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安徒生童话中儿童教育资源

2015-10-09蒋乡慧

文学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苦难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从谦卑,苦难和爱的三个方面来探讨安徒生童话对儿童教育的影响,具体分析了安徒生童话作品的中人物设定和情节安排如何实现实现对儿童的谦卑教育,苦难教育以及爱的教育。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 谦卑 苦难 爱

安徒生是中国儿童文学建设初期最有冲击力的外国作家。在中国,安徒生童话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之源”。正如中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学者王泉根所言:“作为世界童话大师与世界文学史上艺术童话的奠基者的安徒生,是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影响最为深刻的外国作家,学习安徒生童话,是中国童话作家文学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童话主要是给儿童的教育资源,童话文本的内容,形式与结构对儿童对世界与人的关系的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在童话阅读中,儿童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优秀的童话必然是优秀的儿童教育资源。安徒生童话是优秀童话的先驱和引领,也必然给儿童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谦卑的教育

谦卑是一种美德,指谦虚,不自高自大,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尹文子·大道上》:“齐有黄公者,好谦卑。”19世纪南非基督教领袖慕安德烈的著名作品《谦卑》中指出:“谦卑是受造者的荣耀”。无论人的出身多么高贵,身份多么显赫;无论人拥有多少财富和智慧,他都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存在,看到别人的价值,体会别人的软弱和缺乏。正如圣经上说“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安徒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我们从他的童话中就能看出那种基督为中心的自我谦卑、虚己的形象。儿童通过这些形象学会了把谦卑生命存在心里,我们就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在童话安徒生童话《野天鹅》中的公主伊丽萨本是一位高贵、美貌无比,倍受父母宠爱的公主。她甚至拥有一本价值半个国家的童话书,以此可见她身份地位的尊贵。不幸的是,伊丽萨亲生母亲去世之后,她受到了后母女巫的毒害,失去了美貌,甚至连她的父亲都不认识她,并且被赶出了皇宫。曾经,伊丽萨没有因为自己是公主而骄傲;如今,她并没有因为失去了这一切而气馁。因着善良,温柔和谦虚,她得到了神秘力量的帮助恢复了自己美貌,并且比原来更美丽。她虚己谦卑,一位老妇人愿意为她找到自己的变成了十一只野天鹅的哥哥们指引方向。后来,伊丽萨成为了年轻国王的王后,但是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有了至高的地位而放弃拯救自己深受魔法诅咒的哥哥们的想法。身为王后的她,不能开口解释自己奇怪的行为,受到到臣民的猜疑,敌人的攻击,失去自己尊贵的地位,甚至差一点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最终,她还是依靠自己的美德与努力,拯救了自己的哥哥,也得到了国王的爱情。在安徒生童话中作品《踩面包的姑娘》,也深含着他对儿童的谦卑的理解。一个名叫英娥的小姑娘,她从小就很骄傲,她是一个穷人家的姑娘,后来她被一家有钱人家收养了,就越来越以为自己了不起了。有一次,她看见自己的妈妈扭头就跑,一边跑一边想:“我这么美丽怎么会有这么丑的妈妈呢?”她不爱惜小动物,也不珍惜粮食,她从小喜欢把小昆虫捉来用针扎来扎去取乐,为了不把自己的鞋子弄脏,踩着面包走路。小姑娘英娥因为爱慕虚荣和骄傲自负而受到惩罚,变成一尊冰冷的石像淹没在沼泽中。最后,英娥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开始忏悔,获得了灵魂的救赎,得到了解脱。英娥形象的前后转变,谦卑的本性的失去和重获,告诉了儿童们如何懂得珍惜和谦卑。

二.苦难的教育

苦难,即艰难困苦。困难几乎是每个人生命中必然经历的旅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段苦难的旅程来或早或晚,或容易或艰难。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艰苦困难,是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儿童面对的课题。中国俗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儿童需要在有苦难的价值观树立,才能知道,只有经历过一番磨砺和锻炼,才能丰富自己;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洗礼,才能不断地发展自己。

在安徒生童话《丑小鸭》一文中,丑小鸭遭受数不尽的不幸和苦难,刚出生的丑小鸭就得到了自己的兄弟姐妹的歧视,最后连自己的妈妈也保护不了她,被赶出了自己的家。一路上,他忍饥挨饿,被人驱赶,被其它动物欺凌。后来,丑小鸭觉得被天鹅啄死“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样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当冬天过去,春天来临的时候,当小鸭熬过这各种各样的艰辛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它才是那只最漂亮的鸟中最漂亮的白天鹅。在《坚定的锡兵》中, 玩偶锡兵生来命运就对他不公平,他只有一条腿,但是他却坚定地站立,甚至比二十五个同伴站的更挺拔。面对命运的不公,独腿士兵并没有自卑,他爱上了同样是玩偶的芭蕾舞女,并视她为自己妻子的理想人选。不幸的是,他落入水沟经历了各种的艰难险阻, 面对的湍急的水流和险境,他一直用唯一的一条腿坚定的站着,并一直怀揣着对芭蕾舞女向往无所畏惧的面对一切。没有想到的最大的灾难来临了,锡兵被一条大鱼吞进了肚子,但是这并是安徒生设定给锡兵的苦难结局。当锡兵即将绝望之时,这条大鱼奇迹般的被抓到,又把锡兵带回到了芭蕾舞女的身边,这才是人们勇敢挑战灾难的最大回报。安徒生让童话中的主人公以受难的方式靠着信心和盼望来成就奇迹般的结局,这体现了安徒生对苦难的价值观,同时也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儿童。

三.爱的教育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童话的本色,也是童话赋予给儿童最宝贵的财富和教育资源。每个儿童都需要生活在爱之中,才能健康成长。爱在圣经上比喻为生命,甚至上帝本身。哥林多前书中写道“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圣经这样来阐释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安徒生童话是爱的礼物,他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爱,表达了对爱的理解,以爱为本,给儿童传递人性教育和人格教育。endprint

安徒生的心曲《海的女儿》是以牺牲的爱为主线的一篇美丽的童话故事。小人鱼不顾一切的爱上了王子,她为了得到王子的爱情和不灭的灵魂,不惜牺牲无忧的海底生活和甜美的嗓音,承受着毒药将自己的鱼尾变成的嫩脚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般的痛楚痛苦。最终,她知道“他的思想中只有公主的存在”,她宁可选择自己的灭亡,来成就王子的幸福。“她再一次把她模糊的视线投向这位王子,然后从船上跳到了海里”。这就是爱的升华,也是爱的最高境界。通过这篇童话,安徒生告诉儿童什么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牺牲自我的,而成就他人的。正如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通过自己死亡来拯救世界上的人。童话《夜莺》中,夜莺虽然被逐出了自己的家园,但它还是愿意回来歌唱,用自己的美妙歌声从死神那里夺回皇帝的生命,这不正是牺牲的爱的表征吗?

安徒生对儿童心理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用清澈的眼睛来素描儿童内心的世界。安徒生期望以自己童话集,来给儿童们想象的空间, 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同时也试图在童话故事中尽早给涉世未深的儿童一些启事,给予他们鼓励和力量,使他们能够在童话阅读中把一些优秀和高尚的东西保护他们内心, 以抵御将来人生道路不可避免的各种风雨洗礼。当孩子们吸取这些教育资源的能量,他们会对将来成人之后所要面对的人生困难和压力具有更强的心理和心灵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安徒生著,林桦译《我的童话人生》《安徒生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2]安徒生文集[M].第三卷,林桦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3]安徒生著,任溶溶译《安徒生童话全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年版

[4]丹麦安徒生研究论文选[M].小啦、约翰·迪米留斯主编.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7

[5]李红叶.安徒生童话: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源[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2005.7

[6]圣经.现代中文译本[M].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2005.9

[7]王泉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9

本文隶属于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王尔德童话与安徒生童话的比较研究”,批准号2014SJD312,编号041750。

(作者介绍: 蒋乡慧,应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苦难
从《活着》谈余华文学作品的生存哲学
浅析莫高窟北朝部分壁画和它产生的历史背景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
从苏童长篇小说看苏童对于苦难的思考
莫里斯的自由选择
“无法苏醒”的困境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