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15-10-10胡乐乐
胡乐乐
(1.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2.中国海洋大学 教育系,山东青岛 266100)
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胡乐乐1,2
(1.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2.中国海洋大学 教育系,山东青岛 266100)
“互联网+”是互联网在新发展阶段功能增强和应用的拓展,是一种互联网和其它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模式。“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如有利于教育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个性化,并使教育模式变得更多元、教育生态变得更多样。同时,它也给我国教育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如出现了教育的“肤浅化”与“快餐化”,师生和同学关系的淡漠与疏远,高校的倒闭、重组、改造、升级,高等教育被技术控制甚至奴役。
互联网+;中国;教育;机遇;挑战
“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热词,不仅在与其关系非常密切的信息技术、通讯、交通、经济等行业十分火爆,而且在看似与其无关的文学艺术领域也概莫能外。例如在《人民日报》2015年4月7日16版的头条,有半版是关于“‘互联网+’改变了文学形态”[1]的内容。
互联网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2]说:“这几年,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增加,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渗透率已经接近50%。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互联网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过去一两年中,互联网和很多产业一旦结合,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催生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现在,许多著名的互联网专家和学者都乐观地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带来诸多革命性的变化。由于教育是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它当然也就不可能逃脱“互联网+”带来的全面、显著、深刻影响[3][4]。基于此,我们亟需研究“互联网+”与教育,特别是它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 “互联网+”是什么
1 “互联网+”的概念界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5]指出,“互联网+”是互联网功能增强和应用的拓展,是互联网化的新阶段。李彦宏[6]认为“互联网+”意味着互联网和其它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模式。不是“+互联网”的“互联网+”[7],它代表了一种新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会经济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值得注意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互联网+”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它却并非是两者的简单相加。“互联网+”促进了一系列神奇的“化学反应”[8],这就如电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让很多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未来互联网也会像电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工具,给各个行业带来深刻变化。也就是说,“互联网+”让传统产业更进一步被互联网渗透和改造[9]。
2 “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与普及
“互联网+”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14日,我国易观国际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移动互联网的本质离不开“互联网+”。于扬[10]指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
不过,“互联网+”理念的全面普及却得益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5年3月5日,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郑重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11]。自此,“互联网+”成为新兴热词。4月23日,李克强在福建考察时指出,“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每一点探索积水成渊,势必深刻影响并重塑传统产业行业格局[12]。
二 “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许多重大机遇,并且这些机遇是我们过去没有的或者难以企及的。在微观层面,“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重大机遇让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等都发生了显著改变[13];《人民日报》将“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总结为四个方面——促进教育公平、便利学生自助学习、用大数据服务教育[14]、学习不再有时空限制[15]。从教育学特别是教育技术专业的角度来看,本研究认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如下四大方面:
1 教育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
“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第一个重大机遇就是让教育进一步或者说大大突破了物理时空的限制,从而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学习,亦即真正意义上的“泛在学习”——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因贫富差距导致的“教育/学习鸿沟”(Education/Learning Gap)[16]。“互联网+”使没有围墙的学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进一步变为现实,推动了我国教育的革命性变化。
众多教育专家、学者和官员认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之一,就是包括缩小“教育/学习鸿沟”在内的教育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比如,以“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为主题的由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于2015年5月23日在我国召开,在此背景下,任友群[17]做客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言教育”与网友交流,在回答网友提出的“‘互联网+教育’能带来什么改变”这一问题时,他说他最期待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产生的“化学效果”是消除信息鸿沟,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互联网+”让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城市孩子享受的优质现代教育资源。
进一步来说,“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突破时空限制的重大机遇也是帮助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其中,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目标二是普及小学教育。2015年5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18]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致辞时指出:“教育信息化突破了‘时空限制’,是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以较低成本,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大大缩小了教育差距和数字鸿沟,可以使全球1.2亿失学辍学儿童的‘读书梦’不再遥不可及。”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的“三通两平台”(三通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也服务于此目标的实现。
2 教育进一步个性化
“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第二个重大机遇是让教育进一步个性化。得益于快速崛起的大数据技术与学习分析技术,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企业能运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将互联网教育产业朝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教育企业为客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有了更多可能。比如利用网络大数据,教育技术公司能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研发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的有用、好用、爱用的个性化网络教学系统和产品。这是互联网教育行业未来立足市场的基石,应该继续探索、创新、突破[19]。
在“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尤其是MOOC将能快速、即时、高效、全面地收集、记录、存储学生的学习能力、方式及方法等众多数据,这里的数据不仅包括通常的成绩,还包括各个学生对新的教学技术做出了怎样的反应,他们掌握一个概念、原理、定律、理论、事实等需要多少时间,他们在不同学习内容上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此外,MOOC平台还能记录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间长度,一个片段重复观看、加速拖进或直接跳过去的时间、跨度与频度,做某道题的时间与正确程度,以及是如何平衡观看视频和阅读文本的[20]。
“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带来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自适应学习(Adaptive Learning)上。自适应学习是指教育者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实例或场域,通过学习者自身在学习中发现总结,最终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大数据得出的学生学习个性特点、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更适合他们的自适应学习。我国有些教育公司已经开展“互联网+”自适应学习支持研发,如“乂学教育”获3000万投资,深耕自适应学习[21];“有谱测评”开展大数据驱动下的个性化与自适应学习研发[22]。
3 教育模式变得更多元
“互联网+”带给我国教育的第三个重大机遇是让教育大大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有形限制,从而使教育模式更多元以及教育产业链更加延伸、完整与细化。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基于实体学校的。但在“互联网+”时代,云端学校、移动学校等虚拟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MOOC的蓬勃发展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构成强大冲击,一批教育教学质量差的高等教育实体学校迟早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甚至倒闭。
“虚拟大学”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的流行词,是指运用虚拟技术,创办在互联网络上的、不消耗现实教育资源和能量的,并且有现实大学特征和功能的一个办学实体。随着今天“互联网+”时代局域网、区域网和信息通讯技术(ICT)等的日益发达,国际互联网的使用已相当普及,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和虚拟校园也取得非常显著的进展。借助于“互联网+”,虚拟大学的教学硬件是虚拟的、教学过程是网络的、教材是多媒体的、教学管理是遥控的、学生成才是个性化的。虚拟大学突破了传统实体大学的高等教育模式,创办于1976年的美国凤凰城大学(University of Phoenix)就是一所非常典型的虚拟大学。该大学提供在线学院、系、班级、课程、项目、学分与学位,无疑是“互联网+”让高等教育模式多元的一个典型代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必将催生出虚拟大学。目前,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已经具备虚拟大学的显著特征[23],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部也已经研发出了多终端融合的虚拟仿真实验室[24],广东深圳现在也已建有“深圳虚拟大学园”[25]。我国高校已经受到“互联网+”的强烈冲击,特别是MOOC让许多大学的实体课程教学面临学生逃课增加的窘境——这些情况将在“互联网+教育”不断深化发展的未来进一步加剧。但“而有破就有立”,虚拟学校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已现雏形便是明证。所以,“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它将使我国教育模式更为多元——除了不再只有实体学校,各类虚拟学校将大量涌现。
4 教育生态变革更多样
“互联网+”还会大大改变教育生态,并同时在激荡中逐步重构教育生态。从本质上来说,教育生态是指教育的形式组成与制度结构。在“互联网+”之下,教育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教育的制度越来越灵活。就形式来说,“互联网+”下的教育既有传统的实体学校,又有基于泛在学习的虚拟学校,而且还有居于二者之间的“实体+虚拟学校”;就制度来说,“互联网+”下的教育既有“幼儿园→中小学→高等学校”这样的传统学制,又有“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和基于泛在学习的新自学与传统学制融合的新学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世界名校的许多课程是在家就能上[26],未来教育也将是线上与线下的大融合[27],但是传统实体学校及其教育并不会消失,因为实体学校及其教育有在线教育和虚拟学校所无法取代的优势[28]。
尤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促使教育生态更丰富。由于教育不再囿于时空和经济的极大限制,只要有一部价格并不昂贵的智能手机或一台电脑(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并有移动通讯网络或有线互联网络服务,就可以在学校里更为自由地接受教育,也可以在地铁、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进行泛在学习。同时,无论是在偏远村寨和牧民点,还是在大城市,好学的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种种福利。于是,传统实体学校、虚拟学校、在线教育、移动教育、在家上学等教育形式组成了更为多样的新教育生态系统。而且,“互联网+教育”带来的种种变革还将进一步催生出教育生态的新构成部分。
在“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种种机遇中,最重要是其对教育生态带来的大变革。教育生态的大变革包括教育制度的大变革——主要是“互联网+”之下的“学分银行”让好学者能不再受传统学制的限制,而是能随时充电,不断积累学分,达到一定学分,满足一定的其它学业要求,即可申请某个高等教育学校颁发的学历和学位证书。我国政府有意积极推进学制大变革,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并将“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29]虽然该纲要公布时还没提出“互联网+”,但“互联网+”必将推动其对学制的变革。
三 “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世界凡事有利就有弊,“互联网+”对我国教育的作用亦如此。“互联网+”在给我国教育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给我国教育带来了种种亟需正视的挑战,而且其中的某些挑战是相当严峻的。可以说,“互联网+”对我国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趋利避害,尽量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对我国教育好的一面,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对我国教育不好的一面。概括来说,“互联网+”对我国教育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1 教育的“肤浅化”与“快餐化”
“互联网+”对我国教育的首要挑战是使教育不仅本身变得浅显了,而且还演变为一种充电快餐。教育虽然是有传承、传递、传播知识的重要功能,但其还有更为重要的育人、启迪和创新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通过师生面对面的深入对话、交流、碰撞、砥砺,获得新的启发,生成新的知识,从而进一步产生新的理论,更好地解释世界,造福于我们人类,并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尤其是高等教育,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老师带领学生“从游”和“教学相长”。然而,“互联网+”下的教育成为一种快速造金的经济产业,严重消解了传统的“生从师游”和师生“教学相长”。而且,由于师生借助甚至依赖于互联网等技术和工具进行教育,结果学生快餐式地寻找学习对象,并且浅显、囫囵吞枣地学习。基于此,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在“2015中国绿公司年会”上发出警告,指出教育是“互联网+”最大的受害者[30]。我们应该对这种警告有清醒的认识,并且有意识地在实践中让“互联网+教育”更加关注人的维度[31],而非错误地更加关注技术的维度。
2 师生和同学关系的淡漠与疏远
“互联网+”对我国教育的第二大挑战是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与疏远。在“互联网+”下,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变得淡漠甚至非常脆弱,因为师生和同学不再像在过去的传统教育中那样,大量同处于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之中。例如,MOOC虽然极大地便利了人们接受世界著名大学的许多优质课程和教学,但却没有传统实体大学里的师生面对面接触和交流,即便技术(包括在线即时视频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也无法产生与在现实同一时空中一模一样的实际效果。作为网友的“互联网+教育”下的同学关系(主要包括同学、校友关系),他们之间本来就关系松散,而且缺乏真实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关系自然无法亲密和长久。高等教育的质量尤为依赖师生及时、有效且高质量的互动,而“互联网+”为这种互动投下了阴影,设置了障碍。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维持并强化“互联网+”中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尽力避免师生和同学关系被“互联网+”汹涌浪潮裹挟冲淡,更要防止被淹没。
3 高校的倒闭、重组、改造、升级
“互联网+”对我国教育的第三大挑战是高等学校的倒闭、重组、改造、升级。尽管“互联网+”对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也有挑战,但最主要的还是针对高校,这是因为前者的受教育者——幼儿和中小学生没有自学能力,或者说他们的自学能力远远低于年满18周岁的高等教育适龄青年。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所高校都难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优胜劣汰法则的残酷筛选——一些教育教学质量低劣的高校迟早会倒闭;一些教育教学质量中等或高等的高校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也必须及时重组、改造、升级。“互联网+”对我国高校带来的这种严峻挑战绝不是空喊“狼来了”,而是“狼”正在不断逼近。虽然“互联网+”在严格意义上固然不是真正的“狼”,但是基于“互联网+”的许多新生事物如MOOC、“在线高等教育公司”等,却是真正进攻性十足的“狼”。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显然谁的性价比最好,谁就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他们当然就会“用脚投票”,选择接受谁家的高等教育。“互联网+”对教育的来袭正在显现出惊人的力量,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 高等教育被技术控制甚至奴役
“互联网+”对我国教育的第四大挑战是高等教育被技术控制甚至成为技术的奴隶。如今的我们不管愿不愿意、知不知情,都深陷“互联网+”的泥淖难以逃脱。比如,一旦离开了电脑、网络,许多师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会有一种不会教学、不会学习之感——这就是高校师生被技术深度控制的典型体现。在“互联网+”的高等教育背景之下,无论是资料的搜索,还是讲义、论文、作业等的撰写、提交、评阅,都深度依赖电子技术和工具。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也进一步电子化——他们不再爱用手做笔记,不再爱带着脑袋和心来专心听讲,而是喜欢用随身携带的手机录音、录像、拍照;下课后从老师那拷贝授课用的PPT,带回去看或不看,复习时再打开、打印出来看。心理学通过对听课和学习效果的研究发现,做笔记的效果远大于用电子产品工具记录下来再看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不但让师生中魔,还具有不可逆转性。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32]在其校官方网站上撰文提倡今天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要拾回课堂记笔记的传统,就是“互联网+”对我国教育这种挑战的真实反映。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给我国教育带来众多美好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严峻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33]曾警告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在线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的本质。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正确形态应该是对传统教育的升级,而非去颠覆传统教育。这是因为,“互联网+教育”虽然会大大改变我们的教育,但却并不会从本质上颠覆教育,更不会在短时间内颠覆我们的现有教育体制[3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35]因此,我们应该更好地让“互联网+”为我们所用,而不是让它异化成控制我们的外在力量。
[1]刘庆邦.文学的本质从未改变[N].人民日报,2015-04-01(16).
[2]李彦宏.让线上生意线下体验无缝对接[N].人民日报,2015-04-30(14).
[3]樊未晨.互联网+教育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N].中国青年报,2015-04-08(6).
[4]唐琪.“互联网+”能否助教育“飞”起来[N].中国教育报,2015-04-07(8).
[5]邬贺铨.从互联网到“互联网+”[N].人民政协报,2015-04-09(3).
[6]李彦宏.让线上生意线下体验无缝对接[N].人民日报,2015-04-30(14).
[7]萧然.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N].人民日报,2015-04-13(19).
[8]余建斌.“互联网+”不只是做加法[N].人民日报,2015-04-10(20).
[9]白雪,彭博.互联网+怎么“加”[N].中国青年报,2015-03-08(T2).
[10]飞象网.“互联网+”终成国家意志[OL].
[11]李海霞.“互联网+”首现政府工作报告 将对我国产生深远影响[OL].
[12]李克强.“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OL].
[13]蔡伟.“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5-04-09(4).
[14]张烁.“互联网+”时代,教育什么样[N].人民日报,2015-04-16(18).
[15]张烁.“互联网+”,催生打破时空的新教育[N].人民日报,2015-04-23(18).
[16]王俊秀.即使在最远的山区,也能请到名校家教[N].中国青年报,2014-06-16(9).
[17]刘博智.“互联网+教育”将让“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N].中国教育报,2015-05-21(3).
[18]刘延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的致辞[N].中国教育报,2015-05-24(1).
[19]袁于飞,黄波.在线教育应朝个性化发展[N].光明日报,2015-04-27(2).
[20]胡乐乐.论国际视野中的“大数据与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15,(7):70-77.
[21]芥末堆——瓜子壳.乂学教育获3000万种子投资,深耕自适应学习[OL].
[22]佚名.有谱测评——大数据驱动下的个性化与自适应学习[OL].
[23]刘增辉.国家开放大学——建在“云端”的大学:一所建在“云端”的大学[J].中国远程教育,2013,(16):14-15.
[24]闫景真.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部:多终端融合的虚拟仿真实验室[OL].
[25]深圳虚拟大学园管理服务中心.深圳虚拟大学园[OL].
[26]林莉君.世界名校课程在家就能上[N].科技日报,2015-03-10(9).
[27]俞敏洪.未来的教育是线上线下的大融合[N].科技日报,2015-03-10(9).
[28]胡乐乐.在线教育是传统教育的补充而非颠覆[N].光明日报,2014-12-12(2).
[29]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OL].
[30]李雅琦,张茹,俞敏洪.教育是“互联网+”的最大受害者[OL].
[31]赵婀娜.“互联网+”让教育更关注“人的维度”[N].人民日报,2015-04-16(18).
[32]水金辰,吕博雄.哈工大校长撰文呼吁上课要记笔记[N].中国青年报,2015-10-26(9).
[33]瞿振元.发展在线教育应有理性思考[N].人民日报,2015-04-20(7).
[34]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N].中国教育报,2015-05-04(5).
[3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55.
编辑:小西
Research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Internet Plus Brings to China’s Education
HU Le-le
(1.Institute of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China 210093;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Shandong,China 266100)
The internet plus is the new model of combination of internet and other traditional industries whose function is empowered and whose usage is extended compared with internet in the new period.It brings lots of new opportunities to China’s education:breaking the restriction of the time and space,further personalizing education, diversifying educational model,manifolding educational ecosystem.And it also brings lots of new challenges at the same time that education changes superficially and fast-food style,relationships of teacher-student and student-student become indifferent and distant,colleges go bankrupt,reshuffle,reconstruction and upgrade,and higher education is controlled and even enslaved by technology.
internet plus;China;education;opportunities;challenges
2015年5月29日
G40-057
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12—0026—07
10.3969/j.issn.1009-8097.2015.12.004
胡乐乐,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国际与比较教育,邮箱为hudewe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