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云南楚雄地区矿冶业发展的历史反思

2015-10-10袁青欢刘华夏

中国经贸 2015年17期
关键词:可持续山区

袁青欢 刘华夏

【摘 要】通过分析云南楚雄地区矿冶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矿冶业的发展主要依赖政府政策的推动,政府管控力是该区域内矿冶业兴衰的直接影响因素。该区域矿冶业的发展既未形成有效支撑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文化,也未将所获得的财富用于区域内长期的环境改良,从长期来看,整个区域经济环境从矿冶业发展中受益有限。对于云南楚雄地区和广大类似的山区而言,人力资本的提升,相应产业文化的培育,山区经济环境的优化是所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矿冶业;山区;可持续

一、区域内矿冶业衰落的原因分析

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劳动对象的矿冶业,首先要面对的是阶段性的资源枯竭,如很多矿区逐渐趋向于“硐老山空”的境遇,开采成本不断增高,最终使得矿冶业无利可图;其次,随着规模的发展,矿区人工柴米趋于昂贵,进一步压缩了矿冶业的利润,使得区域内的矿冶业趋于衰落。这一方面的相关史料与研究成果较多,在此不予赘述。某一特定的矿区可能因资源枯竭而衰落,也可能因经济结构失衡而受到冲击,但是,一个区域不同行业的矿冶业呈现出类似的轨迹,我们不得不考虑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该地区矿冶业总体发展轨迹与清代政局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表明矿冶业的兴衰与政府的管控力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政府对经济的管控能力逐渐减弱可能是矿冶业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先从政府掌控较为严格且占重要地位的铜和井盐生产状况来看,乾嘉以后都逐渐呈下降趋势,特别“咸同滇乱”对这些产业冲击特别大。但是,银、铜的生产持续的衰落,而盐业生产逐渐恢复。对比两者我们就会发现,盐业生产获得财政收入比银、铜的生产的作用更大、更直接,控制起来更为容易。如“考滇省行盐区域向以北杜川私南防土盐为关键”,同时食盐具有较高的需求刚性,只要形成封闭的空间,政府即可获得高昂的财政利益。而清代云南铜矿的生产主要用于铸造货币,大部分卖给“京局”和外省钱局以获得生产和卖价差额;一小部分卖给云南的铸钱局,再额外获得铸币的利润。但是,十八世纪开始,外来的货币已经渗透进传统的中国,维持铜业生產对政府管控力的要求更高。虽然清代的政府对云南的铜业生产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但是由于此时清政府对社会的管控力已趋于下降,云南铜业生产不可避免的衰落了。

通过对比铁、铜、盐三个产业可以发现三者的市场基础也有所区别。铁产品主要满足矿区附近居民的日常所需和其它产业的生产所需;盐主要行销云南相关行盐区域;铜大部分外运,主要用于铸币。市场基础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个产业的发展状态。建立在本区域市场基础之上的铁和盐的生产,随着时代变迁,时有波动,也受到战乱冲击,但都可以延续下来;而与本区域日常生产生活联系较弱的铜业生产却很难延续下去。纵观清代二百多年该区域铁和盐两个产业的发展,不断的有铁厂封闭,也不断的有新矿开采,虽然很难估算出具体的产值和波动状况,但一直得以持续;具体的盐井有丰有枯,不同的盐产区的产量也有所波动,但该区域盐的总产量是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建立本地市场的产业有较高的可持续性。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资源逐渐枯竭导致的利润率降低只是的山区矿冶业衰落的表面原因;其根本原因是某些占重要地位的产业缺乏本地市场的支撑,政府管控力的下降是该区域矿冶业衰落的直接原因。

二、整体区域经济与矿冶业同步下降的原因分析

清代云南楚雄地区随着矿冶业的兴盛而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但是随着矿冶业的衰落其区域地位也逐渐下降。两者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认为清代楚雄地区矿冶业的趋势主导着整个楚雄地区的经济走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量其原因。

一是从经济结构层面方面进行考量。矿冶业的发展,人员的大量聚集,必然会带动附近的相关产业发展,但是,这种发展都是围绕着矿冶业为中心的。该区域矿冶业的发展需要周边地区提供相关的产业支撑,附近区域向矿冶业转移价值,这些价值最终以矿冶业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区域矿冶业的大项是盐、铜,其生产销售由政府主导,大量产品外运,且从中获取较大比例的“课额”,却不能对地方形成有效的价值补偿。所以,矿冶业的发展使得相邻区域的物价水平高昂,促进相关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但该区域整体物价维持较高水准,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无一般意义上的竞争优势。如以农业为例,根据李中清先生的研究,1705年-1805年楚雄府的粮价的平均价格均高于全省的平均价格,且指出在“1725年-1750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矿区”。清代云南楚雄地区虽然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粮价上看,该区域的农业与其他区域相比并不具有优势。所以,表面上看,在矿冶业兴盛时期,很多产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其实都是以矿冶业为中心,依赖于矿冶业的发展,整个区域经是单一的结构。

二是从本地产业文化培育的角度进行考量。清代云南楚雄地区的矿冶业中盐、铜两项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且在云南楚雄地区都分布多个产区。从表面上看整个区域经济是多点,多中心的,但其作为中心的矿冶业的发展是政府主导的,共同指向一个影响因素,即政府的管控力。从宏观层面来说该地区的区域经济是以矿冶业为中心,是与政府的管控力密切相关的。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利润,而要获得利润的正常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该区域的矿冶业发展并不是通过提高生产力获得持续利润,而是依赖政府主导的特点,主要通过增加工本,增加卖价的方式来维持,矿冶业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等并无较为显著的发展。虽然该区域的矿冶业在较长时段里保持了较为繁盛的局面,但是与之相适应的只是一种“官场文化”,而非经营性的“产业文化”。且由于在经济发展中,广大的普通从业人员,很难算的上富裕,甚至生活较为拮据,如煎盐的灶户“按额煎盐,交官领薪,除薪工各费外,勉顾生计”。这种说法虽然有为提高薪本作借口的因素,但也能反应出普通从业者的生计艰难,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而大多数的本地居民是不参与矿冶业的生产或者仅仅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到了清末,楚雄县的普通民众依然是“工,奇淫之技,素所不习。有外来者为之,而不见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该区域内未形成有效支撑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文化。

三是从经济地理的环境改良方面进行考量。楚雄地区的地形特点是“九分山水一分坝”,是较为典型的山区环境。山区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交通不便,在交通上是时间长费用高。清代云南楚雄地区因矿冶业的发展,某些道路呈现繁华,热闹的景象。虽然政府对于交通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在该区域投入并不大,仅限于重要节点的修建和维护,只能确保最低的通行需求。运输方式主要以马驮,人背为主,整个区域的交通并无明显改善。在西南地区“人和货物的行程快慢在忽必烈时期和红军长征时期都是一样的”也是这一区域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即使该区域内较为重要的运盐道路的路况也并不理想。白井的运盐道路据民国《大姚地志》记载道路最宽处仅为五尺;黑盐井的运盐道路也是“林深阱险,逼仄狭隘”。其他州县的道路大体类似。而对于自然环境方面更是破坏大于建设,“硐老山空”几乎成为一种常态。清代该区域内产业的发展并未形成长期的环境改良。

三、构建山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途径

布罗代尔指出“一些长期生存的结构成为世代相传的稳定因素,它们迟滞着历史、阻碍着,因而也支配着历史的进程”。这给我们探索山区经济发展的途径提供了一些思路。

一是政策倾斜,引入外来资本,开发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是山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从清代楚雄地区矿冶业的发展经验来看,首先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铜矿业,从中央政府层面推动云南铜矿的开采冶炼,并且发放工本予以支持;对于盐业生产,在云南不行部引,通过“北杜川私南防土盐”的方式营造了一个较为封闭的生产流通环节。其次,是大量的移民进入,参与山区矿冶业的发展,他们带来了一定的资本,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正是这些措施使得云南楚雄地区的大山深处矿冶业繁盛一时。当然,以上因素仅是一种“短时段”的作用力,还有将“短时段”转化为“中时段”、“长时段”。例如,需要将政策推动及时转化为经济推动,促使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二是提升产业本土化水平,培育本土“富民”阶层,提升本土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是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前文所述,以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作為劳动对象的矿冶业出现阶段性的资源紧缺几乎是必然要面对的结果。虽然资源会紧缺,但是经济活动中人才是最有活力的部分,所以在山区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将可持续的视野从一个产业延伸到一个区域,延伸到人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区域内实现资本的积累,技术的积累,文化的积累。这就要求整合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使得本土的居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合适的收益,在产业的发展中形成相应的产业文化,将物质资本转化为人的资本,最终使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纵观清代楚雄地区的矿冶业与区域的发展历程,虽然在二百余年的时段里矿冶业较为繁盛,但是由于本地居民参与程度不高,且与本地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产生的财富多为官府和外来客民所占有,未能转化成该区域的积累。也就是未形成相应的“稳定的因素”,区域发展在文化层面的“中时段”上缺乏支撑。所以一旦资源进入紧缺状态,矿区便迅速的衰落下去,所在区域也受到较大的影响。

三是立足山区特点,着眼长远,优化山区经济环境是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山区由于地形原因,给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一方面山区经济很难像平原一样集中成片布局;另一方面山区交通需要耗费更多的物质成本和更长的时间成本。同时,山区的自然条件呈多样性,某些区域的生存、生产环境较为恶劣。从静态来看,山区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当我们从“长时段”视角看,通过几十年、几百年的持续投入,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都可以通过对山区环境的改造逐渐得到改善。如禄丰的黑井,大姚的石羊,双柏的鄂嘉,当时为了方便生产修建的桥梁,道路,堤坝等设施依然在发挥着作用,在这些区域小范围内,生产、生活的条件都远远的优于周边山区。当然,如前文论述,在整个区域的层面,在传统社会中,政府对道路交通和环境改善的投入是非常缺乏的,所以虽然云南楚雄地区在清代矿冶业繁盛了二百余年,相比为清政府的贡献了巨额的财赋,对楚雄地区的公共设施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对于山区而言,持续不断加大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是确保山区环境逐渐优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四、小结

清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云南楚雄地区以井盐、银、铜等为代表的矿冶业较为繁盛。但是由于这些产业与本地的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较低,所获得的利润大都为政府和外来客民所享有,矿冶业的繁盛未能促进该区域的持续繁盛。基于这一历史经验,笔者认为,山区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必须而有效的,但政策支持对一个区域的发展而言仅仅是暂时的。从中期来看需要将这种政策扶持下依赖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产业发展转化成人力资本,形成相应的产业文化。长期来看,需要持续不断的加大公共设施的投入,以优化山区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龙云,卢汉修.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一百四十八《盐务考二》

[2]李中清著,林文勋、秦树才译.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1250-185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82-287.

[3]苏鸣鹤纂修.嘉庆《楚雄县志》卷一《天文地理志?风俗》

[4]沈懋价,杨旋纂修.康熙《黑盐井志》卷五《桥梁》。

[5]何兆武,陈啓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9:520.

作者简介:

袁青欢(1983-),男,山东滕州人,助教,硕士,从事中国经济史、公共管理研究;刘华夏(1985-),女,安徽蒙城人,讲师,硕士,从事边疆民族研究。

猜你喜欢

可持续山区
涞源县西南部山区地热异常浅析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下)
《山区修梯田》
山区
基于公益讲座在本土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析
房地产业调控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意义和作用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