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2015-10-09申燕辉
【摘要】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普遍方式。中医术语中存在大量概念隐喻现象,正确理解和翻译隐喻,能帮助目标读者更好理解中医内涵。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通过翻译实例,探讨了隐喻的翻译策略,认为有效的译文应当为目标读者所感知。
【关键词】认知 隐喻 中医术语 翻译
一、前言
长期以来,随着我国的中医药对外交流工作的逐步加深,其包含的知识产权优势和经济利益使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中医学中的诸多医学概念是来源于古人的生活实践,是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在中医术语存在大量的隐喻现象。近年来,中医术语的隐喻的英译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中医术语的英译,对于解决中医英译理论中一些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二、隐喻的概念及其作用
隐喻在过去被看成一种普遍的修辞方法,而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隐喻更是一种认知的思维方式,是人们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Lakoff G 和Johnson M 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明确指出“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是隐喻的性质。”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时,需要借助已知的概念系统,并将其映射到未知的领域,以获取新知识和创造新概念。在隐喻的话语中,来自两个具有类比关系的不同概念域——始源域S与目标域T组合在一起,目标域中的概念是由始源域的概念进行定义的,并最终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概念。由此可见,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是通过某一概念领域的经验来认知另一陌生概念领域的经验。
三、中医命名中的隐喻现象
在中医语言中存在隐喻现象。中医语言隐喻性特征通过“取象比类”来体现。它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方法,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它方面的相似或相同。古人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来描述复杂抽象的医理。隐喻不仅是中医语言形象生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也是古人用所熟悉的事物和规律来阐释陌生、深奥的医学理论的一种认知手段。例如,《黄帝内经》云:“风者,善行而数变”。用自然界风“善行而数变”来喻指风邪具有流动、多变等特点。又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用将军来喻指肝,旨在说明“肝主谋虑”的功能。“取象比类”把抽象医理寓于具体物象之中,使艰涩难懂的学术概念成为可眼观手触的身边物。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陌生、以简单喻复杂、以具體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为思维手段的隐喻是中医语言的特征[4]。
四、中医名词术语的隐喻英译
从语言的认知角度上来讲,一个文本和言语的形成是说话者在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认知世界的过程,在一定的语言语法的规约下,经过一定认知能力的运作而产生的。译文能否获得成功取决于目标读者是否能够通过认知运作,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体验。在中医英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探索目标读者对译文语言的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具体来说,当原文中存在A到B的隐喻时,在目的语中,译文A'到B'的隐喻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1.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中医语言的隐喻性离不开古人对客观世界,生活体验,自然气候等的认知体验。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心理基础,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不同民族所获得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能够产生类似的概念结构。在原文读者认知中存在A到B的隐喻,在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中,同样也存在译文A'到B'的隐喻。此时,将原文中的隐喻表达照直移植入目的语中,采用隐喻移植式的翻译,保留原文中的意向结构图式,不仅可以原汁原味传递中医的思维方式,也可使读者产生共鸣。“弦脉”:属脉象异常。指端直而长搏指有力,如按琴弦的脉象。原文中存在A(琴弦)到B(弦脉)的映射,在原始域A中存在细,直,紧绷,应指等概念,经过投射以及认知加工,目标域B中则出现绷得较紧,端直而长,经脉紧,肝胆病等概念。在翻译时,将原文中的隐喻表达移植入目的语中,将“弦脉”直译为wiry pulse,可以传递中医的诊断思维方式,使读者产生共鸣。在译文原始域A中存在“wire,thin,strong,straight”。投射到译文目标域“wiry pause”则会形成“thin,strong,tight,pause,liver”等概念。用“wiry”来解释“wiry pause”更容易被接受。
2.隐喻概念域的完全不对等映射。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文化上的差异,隐喻的含义有时并不完全相同,不能产生完全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原文中由A到B的映射,在译文中缺少A'到B'的映射。在这种情况下,目标读者很难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在翻译此类术语时,要考虑到目的语使用者的认知情况,应将喻体省去不译,采用隐喻归化的方法可使读者一目了然。“金破不鸣”,由于肺肾阴气亏损使得肺部燥热,阴津无法上承润喉而出现声音沙哑的一种病症。其声音酷似敲打破钟发出的声响。如果翻译成a broken bell does not sound /cannot ring,目标读者可以理解其意思,但很难联想到任何医学概念。所以应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hoarseness due to impairment of qi and yin of the lung。文化意象的缺少常出现在中医翻译中,可以隐去原文中的隐喻,将其直译成目标语中的对应概念。
3.隐喻概念域的部分对等映射。对于另外一些中医术语的隐喻现象,虽然在目的语文化中缺少对应的概念域映射,但目标语读者可通过认知推理,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体验。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可采取以上两种相结合的方法。“鹅掌风”:病名,指生于手掌的一种皮肤病,包括手癣和掌部湿疹。中医学认为多由风毒凝滞而致,以症状和病因命名。原文中由“鹅掌”到“鹅掌风”的映射,可使读者在目标域中产生“手,掌,疾病,风邪”等概念。采用双译法,将其译为goose-web wind(tinea manuum)亦可使译文读者产生“hand,disease,wind pathogenic,tinea”等概念。采用双译法既可传递中医病因、症状特征,wind表明病因由风毒凝滞引起,亦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五、结语
中医术语中存在大量的隐喻现象。准确达意的译文能够对中医的对外交流产生积极影响。而有效的译文取决于是否能够引起目标语读者的认知共鸣。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几例中医术语的译文,认为中医术语隐喻的英译应以读者认知为取向,以期对今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55.
[3]王洪图.内经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80-281.
[4]闫舒瑶.从认知的角度谈中医隐喻翻译[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8):175.
[5]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04:17-23.
作者简介;申燕辉(1986—),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及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