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与CT影像表现分析
2015-10-09赵丰平
赵丰平
青海省人民医院PETCT中心,青海西宁 810000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发生率非常低的肝脏间质性肿瘤,该类病灶的成分是不同比例的血管、脂肪、平滑肌,一些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能见到髓外造血细胞。国外著名医学研究者Ishak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首次报道该病[1-2]。由于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比较罕见,临床上关于该病的研究资料也较少,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诊断中容易发生误诊[3]。该研究旨在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与CT影像表现特征,随机选取该院2010年5月—2014年7月期间诊治的6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2010年5月—2014年7月期间诊治的6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17 例,女 33 例,年龄 21~72 岁,平均年龄(44.26±17.35)岁,该组患者中有33例由于体检发现肝占位而就诊,另外17例患者是由于上腹部隐痛不适而就诊。
1.2 方法
对患者实施CT检查和MRI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CT检查仪器为Lightspeed多层螺旋CT机,设置层厚和层间距均为5 mm,选择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优维显作为该检查的对比剂,对比剂使用剂量为90 mL左右,并控制其流率为每秒3~4 mL/s,药物注射后25~30 s进行动脉期扫描、60 s进行门静脉期扫描、180 s进行平衡期扫描;有34名患者实施MRI检查,使用的仪器为西门子1.5TMRI仪或GE1.5T,并选择多通道相控阵线圈采集MR信号,平扫序列包括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PGR或FLASH脂肪抑制T1WI、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并根据仪器操作说明合理调节各平扫序列的扫描参数,矩阵均统一采用256×160~320×160,层间距1~2 mm,层厚5~8 mm。选择马根维显作为该检测的对比剂,根据患者的体重合理调整剂量,该剂量为0.1 mmol/kg体重,控制注药流率为3 mL/s,并在开始注射后15~17 s采集动脉期图像、50~60 s采集门静脉期的图像、3~5 min采集平衡期的图像。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
2 结果
2.1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类
全部6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中,脂瘤型5例,主要表现为弥漫脂肪密度影;混合型25例,病灶内表现为数量不等的脂肪信号影或者密度影,肌瘤型25例和血管瘤型5例经CT和MRI扫描均没有出现脂肪成分。对脂肪成分进行增强扫描并没有发现强化,5例脂肪瘤型和20例混合型在脂肪成分内发现粗大血管影,软组织成分在动脉期表现出显著强化,35例软组织成分表现出延迟强化,10例肌瘤型表现为“假包膜”,5例血管瘤型表现为弥漫粗大血管影。
2.2 CT影像学特征分析
全部60例患者均接受CT检查,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扫病变表现为低于肝实质密度,内有脂肪密度,边缘比较清楚。增强扫描发现动脉期非脂肪病变强化显著,与同层主动脉密度、血管瘤强化形式相近,内有显著强化的数量不一的条索状影,脂肪成分没有强化,对门静脉期进行增强扫描发现,病变为高密度。
2.3 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T1WI显示病变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T2WI也显示病变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利用T1脂肪抑制序列后,高信号转变为不均匀低信号。
3 讨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发生于肝脏处的良性肿瘤,最早是在1976年被发现,由于该病发生率低,因此临床上关于该病的研究报道较少,在成年女性中发病率较高。临床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可能会伴有结节性硬化,在结节性硬化患者中,大约有5%~10%的患者伴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6];少数患者可能会伴有或者多发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大部分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都并没有临床症状,基本上都是在通过检查偶然发现的,少数患者可能有腹部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同时,临床表明,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其组成成分为畸形厚壁血管、脂肪组织、平滑肌,临床上根据各种成分的不同将其分为混合型、肌瘤型(脂肪含量低于10%)、脂肪瘤型(脂肪含量超过70%)以及血管瘤型(主要为厚壁、粗大的畸形血管),并以混合型最常见。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CT和MRI表现也不相同。瘤内的脂肪成分能对疾病进行有效诊断,该研究中5例脂肪瘤型和20例混合型均发现了脂肪成分。脂肪瘤型的脂肪成分表现为弥漫分布,对脂肪区进行增强扫描并没有表现出强化,但是在脂肪成分内有平滑肌组织和血管,所以通过增强扫描能发现脂肪内血管影和条索状显著强化灶,临床研究发现,脂肪成分内显著强化的血管影是脂肪瘤型的诊断依据,该研究中5例脂肪瘤型表现为弥漫脂肪密度影,内有网状的血管影,与相关临床研究报道类似[7-8]。通过MRI脂肪抑制技术和薄层CT多点测CT值能有效确定脂肪组织,从而来对脂肪瘤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有效诊断。在对脂肪瘤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诊断时,应该要和脂肪肉瘤、脂肪瘤进行有效鉴别。脂肪瘤表现为边界比较清晰的脂肪肿块,而且脂肪肿块的密度比较均匀,并没有其他成分,增强扫描并不会被强化;与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相比,肝脏脂肪肉瘤的发病率较低,体积大,边缘并不光滑,内部脂肪的密度不均匀,而且密度较高,增强扫描发现其软组织成分表现为轻度强化。混合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于各成分无规律,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不同比例的脂肪及软组织成分混合,其中,CT扫描脂肪成分主要表现为病灶内极低度影,相比之下,MRI则可获得更高的敏感性[4-5]。
综上所述,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应用MRI与CT影像检查均会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可将MRI与CT影像检查作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方式。
[1]楼云成,史帅涛.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3):540-542.
[2]严达,龙莉玲,黄仲奎.12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表现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12):1869-1872.
[3]许实成,金启安,翁海燕,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D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4(6):522-526.
[4]张奇志.CT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6):542-543.
[5]张国胜.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6):666.
[6]施保柱,杨明华,高福洋,等.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7例诊治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5(1):42-43.
[7]汪国余,陈再智,徐祖良,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1(5):350-353.
[8]陈瑶,王建伟,郑玮,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及造影表现[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5):467-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