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语言、方言及叙事建构
2015-10-10阿来
阿 来
诗人语言、方言及叙事建构
阿 来
我收到作者凸凹寄来的《甑子场》《大三线》这两本书,确实是这段时间有点忙,我也很少去单位,书放在单位,没有读。还有另外一个情况,现在寄书的人太多,依我的经验,大部分寄来的书是可以不看的。所以,我不客气地这样说,新出的书很多,可看的不多。而且我也有自己的写作和阅读计划,要读计划之外的书就有点负担,所以当时就没有在意。后来,又决定要来参加凸凹这个四川作家的研讨会,来参加,也不是因为我是什么四川作协主席,而是作为一个写作同行,听华栋说这个书不错,那么我就觉得应该来。
我想说这本书的语言,一定关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说诗人写小说有可能使语言更好一些;第二个有关语言问题是讨论说四川话用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写到小说里头可以增加文本的韵味。我同时注意到,这么多年四川人写小说,有很多人在努力想把四川话写到小说里头去。但是,写到小说里头去的结果是,很多时候并没有达成我们所期待的那种效果。也就是,在这方面,成功的作家不多。从李劼人先生那一代开始就做这种努力,的确,成功的作家不多。刚好,我觉得这样两个有关小说语言的问题其实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作者凸凹是诗人出身,我过去读过他很多诗——我有可能把两个同名的人写的诗都混在一起读了,但是,后来慢慢地我觉得我可以把这两个人的诗区分开来了,大概哪个是成都人写的,哪个是北京人写的。
我觉得要破除一个迷思,那就是诗人写小说,不一定语言都能好。我觉得大家也没有说清楚,为什么诗人写小说他的语言就可以好或者应该好?我觉得其实就是你能不能够很自觉地,把一部分诗歌当中训练得到的特别的修辞,转移到叙事文学当中来。至少我觉得在这种把诗歌的修辞转移到叙事文学当中来的时候,它可能对人物情感特别幽微之处的那种揭示,那种微妙之处的精准状摹发挥出长处来。很多的叙事文学在对情感进行描绘的时候往往有点力不从心。如果说适度地使用一些诗歌的修辞,我觉得刚好能克服掉叙事语言失之空泛与一般的那些表达。而且,随时随地——使用的诗歌修辞倒不是预先设计——我想随时随地他就会在行文过程中发觉到并捕捉到写诗时一样随时发掘的东西。比如说人物关系中微妙之处的呈现,叙事状物时的精确与某些隐喻性质的开掘,某些氛围上一笔两笔经意与不经意间的点染,事物中包含的隐含意义的揭示,确确实实会出来一些特殊的效果。这种效果可能在诗歌里面很常见,但在叙事文学当中很难出现。所以,这种语言成功运用第一个就是我们文本的那种丰腴,文本就不是那么干巴巴地直接叙述。只是交代人物关系,只是推进情节进展,一路上还有很多诗意的呈现。
再者,我觉得就是这种诗歌修辞方式也可以同时转移到方言处理上来。一个诗人转而进行小说创作,因为天生的在写作中养成的语言敏感,就知道不是所有的方言一股脑搬到小说里面就变成了一个四川小说。尽管我们说方言写作是对普通话的一个反动,其实作品的主体还是普通话构建的,方言只是少量的添加与补充。哪些方言语词可以进入文本,哪些方言不能,我想作为一个诗人,他一定根据其表现力的大小有所挑选,同时,也对这些语词进入以普通话为主要建构的文本是否协调,是否和谐有一定的斟酌与考量。有时我们看到一些人不成功地移植方言到小说里面去,是做得很笨的,他就觉得只要是四川话就可以拿到里头去。结果造成以普通话为主要建构语言的文本发生冲突。不能以为就加一些四川的语言助词啊,四川人特别喜欢用的一些词就能大功告成。其实,真实的情形并不是这样。为方言而方言是危险的。我们会看到一些作品,因为加了不合适的四川话,在用了一个词以后又要加括号或者加脚注,说这个四川方言是什么意思,那就失去使用方言的意义了。也影响了文本的舒展与流畅。
所以我觉得,如果要说《甑子场》语言的成功之处,就在这两个方面。一个是诗歌修辞的适度运用,增加了文本的韵味,特别在叙事状物上没有流于过分的直白与干枯。因为这个诗歌修辞运用它随时随地出现,也不是作者预先设计,行文当中出现那些点,他能够抓住,不管是写人物情感,还是内心,或者是某种事物当中刚好包含了某种隐喻性的意义,刚好和现在所要表达的意思有点照应和关照,把它写出就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再一个当然是语言的敏感促使凸凹在使用方言当中去意识到谨慎的必要。我觉得尤其是四川作家,或者不止是四川作家,只要有方言资源可以利用的时候,就容易失去谨慎的态度,方言不加选择地运用,效果却适得其反。
第二个,关于结构。刚开始我觉得这个小说有点像悬疑小说的结构。它有一个关于这个暴动——其实是四川刚解放初期影响到整个川西,甚至整个大陆——的巨大的历史事件。当然,我所不知道的是它的爆发点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凸凹把这样一个东西,先把它碎片化,又通过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关系重新来做一个拼图,在情节的逐步推进中让我们有了一点期待。悬疑就是解开谜团。我觉得这个人物关系设计也很好,四个人物,不管是从社会地位也好,意识形态也好,或者情感方式也好,他们分处在自己不同的境况上。那么,这样的各自不同的境况当然也就使得他们对同一件事情,或者是他们自己卷入同一件事情当中,各有各的主观色彩和客观行为,而每一个碎片就都带着由这个人物所染上的特别的色彩。
如果是按照我们过去的那种叙事建构来讲,那么这个故事就很简单了。就是一个反动势力反扑,然后我们红色政权再一次打击和平定他们,就是这样一个凯歌式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节奏,我们看过很多这样的写法。所以,凸凹恰好是通过处于这个事件当中的四个人或者包括扣儿五个人他们不同的感受,把这件事情的某种复杂性和丰富性表达出来。那么,这个复杂性其实也是历史本身。所以,我觉得就由此可以证明,这样一个人物关系的设置也决定了这个小说的结构。有些时候,我们总是片面理解说,小说结构、语言这些问题就是形式上的问题,除非我们特别具有某种形式上的创新之处,它跟内容的展开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
但是,通过这个《甑子场》,我们可以看到,小说当中很多内容的揭示,和过去那么多写过此类题材的小说大不一样的地方,其实也得益于这个小说所采取的形式。没有这样一个小说的形式,没有这样特别的人物关系,我们再要说一个年代的复杂性的时候,其实是特别难以着手的。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小说的形式问题绝不单单只是形式问题,形式和内容一定是互相生发而产生效果。从《甑子场》当中,我们也可以很明确地看到这一点,这是这个小说的长处。
当然,小说的短处也包含在长处当中。第一个就是语言,作者在找到一种比较多义和丰富的语言来推进这个故事的时候,可能自己也有点沉迷,有点得意,那种不断地停下情节,来进行诗性挖掘的笔墨,我个人的看法是可以不要那么多的,这个书可以做减法。第二个是结构,我为什么说《甑子场》特别像一个悬疑小说的结构,我们一点一点用碎片给它拼图,然后揭开谜底。但是问题是,这个故事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悬疑,它只是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所以,我觉得在做这个拼图游戏的时候,也可以稍稍地不用那么复杂。因为你过于复杂,它造成了后面一个特别大的期待,最后期待这个答案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就是这个历史事件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悬疑。我一直以为小说家像是一个做手艺的人,可以也应该精益求精,可能也是因为我做过好多年编辑落下的毛病。我想这个小说篇幅上少一些字,叙述上更简洁更明快一些,某种诗性的表达的时候更节制一些,我相信这个小说可能会更有力量。
但是,小说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甚至一个作家的长与短可能刚好是互为一体的。
这个刚好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写作当中,怎样进行度的把握的考量。其实,有时候就是一个度的把握的问题。适度,怎样适度永远是一个问题。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一个值得大费思量的问题。以上我的意见也不一定要每个人都同意,包括凸凹他也可以不同意。但是,我想我既然花了时间,来谈这个事情,我要把我的感觉说出来。凸凹就有点把他好的地方过度运用了,其实可以稍微再节制一些,我相信,篇幅再小一些,它会更干练有力,更明快。即便是带点悬疑气氛的小说,也可以更明快,更进展迅速,因此造成的结果可能会更为理想。
《甑子场》是诗人写的小说,凸凹自己认为的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小说,做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