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与企业文明(之九)企业命脉

2015-10-09李晓龙

企业文明 2015年9期
关键词:任正非老子华为

李晓龙

前辈先贤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参见《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司马迁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 565页)即:伟大的人建立不朽的功绩,是因为他遵循与时俱进、与势俱变这个原则赢得的。与时俱进、与势俱变这一伟大思想,在《老子》里是如何表达的呢?《老子》开篇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帛书本《老子》第1章)即:

万事万物的道理或原理、事理或物理,也就是它们的属性(性质或性状、特点或特征、规律或规则、实质或本质、核心或真相、前因和后果、信息和数据等一切内涵与外延),我们人类有能力发现、认识、研究、掌握和运用它,有的甚至还可以改变它;万事万物的属性,除了部分是恒定或相对恒定不变以外,随着时间、空间、环境、气候等的变化而变化是万事万物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也就是,与时俱进、与势俱变是万事万物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万事万物的形态,也就是它们的存在形式或形状、表现出来的状况或状态,我们人类也有能力发现、认识、研究、掌握和运用它,有的甚至还可以改变它;万事万物的形态,除了部分是恒定或相对恒定不变以外,随着时间、空间、环境、气候等的变化而变化是万事万物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也就是,与时俱进、与势俱变是万事万物最主要的表现特征。

与时俱进、与势俱变,这是企业经营的命脉。下面以华为和万达为例进行阐述。

华为的与时俱进

干部能上能下,不论资排辈

“1996年1月,华为内部发生了一起被业内人士称为‘惊天地,泣鬼神的重大事件——市场部集体辞职。……当时,华为市场部所有的正职干部,从市场部总裁到市场部各办事处的主任,都提交了两份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一份是辞职报告。提交了报告后,他们要按照竞聘的方式进行答辩,公司根据他们的表现来决定留下哪份报告。在这起事件中,很多市场部的干部都被替换了下来。……这次集体大辞职事件就是为了实现从创业期到发展期的新老接替,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瓶颈。……华为需要变革,不变革就不能生存,不能发展。……让华为人集体归零,不分等级,大家竞聘上岗,不论资排辈。……集体辞职开创了华为干部能上能下的先河,这也成了企业管理中,企业在转型期如何顺利过渡,实现新老接替的成功案例。让企业的管理层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新的有创意的管理者接替老的、跟不上时代的管理者,不但可以令企业良好发展,也能够刺激企业管理者不断学习的上进心,加速个人的成长。”(《任正非管理的真相》孙力科编著,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年,第14~16页)

从个人英雄主义过渡到集体英雄主义

“华为是从‘英雄创造历史的小公司发展起来的,在公司的很多部门,涌现出了不少‘英雄,这些精明能干的人奠定了华为十年的根基。创业初期,为了能够让公司大力发展,任正非鼓励华为的员工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积极进取,要争当华为各个部门的英雄,华为很多高级管理者都是从这些英雄人才中选拔上来的。……任正非主张只注重个人成就感的人不能当领袖,他举过一个例子:一列从广州开往北京的火车,有数百个工人在维护铁轨,以使火车正常前进,有数十个司机负责火车安全行进,这列火车能够安全抵达目的地,并非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很多人的功劳,所以在这当中,没有某一个人是英雄,大家都是奉献者,都是英雄。……淡化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是实现职业化的必经之路,华为如果想要建立新型劳动力机制,就要实现流程化管理和职业化的管理团队,而不是起用头脑发热的团队管理者。……任正非总是对他们强调集体的力量,让他们明白在企业中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凝聚团队的集体力量,才能做出好成绩。”(同上,第66~67页)

现金流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在危机来临之际站得住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家企业的现金流。资金的周转速度和财务的能力对企业意义重大,所以,企业想要健康发展,就要有良好的财务状况。……一向很有危机意识的任正非非常重视现金流和回款。华为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首先遇到的就是海外回款期长、风险大等问题,……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回款危机,华为一般采取三种方式避免海外贸易的回款风险。第一种:在签订项目合同之前,让对方先支付30%的预付款,抽样产品后再付40%的款项,剩下的30%等到全部交货后付清。第二种:针对一些比较特殊的国家,可以利用政府的协议,比如要和一个石油国家有项目合作,华为可以通过中国政府与这个国家建立合作,中国和这个石油国家进行贸易交易,然后华为再从政府那里获得资金。第三种:针对非洲一些国家,利用当地的资源,华为和其他公司合作,这样风险会均摊,不会只让华为一家企业承受。……为了保证公司的现金流,任正非还指示过销售人员,在特定时期要特别做事,赔钱也要做销售。……任正非的这种做赔本买卖的思想,让很多人不解,但正是这样做,才为公司保持了现金流,不要看当时亏了钱,如果当时不赔本签下这单买卖,以后可能亏损得更多。一直维持充裕的现金流,是华为在海外市场发展顺利并突飞猛进的基本保障,是华为持续发展壮大的物质保障。”(同上,第95~97页)

4.特殊“奖品”

“2000年9月1日,华为召开了一场特殊的‘颁奖大会,参加这场‘颁奖大会的是华为几千名研发系统的员工,几百名研发员工一一被点名到主席台上领取‘奖品。他们领到的‘奖品是这些年来华为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因为员工工作不认真、测试不合格等原因造成的报废品;还有一些因为人为因素造成了不必要的失误而导致的维修产生的费用单据,等等。每个领到‘奖品的员工下台时,……个个面红耳赤,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但任正非还要求他们将‘奖品带回家,放到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每天都看一看。任正非之所以组织这场‘颁奖大会,就是要在华为发动一场深刻的自我批评活动,任正非说:‘只要勇于自我批评,敢于向自己开炮,不掩盖产品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就有希望保持业界的领先地位,就有希望向世界提供服务。……任正非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从来不回避错误,犯错之后,他总能积极对待和分析,从错误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再一步步走向成功。任正非不但勇于自我批评,也要求华为人勇于自我批评,常做自我批评。”(同上,第102~103页)

让一线直接呼唤炮火

“谁来呼唤炮火,应该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而现在我们恰好是反过来的。机关不了解前线,但拥有太多权力与资源,为了控制运营的风险,自然而然地设置了许多流程控制点,而且不愿意授权。……去年公司提出将指挥所(执行及部分决策)放到听得到炮响的地方去,已经有了变化,计划预算开始以地区部、产品线为基础,已经迈出可喜的一步,但还不够。北非地区给我们提供了思路,就是把决策权根据授权规则授予一线团队,后方起保障作用。……一切为前线着想,就会共同努力控制有效流程点的设置。从而精简不必要的流程、精减不必要的人员,提高运行效率,为生存打好基础。”(同上,第112页)

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

“华为公司认为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我们公司一无所有,只有靠知识、技术,靠管理,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财富。我们一定要让员工有危机意识。这一点是我在阿联酋考察时所得的体会。阿联酋作为一个沙漠里的小国,和以色列一样非常伟大,他们把卖石油所得的资金转化为一种民族文化,让全民族的人都到英国、美国等世界各国接受良好教育,通过这种不断的循环,用100年的时间,成为非常发达的国家,事实也正是这样。全世界最漂亮的城市就是阿联酋。在沙漠里面完全是用淡化海水浇灌出的花草,房子的建设等各方面都非常漂亮。以此为基础,在以两个小时的飞机行程、七天汽车行程为半径的范围内形成了经济圈,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在这个圈内,以自己为中心建一个商业中心作为中转港,自称为中东的香港。现在商业收入与石油相比已占国民收入的40%,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当石油枯竭时,他绝不会再去赤日炎炎的沙漠放羊。……想想我们(中国)与以色列相比,我们的自然资源不知要好多少倍。以色列能在一亩地上产35吨西红柿,我们如果能每亩生产3.5吨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以色列国在两千多年前被人家征服了,犹太民族迁徙到世界各地。但犹太文化保存下来了,而且生生不息。结果两千年后,犹太民族又在原来的地方重建了自己的国家。”(同上,第122~123页)

改良主义

“我是主张改良的,一点点地改,不主张大刀阔斧地改革。华为必须坚持改良主义,通过不断改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华为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轰轰烈烈的巨变可能会撕裂公司。所以要在撕裂和不撕裂中把握好‘度。”(同上,第160页)

积极扩大海外市场

“我们要积极扩大海外市场。‘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我们扩大海外市场,就可以扩大我们的生存空间,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我们的员工要前仆后继地奔向国际市场。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存在很多机会,对于这些地区的市场开拓,我还是很有信心的。”(同上,第218页)

合作双赢

“这些年,我们一直跟国际同行在诸多领域携手合作,通过合作取得共赢、分享成功,实现‘和而不同。……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上,我们强调不打价格战,要与友商共存双赢,不扰乱市场,以免西方公司群起而攻之。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获取客户的认可,不能因我们的一点点销售来损害整个行业的利润,我们绝不能做市场规则的破坏者。”(同上,第228~229页)

万达的与势俱变

跨区域发展

1988年万达在大连市成立,通过几年打拼,在大连站稳了脚跟,发展到“一年有20多亿元的销售额了”,“但连续两三年就在这个档上,上不去”。怎么办?冲出大连到广州,“1993年就到广州去,当时办公司,广州工商局不给办,说你大连的为什么跑到我这里办公司,国家没有规定。怎么办呢?我就去找当地一家叫华侨房地产的公司,它愿意出租账号,我给它200万元租了一个账号,办了一家分公司,每年给它交点管理费”。“到1998年,万达开始全面地在全国扩张”,“如果没有当年跨区域这一步,也许万达今天可以做到50亿元,但也就是家区域公司,是个家门口的公司”。(《万达哲学》王健林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4、5、6、65页)

跳出住宅地产进军商业地产,转向不动产

建造住宅房屋出售,仅有一次赚钱机会,还得不断地建造出售,否则将难以为继。建造商业地产,如果不出售,仅出租,将所建变成公司的不动产,就可以长期赚钱。万达在“住宅做得如火如荼,钱很好赚”的时候,转向“商业地产”,通过五年探索,“到2004年的时候,我们摸着诀窍了”(知道怎么经营商业地产了)。“到2005年的时候,我们又提出了新的概念,叫城市综合体,有商业中心,有五星级酒店,有写字楼,有公寓,有住宅,所有东西综合在一起,做城市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是万达集团在全球的一个首创,这个模式的创造和创新,使万达在市场上获得了一个绝对优势的地位”,“到了2014年年底,预计我们所持物业会达到2 000万平方米,可能超过现在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西蒙公司,人家用了100多年走的路,我们15年走完”(同前,第7、17、65页)。

进军文化、旅游

“文化这个东西,大家可能一开始觉得,它可能不是很赚钱。错。所有的行业都是有天花板的,文化产业是没有天花板的,只要你做得好,它的盈利空间是无限的,而且它还有巨大的品牌效益和穿透力”,“2006年的时候,我们又决定做电影院线,……2006年就实现了盈利,这几年我们在这个行业做到了在世界上都非常令人吃惊的发展速度”,“万达第一个大型文化旅游项目——长白山国际度假区,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开业当年(2012年)的滑雪人次就超过经营20多年的亚布力滑雪场50%。今年第二个滑雪季,客流同比去年增长近100%,滑雪旺季时,度假区9家酒店、5 000多张床位全部爆满,一房难求”(同前,第9、44、56页)。

4.国际化

当一个企业的发展在它所在的地区或国家中触到天花板,又不满足所在地区或国家中的强大时,必然要走向外部世界进行国际化。基于种种因素的促使,万达的国际化正在进行中。“万达今年就会有震动世界的跨国并购,除了并购,万达还要进行直接投资,万达要用实践证明,中国的民营企业一样可以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角”(同前,第88页)。

与时俱进、与势俱变,这是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命脉。

可是,《老子》在开篇表达的与时俱进、与势俱变这一思想,从我查阅的140来个《老子》(《道德经》)解读版本来看,没有一人解读出来。有的如林语堂解读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的名。”(《老子的智慧》,林语堂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页)有的如木心解读为:“原理呢,可以讲的,但不能用一般的方法讲;要给万物定位称呼呢,也可以的,但不能用通俗的既成见解来分类。”(《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78页)有的如傅佩荣解读为:“‘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傅佩荣细说老子》,傅佩荣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11页)有的如陈鼓应解读为:“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7页)有的如姚淦铭解读为:“道,可以讲说的,就不是永恒的常道。名,可以命名的,就不是永恒的常名。”(《老子智慧》,姚淦铭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9页)他们这类解读,读起来是不是觉得有点怪怪的,《老子》就是这个认识水平吗?这样的认识水平何以敢称“《老子》天下第一”?何以敢说“《老子》字字珠玑”?很明显,他们的解读没有解出《老子》要告诉我们的伟大思想——与时俱进、与势俱变。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没能解出《老子》要告诉我们的伟大思想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①太多的解读者被《老子》开篇第一个字“道”卡在门外了。为何要被“道”卡在门外呢?简单说来,他们不十分清楚“道”的内涵是什么,错误的内涵解释和正确的内涵解释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哪些内涵解释是正确的,哪些内涵解释是错误的,这是其一;其二,“道”是什么东西的“道”呢?在他们那里往往定位错误或者有所偏差。比如:姚淦铭把“道”的内涵解释为:“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道理、规律等,也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智慧》姚淦铭著,第349页)姚先生把“道”的内涵解释为“宇宙万物的道理、规律等,也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这个解释是对的;把“道”的内涵解释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这个解释是错的。姚先生把“道”定位为“宇宙万物”的“道”,这个大体上说来是对的,但是,它有所偏差。偏差在于,找遍整本《老子》,没有“宇宙”一词,即使有类似“宇宙”一词的表述,也是模糊的表述。因此,用“宇宙”一词作“道”的定位(定语)缺乏依据,欠缺一点严谨。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万物的道。因为,从《老子》第一章来看,里面只见“万物”,没有别的。

②太多的解读者把开篇第二个“道”字解释成“说”“讲”“表述”等等了。这是不对的,这样的解释很容易把自己和读者导入歧途。正确的,第二个“道”应该是发现、认识、研究、掌握、运用、改变等。我们人类只有通过发现或认识、研究、掌握、运用、改变等实践之后,才可以对万事万物去说、讲、表述。否则,我们的说、讲、表述等所形成的千言万语将是胡说八道。

③太多的解读者被“名”卡住咽喉了。因此,他们把“名”解释成名称、命名、定名、概念、称呼、界定等,其实也是错的。正确的解释,“名”应该是“万物”的“形态”,也就是,万事万物都有它们的存在“形式或形状”、都要表现出它们的“状况或状态”,这就是“名”。只要我们人类把万事万物存在的形式或形状、表现出来的状况或状态弄清楚了,很容易知道怎样来正确对待它们。正如孙子所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整本《老子》正是给我们人类谈如何正确对待万事万物,如何正确为人处世(事),如何正确治理国家、管理人类社会。

④太多的解读者不知道“非恒道”“非恒名”里的“非”与前面的“道”“名”是同样重要的关键词。因此,把“非”作简单的“不是”来解释,其实也是错的。就“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而言,“非”是画龙点睛之字,缺了这两个“非”字,这两句就没有“神”可言,壁上所画之龙它也飞不起来,犹如汽车不要发动机一样。所以,《老子》字字珠玑,名不虚传。可以说《老子》字字、句句充满着“神”。

(责任编辑:罗志荣)

猜你喜欢

任正非老子华为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Ren Zhengfei in My Memory
苦难英雄任正非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焦点任正非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