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的坐标价值和路径意义

2015-10-10芦珊珊

出版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出版

芦珊珊

[摘 要] 在简明分析《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目的的基础上,着重从作者选择、作品选择、多元文化选择以及时间、结构、内容六个方面分别剖析《大系》的坐标价值和路径意义。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大系》 出版 坐标价值 路径意义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5-0097-03

[Abstract] The essay analyzes the purpose for the publishing of Chinese New Literatuer System briefly. And then, it makes detailed anatomy of the coordinate value and path significance respectively,while from the choice of editors,articles and multi-culture for the former one and the time,strcture,content for the latter one.

[Key words] Chinese New Literature System Publishing Coordinate value Path significance

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文艺部主任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1917—1927)(以下简称《大系》)正式出版。八十年来,《大系》在思想界、文化界和学术界的价值一直备受瞩目。本文试对《大系》出版的坐标价值和路径意义作一次较为详细的解读。

1 出版目的:化解文化危机,保存文化记忆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然而,时隔十多年之后,曾经十分热烈的新文化运动却危机四伏,遭遇了革命文学、复古思潮的多方面挑战。1928年开始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甚至直接将矛头对准五四文学,认为其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下的产物,缺乏革命性而加以鞭笞。1934年,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全国各地开展尊孔读经活动。上海出版界古书翻印蔚然成风,各大报刊也开始了激烈的“文白之争”。在此情境下,曾经赋予给新文化运动的战斗、进步的姿态,迅速沦为被质疑、被遗忘的对象。

同时,新文化运动成果本身在资料保存上也存在危机。新文学运动的作品数量虽多,但十分分散。真正系统总结新文化运动作品的资料更是凤毛麟角。《大系》主编赵家璧发现,“这十年间宝贵的材料,现在已散失得和百年前的古籍一样;假如不趁早替它整理选辑,后世研究初期新文学运动史的人,也许会无从捉摸的”[1]。阿英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中也感叹道:“其实,不仅回想起来,使人起寥远之想,就是在不到二十年的现在,想搜集一些当时的文献,也真是大非易事。”[2]非常明确地表明了对于新文学作品现存状况的担忧。

由此,《大系》将“关于新文学理论的发生,宣传,争执,以及小说,散文,诗,戏剧诸方面所尝试得来的成绩,替他整理,保存,评价”[3],便有了它的价值与意义。

《大系》十集,五百万字,其中导言就有二十万字,不仅搜集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主要资料,内容上还综合囊括了理论、作品和史料,全面介绍、深入剖析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让新文学从文献上具备了与革命文学和复古潮流对话甚至对抗的资格。“这书一出,读者如从所选的作品与编选人导言,就可以明白这十多年来中国文坛是个什么样子,有些什么东西,它如何影响社会,社会又如何影响它”[4]。可见,《大系》确实成功地保留了一段珍贵的文化记忆,达到了出版的目的。阿英在编选感想中感慨:“良友图书公司发刊《中国新文学大系》,其意义可说是高于翻印一切的古籍,在中国文化史上这是一件大事。”[5]

2 出版选择:亲历者、精品化与多元化

《大系》之所以能成为近代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乃至出版史绕不过去的标杆,不断被重印、因袭、研究,得力于主编赵家璧在编辑实践中的选择策略。

2.1 作者选择:堪称翘楚的文化亲历者

《大系》一共10集,每集一个主编,分别为胡适、郑振铎、茅盾、鲁迅、郑伯奇、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洪深和阿英。这些人都是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掷地有声的人物,他们都参与了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的号召者、参与者和拥护者。赵家璧在选择每集编选者的时候,只看资历,不论其余。

《大系》选择胡适、周作人分别担任《建设理论集》和《散文一集》的编者就是最好的说明。哪怕随着时间推移,当初这些并肩战斗在新文化战场上的战士们因为各种原因拥有了不同的政治倾向甚至反目成仇,但无法磨灭他们曾经的文化贡献。不管是“左翼”和“右倾”这类政治上的水火不容,还是家庭里的兄弟老死不相往来,《大系》都不予细究。只要在某一方面确实堪称翘楚,赵家璧就不拘一格去争取。

《大系》所记录的新文化运动,不是某一党某一家的运动,而是属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这些亲自参与运动的先驱者们加入编选队伍,在满足他们自身对这些经历和业绩进行历史追溯的同时,也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初图景。各集的编选者都有着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而且对自己负责的领域有着超凡的眼光和深刻的见解。这些文化精英们为每一集撰写的《导言》融入他们对当时文化环境的深入思考。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保证了《大系》的整体质量和文化价值。

2.2 作品选择:具有珍珠般价值的精品

《大系》选取的许多作品,直到今天都堪称文化史上的经典。新文化运动的成果非常丰富,如何在其中选取既能忠实鲜活历史场景又具有流传价值、凸显新文学优越性的作品,是摆在每一集编选者面前的共同难题。

《大系》在编选过程中,“尽了我们最大的力量,去搜罗的不让一粒珍珠,从我们的网里漏掉”[6]。文海撷英、去芜存菁,成为每一位编选者共同的文化诉求。当我们重新审视《大系》中的许多文本,比如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茅盾的《文学与人生》、鲁迅的《狂人日记》、郁达夫的《沉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郭沫若的《卓文君》等时,发现它们都已被公认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其创作成就和艺术价值影响了几代人,直到今天还被人们反复称颂。而像这样的精品,在整套《大系》中俯拾皆是。

2.3 文化选择:彰显多元的文化价值

鲁迅说过:“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本色,倒是选者的眼光”[7]。作为一部力求完整反映新文化运动最初十年成果的作品结集,每位编选者完成的选本在符合总体编辑思想的同时,每一集会折射出不同的选者眼光。这些眼光彰显出的多元文化价值,让《大系》整体焕发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光芒,显示了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

各编选者个人的学术观点和视野,造成了风格的各异。周作人喜欢议论性文章,就很少选抒情性散文;郁达夫喜欢周作人和鲁迅的作品,就一口气选了82篇,占了《散文二集》一大半的篇幅;茅盾、鲁迅、朱自清等人则相对比较客观,更具有史家眼光……。《大系》非常尊重各集编者的个性。比如,本来规定每位编选者写一篇两万字左右的导言,洪深写了六万字;朱自清的导言则非常短,但是创造性地加入了《编选凡例》《选诗杂记》《诗话》和《编选用诗集及期刊目录》这四篇附录;丛书的时间起讫定于1917年到1927年,但是郁达夫认为文学创作是有延续性的,1927年以后的作品也应该适当入选一点。这些都原样保留。

尊重多元的文化价值,实质上就是尊重每位编选者的劳动,尊重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多样性规律。只有建立在多元文化价值认同上的出版活动,才能更好地鼓励编选者贡献更多的精品,将文化成果推向更高的位置。

3 出版路径:文化整理的坐标意义

中国自古就有编选文集的传统,有许多优秀的文集作品流传于世。这些文集在整理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编辑体例。而在《大系》之前,并没有系统编选新文学作品的文集出现。《大系》编选的成功,其创造性的编辑体例,搭建起新文学选本的新的路径框架。

3.1 时间路径:民六起步,十年断代

阿英当时在他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料》中,选取了从“五四”到“五卅”期间发表的作品,也即从1919年5月4日起步,到1925年5月30日做一个断代。他认为既然五四运动是新文学的起点,对新文学进行整理和总结的《大系》理当按照此例来编选。郑振铎则认为这种纯粹以政治事件来划分日期,对文学运动来说并不合适,因为政治事件是突发的,而文学运动是有一定延续性的。茅盾建议将1917年到1927年的作品纳入到《大系》中来,因为他认为很多重要的文章事实上是1919年以前发表的,五四运动在文化上是有一个准备期的。1927年是北伐时期,与1917年正好形成一个十年断代。这一观点得到大多数编选者的认同。赵家璧最终将《大系》的时间起讫就定为“民六的文学革命到民十六的北伐,这整整的第一个十年”[8]。

《大系》对新文学十年断代的分期方法,“在后来的现代文学编纂中得到了延续和确定,凝固了后来人对新文学历史分期的集体记忆:一部现代文学史就是新文学三个十年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历史”[9]。1952年,美国耶鲁大学学者夏志清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时,在详细研读《大系》前九卷后,完全采纳了其中的历史分期方法。1998年,钱理群等人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将现代文学史分为1917一1927年,1928一1937年6月,1937年7月一1949年9月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与赵家璧对《大系》的分期实践和设想完全吻合。

3.2 内容路径:三大板块与文体四分法

赵家璧在综合阿英、施蛰存、郑振铎等人的意见后认为,仅仅有忠实的文献记录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文学的理论,因为理论建设也是推动新文学运动发展的力量。所以,丛书里还应该有专门的理论文章结集。另外,与其每一集后面都加一个史料,不如将史料放在一起,专门结成一集出版。就这样,《大系》分为理论、作品、史料三大板块。各板块相互之间评选结合,交相辉映,将新文化成果完整展现出来,构成现代文化史著的基本格局。“整部《大系》始于理论而终于资料,以理论为首而张扬精神,以资料为足而站稳脚跟,中间以流派创作为体而显示实绩,从而形成一个严密而富有变化的结构完整的有机体”[10]。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等作品都能看到三大板块的影子。

《大系》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方文体分类方法,把新文学的文体类型分为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四类,并且按照这种分类原则来组织所有的文学作品,彻底摒弃了传统的文学分类方式,确立了中国文学新的体系规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体裁的分类原则。这种综合了西方分类思想的体系,很快就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大系》之后的现代文学史写作,顺理成章地采用了问题四分法。自此,文学史成为这四种问题发生发展的历史。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严格按照文体四分法编写,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亦深受其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3.3 结构路径:序、导言及其他

赵家璧在《大系》各集人选基本确定之后,约请新文化运动德高望重的领路人、北京大学的前任校长、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为《大系》作了一篇总序。这篇序言纵横捭阖,洋洋洒洒,具有极高的文化学术价值,放在《建设理论集》之前,统领整个《大系》。

《大系》要求每一集编选者还要在该集前加一篇导言,说明这一门类作品的发展源流和编选标准等。这些导言融入了编选者文化思想的精华,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它们的影响比《大系》本身更为深远。

此外,对于一些因为篇幅没有入选的作品,编选者也附上书目,以便读者查阅。每一集书的后面,编选者还选择性地加入一些史料,比如人物生平、社团概况等。

《大系》的整个编辑体例为后世编辑作品选集起到了发凡起例的作用。1968年,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大系》(续集)。整套续集共分十集,所选作品创作年限集中在1928—1938十年。该续集同样有总序、各集编选者导言等内容,与《大系》如出一辙。1982年,《大系》第二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启动。原《大系》主编赵家璧任顾问,整个编选过程贯彻了尊重原作的思想,每集前面都附有一千到一万字不等的序言。在丛书发行过程中,继承了《大系样本》的形式,印制《宣传手册》征订。后来的第三、四、五辑同样因循前例,一脉相承。

当初赵家璧在《大系》之名后加上了“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副题,极富远见卓识。总序作者蔡元培当时就预料到:“对于第一个十年先作一总审查,使吾人有以鉴既往而策将来”[11]。事实证明,《大系》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从1982年开始出版的《中国新文艺大系》按照艺术门类和体裁分集,每一集也有编选者的导言。可见,《大系》的路径价值已经深入人心,在其他文化出版领域也得以彰显。

《大系》的体例既没有完全桎梏于中国传统选本的藩篱,又不落一味因循西方文化的窠臼,而是在综合考虑当时中国多方因素的前提下,开创了一整套圆熟、科学的文化整理方式,让中国现代文学拥有了独特的表达手段,增加了整套书的文化价值。

注 释

[1][6][8]赵家璧.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缘起[M]//书比人长寿 .北京:中华书局,2008:106,107-106

[2]张若英.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M].上海:光明书局,1934:2

[3]赵家璧.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前言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1

[4]沈从文.介绍《中国新文学大系》[M]//沈从文文集(第 12 卷)[M].广州: 花城出版社,1984:172-173

[5]赵家璧.话说《中国新文学大系》.编辑忆旧[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2

[7]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社,1981:414

[9]覃宝凤.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编纂[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1-12

[10]杨义.新文学开创史的自我证明[J].文艺研究,1995(5)

[11]蔡元培.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总序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6

(收稿日期:2015-02-15 )

猜你喜欢

出版
略论精品图书出版工作机制
“互联网+出版”的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艺术类图书出版与智能时代
知行统一的团队性编辑学研究成果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打造出版社拳头产品
接龙小说“出版”,开学大家嗨起来!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