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地区城乡耦合协调发展差异性研究

2015-10-09刘桂莉等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耦合度长三角

刘桂莉等

摘要:以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为例,引入耦合度函数与耦合协调度函数构建城乡系统耦合模型,选取耦合测度指标体系,对长三角2003-2011年城乡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深入分析其城乡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城乡耦合协调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从耦合协调度来看,上海最高,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和台州以及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和常州次之,浙江的湖州和舟山以及江苏的泰州、镇江和扬州最差;从耦合协调类型来看,上海、南京和镇江的耦合协调类型基本表现为乡村发展滞后型;苏州、杭州、无锡、常州和湖州的耦合协调类型基本表现为城乡同步发展型;宁波、嘉兴、绍兴、台州、南通、泰州、扬州和舟山基本表现为乡村发展超前型。

关键词: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耦合协调类型;城乡系统;长三角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7-4346-06

城市和乡村是一个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地域系统,研究和度量二者之间的协调程度是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基础。国内学者对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1,2]、动力机制[3,4]、发展模式[5,6]、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7,8]、城乡协调发展测度[9,10]和城乡协调发展政策[11]等做了大量研究,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良好的城乡协调关系有利于城市化的稳步推进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然而这些研究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体系,较少有在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意义。物理学容量耦合概念为研究城乡关系提供了新视角,许多学者通过耦合来描述城乡系统的互动关系和动态演进态势。张振杰等[12,13]、杨山等[14-16]主要集中于城乡耦合地域系统,即城乡过渡地域的耦合研究;周蕾等[17]等主要集中于城乡系统耦合研究,测度城乡系统耦合程度,并分析耦合度变化原因及规律。城乡系统之间相互交融和交互叠加发生耦合促使区域不断发展变化,而城乡系统是否能保持平衡和协调主要取决于二者演化速度是否同步[18]。耦合的引入给学界分析城乡系统互动关系带来了新的范式和更具现实意义的操作可能,同时也为深入认识城乡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演化过程提供了保障。

中国城乡发展面临着区域发展失衡的严峻问题,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有活力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区域内部城乡耦合程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近年来,学者们主要从城乡收入差距[19-2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22]、统筹城乡发展策略[23]、城乡一体化测度[24,25]和城市反哺农村的路径[26]等角度分别对长三角城乡关系进行了研究,但通过耦合测度来研究城乡系统动态演化过程和协调状态的实证分析并不多见。鉴于此,以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为例,构建城乡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27],在选取耦合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03-2011年长三角的城乡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深入分析长三角地区城乡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演化过程。

2 长三角城乡发展协调性评价

2.1 权重的计算

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它根据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算出各指标的熵权,再通过熵权对各指标进行修正,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指标权重。根据熵权法原理,信息熵ej越小,说明某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也就越大,从而权重越大。其过程如下:

1)第i个子系统的第j项指标发生的概率Pij=uij/■uij;

2)第j项指标的熵值ej=-k■(PijlnPij),(k=1/lnm);

3)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权(差异系数)wj=(1-ej)/■(1-ej)。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科学性、实用性、可量化性、多层次性、独立性、系统性等基本原则,从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和农村发展综合指数两个大类衡量长三角城乡耦合协调度。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包括生态设施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水平3个方面;农村发展综合指数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水平3个方面,最终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表2中的正、逆表示城乡耦合协调关联度指标的正逆属性。一般来说,正指标越大越好,逆指标越小越好。

2.3 长三角各地区年均城乡协调度排名及分析

计算得出2003-2011年长三角各地区的协调度,分别取均值得到16个地区的年均协调度排名如表3所示。总体而言,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年均城乡协调度最高,为0.828 160,与末位舟山0.510 969的年均城乡耦合协调度相差较大。依据参考系数的大小,同时参考城市子系统和农村子系统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长三角各地区年均城乡协调度大体可分为4个梯度:上海为第一个梯度,其年均城乡协调度达到了0.8以上;位于第二梯度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和无锡,其年均城乡协调度达到了0.7以上;位于第三梯度的有南京、绍兴、南通、常州和嘉兴,其年均城乡协调度达到了0.6以上;而位于第四梯度的台州、湖州、镇江、泰州、扬州和舟山年均城乡协调度均在0.6以下。

3 城乡耦合协调关系类型及时空差异性分析

通过2.2中选取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2003-2011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按照表1的分类标准对每年各城市的城乡协调关系状况分类如表4所示。从分类结果上看,各城市的城市子系统与农村子系统的发展协调度类型在2003-2011年并未发生大的改变,保持着相对稳定协调耦合的过程。然而,长三角各城市城乡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各城市城乡耦合协调关系状况从类型Ⅰ到类型Ⅴ跨越了5个等级。同时,实证结果也显示,城乡耦合协调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城乡耦合协调度较好。根据城乡耦合协调度相对大小,可将长三角16个城市划分为3种类型,即高耦合区、中耦合区和低耦合区。endprint

3.1 高耦合区

将处于类型Ⅰ的城市划分为高耦合区。从结果来看,只有上海的城乡耦合协调度在2003-2011年基本一直保持在类型Ⅰ上,仅在2010年表现为类型Ⅱ,即中度协调发展关系,这说明上海的城市与农村有着良好的协调发展关系。同时,上海的城乡耦合协调类型一直表现为A类,即乡村发展滞后型。由此得知,虽然上海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处于高耦合状态,但相对于其高度发展的城市水平,其乡村发展仍然较为滞后。

3.2 中耦合区

将处于类型Ⅱ和类型Ⅲ的城市划分为中耦合区。苏州、宁波、杭州和无锡在2003-2011年间城乡耦合协调度基本保持在类型Ⅱ上,其中苏州、宁波和杭州的城市与乡村一直处于中度协调发展状态,而无锡的城市与乡村虽然在2003和2004年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状态,但在2004年后有所优化,上升到中度协调发展状态。同时,苏州、杭州和无锡的城乡耦合协调类型基本表现为B类,即城乡同步发展型。其中杭州、无锡在2003-2011年间一直维持城乡发展同步,苏州在2003-2005年间表现为C类,即乡村发展超前型,2005年后转变为B类,即城乡同步发展型。宁波在2003-2011年间一直表现为C类,即乡村发展超前型,原因可能是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其乡村旅游资源总量居浙江省第一[28],发达的乡村旅游业推动了宁波市乡村发展,使乡村发展相对超前于城市发展。类型Ⅲ主要分布在浙江的嘉兴、绍兴和台州以及江苏的南京、南通和常州,但这些城市的城乡耦合协调类型又各有不同。如嘉兴、绍兴、台州和南通的城乡耦合协调类型表现为C类,即乡村发展超前型,其中台州在2003-2011年间城乡耦合协调度基本保持在类型Ⅲ上,但在类型Ⅲ和类型IV之间时有波动。而南京的城乡耦合协调类型表现为A类,即乡村发展滞后型,根据邓立丽[29]的研究来看,南京的二元对比系数在江苏省地级市中排倒数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在江苏省地级市中排倒数第一。二元对比系数反映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其数值越小,两部门差异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则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系数越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二元结构越明显。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南京城乡二元分割、发展不对接、乡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发展的现状。常州的城乡耦合协调类型主要表现为B类。

3.3 低耦合区

将处于类型Ⅳ和类型Ⅴ的城市划分为低耦合区,主要包括浙江的湖州、舟山以及江苏的泰州、镇江和扬州。其中湖州、泰州、镇江和扬州一直保持在类型Ⅳ上,城市与乡村勉强协调发展,而舟山虽总体表现为类型Ⅳ,但在2004和2008年表现为类型Ⅴ,城市和乡村呈现轻度失调发展。同时,这些城市的城乡耦合协调类型也各有不同,镇江的城乡耦合协调类型大体表现为A类,即乡村发展滞后型;湖州的城乡耦合协调类型大体表现为B类,即城乡同步发展型;泰州、扬州和舟山的城乡耦合协调类型大体表现为C类,即乡村发展超前型。

4 结论

通过选取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2003-2011年的耦合测度指标数据,引入耦合度函数和耦合协调度函数构建城乡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对长三角16个城市的城乡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其区域内部城乡耦合协调程度仍然存在一定差异,长三角16个城市城乡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规律表现如下。

1)总体看来,城乡耦合协调度大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城乡耦合协调度也较高。

2)从耦合协调程度的相对大小来看,作为长三角第一大城市的上海处于高耦合区,城市与乡村有着良好的协调发展关系,但上海的城乡耦合协调类型在2003-2011年始终表现为A类,即乡村发展滞后型,相对于其高度发展的经济水平,其乡村发展较为落后;处于中耦合区的城市有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和台州以及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和常州,其中苏州、宁波、杭州和无锡的城乡耦合协调发展程度高于南京、嘉兴、绍兴、南通、台州和常州;低耦合区主要包括浙江的湖州和舟山以及江苏的泰州、镇江和扬州,其中湖州、泰州、镇江和扬州的城市与乡村呈现勉强协调发展,而舟山虽总体也表现为城乡勉强协调发展,但在2004和2008年城市和乡村呈现出轻度失调发展。

3)从城乡耦合协调类型来看,上海、南京和镇江的城乡耦合协调类型基本表现为A类,即乡村发展滞后型;苏州、杭州、无锡、常州和湖州的城乡耦合协调类型基本表现为B类,即城乡同步发展型;宁波、嘉兴、绍兴、台州、南通、泰州、扬州和舟山基本表现为C类,即乡村发展超前型。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洪银兴.都市圈内的城乡一体化[J].经济学家,2007(5):98-104.

[2] 陈甬军,景普秋.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理论及发展目标预测[J].经济学动态,2008(9):4-15.

[3] 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23(12):8-13,60.

[4] 路永忠,陈波翀.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4):506-510,514.

[5] 刘凤莲,林爱文.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中国城乡一体化模式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6):3632-3635,3640.

[6] 范海燕,李洪山.城乡互动发展模式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5(3):155-159.

[7] 王洪亮,徐 翔.收入不平等孰甚:地区间抑或城乡间[J].管理世界,2006(11):41-50.

[8] 张竟竟,郭志富.县域尺度的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9):58-64.endprint

[9] 何秀丽,程叶青,马延吉.东北粮食主产区城乡协调发展综合评价——以长春市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724-728.

[10] 陈明星,陆大道,张 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

[11] 陆 铭,陈 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0-58.

[12] 张振杰,杨 山.基于系统行为的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规律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88-92.

[13] 张振杰,杨 山,孙 敏.城乡耦合地域系统相互作用模型建构及应用——以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07,22(4):90-94,67.

[14] 杨 山,陈 升.基于遥感分析的无锡市城乡过渡地域嬗变研究[J].地理学报,2009,64(10):1221-1230.

[15] 杨 山,陈 升.大城市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及其景观格局——以无锡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9,29(12):6482-6489.

[16] 杨 山,任瑞芳,洪灿辉.无锡市城乡耦合地域范围的演变[J].城市问题,2010(5):78-83.

[17] 周 蕾,杨 山,陈 升.无锡市城乡系统耦合测度与耦合度变化规律研究[J].人文地理,2011,26(6):77-82.

[18] 夏安桃,许学强,薛德升.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3,18(5):56-60,33.

[19] 刘 文,房光婷.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1):132-143.

[20] 宋伟轩,陈 雯,彭 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收入格局演变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9):1037-1042.

[21] 白彩全,王秀梅,谢悦青,等.长三角县域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趋势——基于核密度估计的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5,27(3):498-503.

[22] 邓立丽.城乡统筹融合,推进长三角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研究——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应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3-80,162.

[23] 张 锋.关于长三角城市转型与城乡统筹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2(10):39-43.

[24] 曹明霞,包宗顺.苏州城乡一体化进程测算与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4):451-454.

[25] 焦必方,林 娣,彭婧妮.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全新构建及其应用——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评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5-83.

[26] 洪银兴.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农村的路径研究——长三角地区实践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7(8):13-20.

[27] 白彩全,黄芽保,宋伟轩,等.省域金融集聚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9):1-7.

[28] 徐 清.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J].经济地理,2009,29(6):1042-1046.

[29] 邓立丽.江苏城乡经济一体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2(2):105-113.endprint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度耦合度长三角
中国北方蒸散-降水耦合度时空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辽宁省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基于耦合度分析的家禽孵化过程模糊解耦控制系统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