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中国学派的国际责任与学术担当
——《2015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书评
2015-10-09□齐晔
□ 齐 晔
可持续发展:中国学派的国际责任与学术担当
——《2015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书评
□ 齐 晔
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能源和资源巨大需求、生态和环境胁迫、国际治理结构失调的多种压力下,探寻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深化可持续发展科学,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要求。自从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与千年发展目标实施以来,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入到后发展议程的新阶段。
2015年是“世界可持续之年”,联合国围绕“可持续发展”议题举行了多次高级别会议,其中在9月举行的联合国特别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并批准《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配合这一时间节点,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顾问、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牛文元教授主持完成的《2015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并于“联合国峰会”前夕在联合国气候和环境工作组和《中国科学院院刊》共同主办下举行了闭门论坛和新书推介会。该《报告》是我国首发的第一份针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科学与行动的专业研究报告,《报告》以求取“发展动力”、“发展质量”和“发展公平”三大元素的交集最大化为支点,全面介绍了以系统学方向为特色的中国学派,理性认知了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向,同时在世界上首次计算了主要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时间表,获得了全球192个国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报告》还特别提出在“后发展议程”中全球目标设计的新思路。《报告》的发布恰逢其时,代表了中国科学家、研究团队以及中国政府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责任。
《报告》耗时约三年完成,是一部以“可持续发展科学”为理论基础的学术成果。《报告》既从经济增长、结构治理和环境安全的实用性要求出发,也从哲学观念、人类进化、文明形态的理性化总结出发,力求全方位涵盖“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巨系统的行为规则,体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从而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庞大的交叉科学体系中,彰显中国学派的学术见解。《报告》在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多年研究积累基础上,针对世界各国共同的挑战和时空差异,实现了如下六个方面的学术突破:
一是在理论上系统推出了“可持续发展科学”(Sustainability Science)的中国学派和对于可持续发展科学体系的完整阐述。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外部响应”,集中体现在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而其“内部响应”,则集中体现在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是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拉格朗日点”原理,并应用该原理定量计算出世界代表性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间表”。该时间表显示,目前世界最早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是挪威,将在2040年实现;美国进入可持续发展门槛的时间是2068年;中国进入可持续发展门槛的时间是2079年;而非洲的莫桑比克则在2141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针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开放工作组”所拟并提交联合国特别峰会的17项目标与169个子项,以及国际科学理事会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对此所做的专业评议,提出了中国学者的独立判断。着重指出原目标设计“不分国别、不考虑发展阶段、无选择性排序、不明确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等缺失,重新对“全球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国家”等五大类国家提出了更具针对性、更符合发展实际并具有优先次序选择的目标组合。
四是坚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方向”,独立设计完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应用联合国统计司、世界银行、UNDP三大数据源的国际公认数据,在全球首次定量计算192个国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在全球第一次推出独创的测算全球尺度下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产负债表”,并据此列出世界各主要国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净资产”雷达图。
六是根据全球发展的总趋势和《2015年后发展议程》实施的时空环境,《报告》全面梳理世界各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五大全球挑战。
总之,《报告》既是一部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又是一部前瞻性的学术报告,全方位地关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进展,并以中国学派所独创的理论与方法对世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独立的评价,进一步丰富了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学内涵,展现出中国学派的学术见解和担当。
(作者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