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制度的哀歌,大革命的批判

2015-10-10卜之

歌剧 2015年7期
关键词:大革命国家大剧院安德烈

卜之

激烈的社会变迁,惊心动魄的时事转换,凄婉辗转的个人悲剧,被放大的戏剧冲突,往往给艺术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灵感。中国的经典话剧《茶馆》,正是时代剧烈变迁的一个横截面,作为历经辛亥革命荡涤后中国大地的缩影,揪心的故事脉络、活灵活现的主人公、强烈而直达心底的戏剧冲突,塑造了永恒的经典。《安德烈·谢尼埃》也是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描写。自打庙堂之上推荐冷门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名作《旧制度与大革命》以来,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与重探便成为热门学问。我曾用原文精读过《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回忆录》以及这本《旧制度与大革命》,而《安德烈·谢尼埃》这部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真实主义题材歌剧,很可能是世界文艺史上对这场影响全人类的大革命最好的文艺注脚。它和《茶馆》一样,用鲜活的个人命运的故事,从侧面描绘了一幅时代的全景。

若要发挥“考究”学派的力量,从歌剧中可以挖掘出许多那个动荡年代的细节,以及值得玩味的地方。汹涌泛滥的悲剧情感,从剧中每个主要角色的眼睛里往外流淌,每个人的历史、角度、身份、经历和故事,糅杂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安德烈·谢尼埃》。歌剧大师焦尔达诺选择的这部剧本,竟是如此丰富。作为真实主义歌剧的《安德烈·谢尼埃》,虽然和《茶馆》的场景设定迥异,故事也不同,场面更为宏大,但都是伟大的文艺大师对过去激荡人心的时代的记录。

导演大卫·麦克维尔在欧美就以贴近历史真实的制作风格著称,在舞台设计师罗伯特·约翰斯和服装设计蒂拉曼妮的配合下,他得以十分强调细节,并在舞台上把路易十六统治末期的法国上层贵族生活、群氓街头的各色人等、特殊时期的法庭等场景刻画得惟妙惟肖。借用摄影大师布列松所谓“决定性的瞬间”,《安德烈·谢尼埃》有几个隐秘而令人回味无穷的瞬间,比如第一幕神父讲述首都巴黎最新政局的时候,风暴来临前的低气压弥漫在舞台上:奴仆们冲进正在进行的舞会,隐喻了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

历史上,罗伯斯庇尔给诗人安德烈·谢尼埃的死刑执行令上签署了一句话,是“连柏拉图也要禁止诗人进入他的共和国”。法国大革命的血雨腥风,很大程度上缘起于其间法国特有的“文学政治”:一帮在旧制度下没有政治自由也没有任何实际行政经验的文人掌握了舆论的权柄,这些人无知无畏,勇于标新立异,鼓吹那些空洞的思想和体系,用托克维尔的原话来说,就是“政府的种种罪恶所造成的所有政治反对精神,既然不能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就只能潜藏在文学之中”。正如歌剧《安德烈·谢尼埃》中描写的,大革命时期的法国,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人民经过了启蒙运动的洗礼,但大革命并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个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模式。大革命太激进了,充斥着一种平等主义的梦幻,最终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动荡和最可怕的混乱。

恢宏的历史场面,无疑是本剧的看点。第一幕的布景精致,美轮美奂,伯爵夫人的客厅十分讲究,服装道具和灯光都栩栩如生。更难得的是剧中安排的芭蕾舞,国家大剧院特邀了观众熟知的侯宏澜和塔米拉,他们是华人芭蕾舞演员中的翘楚,据说在伦敦的演出中,芭蕾舞演员的挑选都没这么大腕儿。更难得的是两位舞者乐感极佳,那段双人舞简直技惊四座,和乐池中吕嘉指挥的交响乐团配合丝丝入扣。第二幕和第三幕中的群众场面则十分惊心动魄,仿佛能嗅到舞台上血腥的空气。虽然主要歌唱阵容没有伦敦演出版本的“奢华”,但男高音卡曼·查涅夫依然成功地完成了主角诗人的挑战,卡扎雷扮演的杰拉尔德沉稳有度,阿玛丽莉-尼扎扮演的玛达莱娜音色秀美,表演入戏。尤其令我感到吃惊的是国家大剧院合唱团进步的一日千里,这是一支年轻刻苦的团队,不断用现场歌剧中出彩的表现证明了自己堪当大任,我相信演出的高水准也和合唱指挥马泰奥-萨尔维米尼的努力分不开。

《易经》和《孙子兵法》都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坦率客观地评论,目光瞄准世界一流水平的歌剧制作,还是最近几年国家大剧院成立之后才开始。只有把标准定得高高的,把心中的坐标瞄准到世界上最顶尖的水平,再辅之艰巨的努力和虚心的态度,持之以恒加以不断提高,我们或许才能赢得较为满意的成绩。

国家大剧院此番与英国伦敦的皇家歌剧院、美国旧金山歌剧院联合制作《安德烈·谢尼埃》,也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所谓“联合制作”的本意,在西方本来是面对日益增加的项目预算和庞大的歌剧院开支,捉襟见肘的剧院经理们“抱团取暖”、大家分担制作成本的务实之举,但也客观上促进了优秀制作在不同城市的呈现,并使得一些需要恢宏制作的歌剧得以实现。而国家大剧院参与到如此高水平的制作,除了上述两项意义之外,还有不同凡响之处,即代表了国际歌剧舞台的中国声音,以及近距离学习并参与国际一流歌剧院的制作过程。

然而,此版《安德烈·谢尼埃》也略有不完美。导演富有创意地用罗伯斯庇尔给诗人安德烈-谢尼埃的死刑执行令上签署的话“连柏拉图也要禁止诗人进入他的共和国”来作为大幕上最醒目的标记,不仅和剧情贴切,而且含义深刻。但此句法文原话既没有字幕,在幕布上也没有任何提示,潦草的字迹和罗伯斯庇尔的签名,若非熟悉,很难辨认,未免有些不接地气。同样,第三幕布景中大大的白色标语“公民们,祖国在危难之中”也和剧情密切相关,且具有十分震撼的效果,若能用适当的翻译,则更能拉近导演的匠心与中国观众的距离。

《安德烈·谢尼埃》巨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用舞台上的文艺手段,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更加坚定不移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双翼,经济上完成转型升级,平稳度过中等收入陷阱,政治上坚持严惩腐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当今的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开始面临一些转型难题,都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不得不正视的挑战和考验。出路只有深化改革,正如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在十八大后反复重申的,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风险很大,但不改革风险更大。2013年1月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评论也提到,对于自由民主的追求,不能一蹴而就,政治改革需要大胆而审慎。可以说,经由改革达成代价最小的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安德烈-谢尼埃》正是一面镜子,用艺术的手段夸张了历史上真实的诗人安德烈·谢尼埃的故事,展现给当代中国观众一份改革与革命的命题。

猜你喜欢

大革命国家大剧院安德烈
2023 年“美育芳草”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节开幕
命途多舛的数学家:安德烈·韦依
超现实主义的反叛与创新——论安德烈·布勒东的《娜嘉》
法国大革命
安德烈的愿望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
三大革命在今天叠加
《骆驼祥子》被国家大剧院搬上歌剧舞台
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大革命失败前的“二七”纪念
幸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