助,说到医院献血,但是人不够,希望我帮忙组织。”王群被这些孩子感动了,带着一大群“年轻力壮”的人过去,结果抽血检查,只有王群一人符合献血要求,从那以后,王群经常献血。
社区里有刑满释放人员,他们中很多人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他们觉得自己曾亏欠社会,以这种方式回报社会“,王群被他们的行为所感动了,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鼓起勇气去办理遗体捐赠手续。
李芸说,在社区里,她感受到一种人情的温暖。2013年,她为了准备社区网格管理服务标兵比赛,每天熬夜学习,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最终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绩。但长期的熬夜,也让人看上去很没有精神,总会有老人主动关心她,甚至有人还提供“土方子”,“每次做事做累了,就跑到社区休息室,那里总是有居民提供的好吃的,让人心里暖暖的。”(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