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治节目主题的开掘
2015-10-10王炜
王 炜
讲好“法”故事
《案件报道管理规定》要求的指导思想是:以案说法,引导群众懂法知法守法。案件类法治节目的选题一般都富于悬念感,并有较强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故事性强。故事是一切叙事艺术的第一要素,它既是形式也是内容。
一、抓住故事眼。就是要结构好矛盾冲突,抓住故事核心,调准故事节奏,掌握好故事的脉络,剪裁关联度低的信息,酝酿故事的悬念、发展和高潮等。诗有“诗”眼,故事亦有故事眼。故事眼并不是一眼就看得到、看得准的,而选题也并不等同于主题。记者曾接到这样的选题,妻子认为丈夫有外遇,于是打算自杀,但临死前想到儿子留在世上会受苦,就拉儿子一起投河。没成想,自己被救儿子却淹死了。这样的现实选题“眼”在哪里?首先,记者可以去做“婚外情”。其次,记者可以去做案情。做案情的常规做法即是展示案件过程,最后点评丈夫与妻子的各自责任和问题等。不同的处理方式眼位各有不同。笔者认为,即使外遇是客观存在的,且节目具有道德评判空间,外遇也不等于妻子自杀,更不等于儿子死亡。值得深思的是,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悲剧,以无可挽回的方式扼杀了感情,扼杀了生命,扼杀了这个家庭原本存在的希望?沿着这道思索目光之所及,我们可以关注到这对夫妻行为之上的文化意识,以及人物性格所决定的命运必然。当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融合达到一个危险区间时,摧毁一切的爆炸就被点燃。好的故事眼可以让法律的光芒得以汇聚,让报道的主题更加精准,让新闻的影响更为彰显。
二、提炼故事线。案情报道需要从庞杂的素材中挖掘出以下元素:原因、发展、高潮、结局、矛盾等。具备了以上元素,元素与元素间方能发生化学反应,由此而衍生出戏剧性、过程性、可视性和期待感等。节目故事的线,顾名思义是线性的,是单向的,是有限的,而最具品质的故事线应是多向的、开放的、无限的,这就要求创作者还要从素材中开掘出故事背景、社会关注、文化思考、情感体验、心路历程等元素,从而使故事线承载起情感与思想构成的大场面,并结构起融思想性、故事性为一炉的大篇章。有时候,关注故事的背后会发现更精彩的故事,思考的深度决定故事的深度。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曾播出一期节目《青岛:查黄毒》,报道了公安部治安行动总队会同青岛市公安局对青岛市区娱乐场所黄赌毒进行的一次专项巡查活动。记者在这次随行采访中并没有拍摄到酒店、夜总会中发生的赌博等一系列违法活动,然而公安部却在三天前的暗访中偷拍到了这些营业场所发生的种种违法行为。据此,该期节目讲述的故事似乎讲不全讲不清了,但记者把报道的思路往深里延伸了一步,为什么专项巡查活动之前有赌博、艳舞、吸毒等违法活动发生,一巡查却啥也查不到,这后面的新闻背景、社会思考是什么?按照这一思路,编导把两次行动的不同结果先后客观展现。节目播出后引起国务院领导重视,作出指示,成立调查组彻查内幕,结果青岛市公安局长及其子落入法网。
三、视觉语码。作为法治题材的电视报道,在讲故事时有自身的特点。电视是视听艺术,电视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画面,电视是要让画面来说话的,电视画面的重要职能就是再造现场,因此,如何在法治报道中彰显视觉的力量必须充分关注。在电视画面的诸要素中,现场性的画面所包含的信息量、真实性、直观可视性等都是品相极高的原矿。有时候,一个法治类电视报道成功与否,不是主持人事后在现场的主持和采访如何精彩,不是电视解说的深度如何充分,也不是节目的结论如何高屋建瓴,而是一系列的现场画面,甚至极端时候,只取决于一小段关键事件关键地点的关键画面呈现。
社会人文在法律中的映射
法治类节目要“引导群众逐步理解现代法治精神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案件报道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血肉联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在具有历史意义的法律进程中,新闻工作者需要宣传法律,敬畏法律,也要在法律规范内深刻领悟社会人文的博大精深,体现法律映射下的人文关怀,彰显媒体的社会价值。
在新闻报道实践工作中,选题大致划分为三类:一是涉及专业类的,二是涉及行业机制类的,三是涉及社会层面的。因此,如何把选题本身蕴藏的社会价值开掘出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依照央视综合频道总监钱蔚所说,不能把一个十段的选题做成六段的。她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贵州省有一个孩子生急病,家长拨打110,结果救护车送到后,孩子没治好死了。事后得知,这是一段时间以来120 送来的第三例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救治而死亡的事例。记者在初次报道中,把主题定位在一起医疗事故的报道上。钱蔚看了节目后说,最具价值的主题是,120 机制存在的弊端、成因及解决之道,节目的视点即社会性关注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主题开掘的社会价值。
记者要做好法治类节目社会层面的选题,必须处理好以下两点:一.深入分析研判选题内容。只有深入,才能深刻;只有吃透选题基本面,才能抵达选题至高点。当然,这需要记者下工夫:熟悉法律基础知识,洞察人情世事,胸怀社会发展大局。此外,记者需要培养锻造一双“鹰眼”,能够在纷繁的各类矛盾中精准抓住问题的核心,并且善于分析其中的成因、影响、解决途径等要素。二是电视化表达节目主题。电视报道不同于工作报告或学术论文,它需要将节目主题深刻性与节目表达艺术性合为一体。一个法治类选题,需要记者敏锐深刻地去开掘其主题的内涵,同时记者又需要把“硬”主题用“软”表达来实现和完成,艺术地呈现,这就要求记者遵循电视传播规律去取舍、选择、组织、剪辑素材,寓观点于镜头中,寓深刻于平实中,寓复杂于清晰中,寓多义于平白中。上饶电视台《天天看点》栏目曾接到这样一个选题,婺源县段莘乡村民发现了一块石头,这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上好的砚石,价值不菲。就在村民热议应该如何处理这块砚石时,石头突然失踪了。一块宝贝石头,重达2 公斤,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不翼而飞,引起了当地极大的震动。警方及时介入,根据一系列蛛丝马迹最终破案。那么,这个选题做成一个刑事案件当然有关注度,而且情节曲折,悬念丛生,记者在初做该片时也是如此处理的。但当笔者审看了节目后,却将节目的关注度转到了这块石头的出现与消失给当地带来的冲击,将选题的中心确定为一块石头所投射的社会话题——古老村庄的人心在利益的风波里沉浮,纯朴农村在时代的浪潮中嬗变。
法治类电视节目的主题开掘形式多样,各有精妙,若能于万象之中见事,于见事之中见人,于见人之中见社会,那么法治类电视节目则光彩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