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文化的经济是没有灵魂的经济

2015-10-09汤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文明文化

在中国,高占祥不但是一个善于从事文化、行政管理工作的领导人,更是一位兴趣广泛、勤奋创作的艺术家。他自幼酷爱文艺,九岁开始创作。数十年来,出版的著作包括诗歌、散文、杂文、书法、摄影、文艺评论等。不仅如此,他还三次成为国标舞国际大赛和国内五次大赛的领舞者,国标舞荣获金星勋章,是英国皇家国际标准舞学院名誉会员。

一天早上,我有机会和高占祥坐在国会旁边的一家湖南餐厅里,听他谈论有关文化力的观点。他说:这次访美,是利用机会就自己当前在文化理论方面的最新观点进行阐述,并学习借鉴美国在文化管理和有关学术方面的思想。

高占祥接着谈到:如何发展和繁荣中国文化,这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上下普遍关注的热点。在这个背景之下,他完成了他的新作《文化力》。该书详尽展示了作者近三十年来关于“文化之力”研究的相关成果,从文化对人类自身、社会和国家等的巨大作用出发,深入剖析了文化的巨大力量,认为“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

高占祥《文化力》一书,是以全球的视野和未来的眼光来阐述文化力问题,同时以纵向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先导经验。此书涉及到九十六个国家和地区、二百六十位名人、引用了四百多个数据、引证了二百多个事例。关于文化先导力的问题,高占祥在十年以前就曾经提出过,但鉴于当时的形势,不敢宣传,现在被社会接受,也说明了中国社会的开放程度和进步。

高占祥说:美国和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化先导力问题,把它列入战略研究范围。世界各国的发展史都证明了文化对科技、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作用。西方的文艺复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日本的成功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过去中国认为:文化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认为随着经济发展高潮自然会带动文化发展高潮。这是忽视文化的先导作用, 不了解文化对经济具有的反哺作用的说法。

高占祥对自己这部著作的评价是“具有前瞻性”。在今天国家提倡理论创新的环境下,作者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要“一意孤行”,独树一帜,不能像一只鹦鹉那样只能起到传声筒的作用,丝毫没有自己的语言和个性。

高占祥谈到他的《文化力》一书的写作背景时说:写作这本书主要原因是:一,针对国际上物质与精神失衡的现状,当前物质的社会在闪烁着科技发展的光辉的同时,道德却显得黯淡无光。这是一个物质的巨人和精神的侏儒的时代。可惜很多人没有清楚看到这一失衡症的存在。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经济腿长、文化腿短的情况。此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与担忧。中国这个成长中的巨人,如果一条腿长,一条短,肯定站不稳、走不快。即使跑起来,也会跌跟头。因为“有文化穷不久,没有文化则富不长”,这是被很多实践证明的。三,中国社会已经出现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与现实不适应、物质的发展与精神生活不适应、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现在文化落后现状不适应的情况。中国社会要有大的发展必须要靠文化力的力量。

高占祥补充道:我们在谈到国力的时候,总是先提到经济、其次是军事、政治,很少有提到文化力的。提升文化力,同提高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同等重要。文化精神力是综合国力中占据第一位的。一个民族的强弱,精神力量是国力之王、之冠,是第一力量。有很强的民族精神,其他方面都有希望。而没有文化的经济是没有灵魂的经济,没有文化力支持的经济不可能长期稳定地发展。经济活动在物化的时候,文化的力量愈大,含金量就会愈高。经济的背后是科技,科技的背后是人才,人才的背后则是文化(文化力)。今后世界的竞争,主要是文化的竞争。一个没有文化力的民族,自然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高占祥特别强调:没有文化力支持的政治,就会是没有清明的政治。这要么导致强权专制,要么懦弱无能,甚至冷漠、无情、乃至惨无人道。缺少文化阳光的政治必然是阴暗的、腐败的。

但是,文化力的构建和发展有一个过程。正如一个信仰的建立形成有一个过程一样。中国人从古到今,从三皇五帝到当代的领袖,信仰的人物一个个被打破。要重新建立,需要一个世纪的努力。一个有远见的领导人,一定要意识到只有文化先导力才是维系一个民族永恒的动力。

文化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软实力体现在社会文化力、民众精神力、政治导航力、外交决策力几个方面。文化的力量是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内在驱动力。现实中国社会的文化力量还不是我们所说的那样,民间的力量还远不能够明显体现。

当问到今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真正和长远的价值,如何建立和保护时,高占祥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为贵”的理念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问题指出了一条道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对限制人们今天无限制发展、破坏自然、从而导致灾难后果——全球变暖、动植物消亡,时时刻刻是一种警示。中国的“和为贵、天人合一”理念,对解决当代世界问题、引导人们从东方文化中寻找世界的出路,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则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只要注入今天新的内容和基因,就会具有新的生命力——他们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巨石,永远不会流走。

中国具有五千年独一无二的文明史,一直没有出现断层, 这是一个奇迹。近百年来产生的不断自我怀疑,历史上“五四”运动、破四旧、文革、加上现阶段改革大潮的冲击,中国民族文化的根基在动摇。

近年来,为弘扬中国文化,我们试图掀起国学热,建孔子学院等,这都只是非根本性的举措。国家应该有保护战略和具体步骤。

这些战略步骤包括:一:培养教学师资,提倡读书。过去还提倡读马列著作,现在却没有人提倡读《四书五经》。有些不能因为是历史上糟粕的东西,便全部否定。当时的东西,有其历史价值。二:要唤起中国各级领导保护弘扬中国文化的意识。对弘扬中国文化问题,现在是明白的人作不了主,能够做主的人不明白。要真正选拔培养一批有民族文化底蕴的人领导文化事业,现实是出现很多政治领导文化的现象。三:要从教学内容上,加强古典文学的修养。现在的学生、乃至大学生,掌握的中国文化元素太少,主持人、领导人念错字的太多。读不了孔子、孟子,谈什么弘扬。记得小时候,家长强迫我们学习诸子百家,当时很不理解,现在却获益良多。要像办党校一样去办读古书班。古书中的从政之道,现在看来都是经典理论。现在学外语的时间比学中文长,有那个必要吗?我们不能去怪青年人,我们没有去帮助他们阅读,我们国家没有人去为那些帮助青年学习的人提供条件,大家都忙着去挣钱了。

中国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访美巡回演讲大华府一站,应邀在马里兰大学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做题为《时间与空间意义上的中华文明》以及《走过古文明的遗迹》的演讲。

余秋雨先生在国会图书馆的演讲以他为什么这么多年要“走”开始。余先生说:这么多年来,他获得过许许多多的名号,自己最喜欢的是“旅行者”。16-17年来,他一直在路上走,这种出走与古文明有关。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学者看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人生目标,也是培养人格素养的方向。生命是靠拓展空间提高质量的,否则就无法摆脱平庸,达到高贵。

余先生认为:在书斋里读书,纵然是空间无限,但获得的知识其真实性却值得怀疑,有的根本就是起点知识有误。另外,在一个狭小空间里生活长了,容易“以己度人”产生恶。同时造成人生的伪坐标—即为证实不值得的事情花无谓的时间,或者陷入眼前的事,卷入行业纠纷。如果大家都知道世界之大,人生之无限,人类的矛盾就会小得多。中国文化中有李白,杜甫,徐霞客,他们思想与脚步一致,学问在脚步上,并不断开出新天地。空间大了,虚假和邪恶就会少一半。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繁荣之时,很多文人都会在路上走;反之,就会缩在书斋里不出来。

余先生说:在中国,要出走是要有勇气的。要离开过去长期工作的环境往往很难。其次,很多交通不发达地区,或者处在危险状态的地区,出走就会有危险。余先生的出走,从非常具体的理由,到超越具体理由,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废墟,感到了一种忧伤。从废墟中,看到曾经伟大过的文化又消失了,于是产生了《文化苦旅》这部著作。没有想到的是,随后产生的共鸣,使他感到一种责任,决定要继续走下去。以这样的年龄出走,虽然身体力不从心,但却因读过不少书,经历过文革灾难,比年青一代有独到优势。

国内走过以后,就想看看国外与中华文明同龄的文明,这些文明如今怎么样?这就是余先生《千年一叹》所走过的地方—古巴比伦,印度,埃及,阿拉伯及犹太人居住地区。余先生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为什么世界上曾经是文化非常发达的地方,今日都会处在危险之中?例如今日的伊拉克。经过考察,结论是:正因为文明的罕见,所以他不断受到嫉妒和抢夺包围。一旦文明形成了,又会走向奢侈,然后被毁坏。虽然文明会借用野蛮来武装自己,但最终抵不过野蛮。

经过比较以后,余先生分析了中华文明能够立足千年的原因:

一.中华文明是守卫型文化

历史上其它文明或是征服,或是被征服,这可以从国外古文化的废墟中看出。而中华文明的立国之本是农耕文化。中华文明的精耕细作精神,使他们对遥远的土地缺乏向往。而充满向往的一定是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我们看到的中国万里长城,就是一座典型的守卫型城墙,与十字军远征时期的进攻型城墙迥异。中华文化虽然内战频繁,但从未远征国外,对文化未造成根本伤害。当一种文化成为远征的工具时,文明程度就没有了。文化征服会产生报复,这样文明便消失了。中华文明因为未能远征他国,在历史上避免了遭到报复之灾。

二.未受到宗教极端主义的影响

当人们放弃了理性判断,把一切都交给宗教时,就会出现危险,就会出现对鲜血白骨的无视。历史上有很多因宗教走向极端而引起的战争,使文明遭到灭亡。中国古代孔子不太喜欢鬼神,他是以平正的方式来论述宗教的。宗教在中国会根据中华文明的实情而产生变化。而从精神文化上消灭文明,文明更容易消失。

三.中华文明长时期保持着有序的状态

中华文明从秦汉时期就建立了有序的法则。如统一国土,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实行户籍制度,以及以后实行的科举制度等。。中华文明以儒家经典为范本,将思想与管理结合起来,是一种有序的设计。中华文明虽然限制了太多个人的自由,但避免了历史上无序的状态。我们看到在埃及,巴基斯坦的无序是一种多么糟糕的状况。

正是以上原因,使中华文明虽然比不上其它文明登台的历史,却能够长此不下。

比较欧洲的文明,中华文明在集体品质上,有自己不如的地方。

一.中华文明缺乏贵族集团的强有力进入。

欧洲的贵族集团高度提升了古老文明的价值形态。意大利灿烂的文化,就得益于发现支持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的贵族集团,使文化和金钱得以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奇迹。老百姓崇拜贵族,而贵族高层酷爱艺术,造成了艺术的普及,并成为公众城市行为。中国缺乏贵族,更缺乏有钱财阶层对艺术的支撑。

二.中国的知识分子缺少社会责任感

中国的知识分子尽管处处谈论“以天下为己论”,但从未起来支持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宏大,细琐。欧洲则相反,欧洲的理论家将“理性落实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比较西方,中国在传统与现代,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德两方面永远都处理得不好。

三.中国缺乏法制的英雄

北欧从崇尚以家族复仇作为最高理念的海盗式英雄,到成为法律的英雄,而中国武侠小说中复仇方式,至今还为人们所推崇。在这方面,中国还未实现跨越。

四.中国的农业文明未全方位产生城市文明

城市文明的文化形态,是人的周围有一块看不见的安全幕布。个人隐私得到完全尊重,人生的目的是幽静安闲的生活,而不是不计目的的奋斗。不计目的的奋斗会造成伤害。对社会除了生存之外的荣誉,安全,幸福的观念是一个文化的课题。在这些观念上产生正确的认识,会使社会更加和谐。

五.关于民族主义观念

民族主义的观念要有更高程度的价值判断。不能以民族主义的旗号去捍卫一个腐朽的东西。许多的罪恶都是以民族主义的旗号完成的。欧洲在欧盟的旗号下,民族的争斗显得多么脆弱。欧洲的理性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康德人类的朴实价值,将荣誉写入历史,民族疆界的观念等树立了正确的民族观。他的“和平、理性、公平”的人类精神深刻影响了欧洲的后代。

余秋雨先生在演讲完回答“如何才能使中华文明得到弘扬”时说:中国的财富集团缺少文化意识,民间的企业家应将资金投向文化。同时将中国文化中有魅力的东西展示给外国人看,办好教育,寄希望于下一代,同时寄希望于中国文化的异地保存。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如何看待日本民族不能像德国民族理性地反思二战所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问题时说:欧洲的人本主义思想很重,使他们能理性地看问题。德国民族在二战中自身受到的损失,使他们具有对历史负面的批判精神。至于日本,准备实地考察一下日本文化。在处理历史问题上,不应有情绪之火,也不要把历史之火烧到现在,不能裹在历史里。在日本,我看到他们受到的惩罚已经是够多的了。呼唤和平应该是时代的主调。中日应珍惜现在,寻找共同点。

秋雨先生最后引用在欧洲考察时见到的一句名言作为演讲的结束语:“只要有文明就有共同语言,我们共同的敌人是恐怖”。

(汤伟,旅美学者,现居美国纽约)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文明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汉字三千年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说算筹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谁远谁近?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