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
2015-10-09
四川: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
2015年11月29日发布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发展。这份长达两万多字、为全省“十三五”发展“定调”的纲领性文件,透露出未来五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信号。12月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主题为“绿色发展·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
据悉,“十三五”时期,四川将坚持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丽四川为总纲领,继续夯实绿色发展的生态本底,做强绿色生态产业,加快构建生态文明新家园。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出席了本场发布会,向公众重点解读了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绿色发展理念。
治污还绿 以考核约谈力推污染减排
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必须减少污染物排放,这道“减法”怎么做?每年秋冬是四川雾霾高发季,怎样从污染源头上抓出治理成效?
对于全民关注的大气污染问题。姜晓亭回答,四川省将主要采取减排、压煤、抑尘、治车、控秸五大措施开展大气污染源管控。就城市市区来说,机动车尾气对雾霾的贡献达到一半,很突出,四川将从黄标车淘汰、新车达标、油品升级等方面对机动车污染进行控制。“十二五”期间,四川省淘汰了约50万辆黄标车和老旧车,“十三五”还要再淘汰50万辆。同时,上户新车必须是节能环保车型,油品质量升级和油气回收治理持续开展,排放不达标的老旧车辆将通过环保检测逐步淘汰。
“因为大气治理考核不过关,今年四川约谈了多名地方政府负责人,约谈效果如何?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要求落实了吗?”对此,姜晓亭肯定地说:“被约谈的市压力很大,治理动作也大,成效普遍明显。”2015年四川约谈了约10个市的政府主要负责人,被约谈的市长作为同级党委副书记,会将大气污染治理问题拿到市委常委会讨论,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要求得以体现。约谈后,当地都采取了有力整改措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下降明显。“但并非约谈了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他以达州为例,位于城区的达钢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但涉及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很快关停或搬迁都不现实,即使实施了约谈,污染问题短期内也很难解决。但他认为,总体来说,约谈措施的效果明显,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正在落实,希望将来能进一步强化。
改革催绿 优化监管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改革创新,是绿色发展的动力。发布会中出现的多个制度新概念,被记者一一追问。对于记者提到的“实行市(州)级环保局以省环保厅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有何具体内涵”,姜晓亭解释,这意味着今后市(州)级环保局的领导班子将由省环保厅拟定人选为主,征求当地党委政府的意见为辅,这种选人的主辅关系和过去相反,有利于选出更胜任的环保局长。姜晓亭在介绍“十三五”的绿色发展思路时透露,将对市县党委政府开展环保综合督察巡视。环保综合督察巡视组将由省级领导带队,先到当地找环保问题,公开联系方式接受群众举报,问题汇总后反馈给当地党委政府,要求公开整改方案,整改效果接受社会监督。“这项制度将力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落实,环保部要求每个省(区)都要开展,四川‘十三五’期间先选择一个中等城市开展试点。”
对于多名记者关注的“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执法”问题,姜晓亭说,垂管制度有利于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但他坦言,这项改革的难度非常大,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具体实施意见,试点地区还未公布,待国家实施意见出台后,四川省将制定符合省情的具体实施办法。
未来五年,四川省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图为四川省大邑县西岭胜景。
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未来五年,四川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持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须得到显著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要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须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要取得新成效,要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美丽四川建设须取得新成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须加快向低碳、绿色转变。”姜晓亭厅长表示。
具体指标是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颗粒物浓度(PM10和PM2.5)比2015年下降15%,饮用水水源水质总体保持优良,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和长江五大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2%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表水劣于Ⅴ类水体比例控制在5%以内,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不低于66%。
未来五年,四川省将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污染防治和总量减排”“加强环评服务和把关,优化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监察能力建设”“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环境”“构建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七个方面着手进行环境保护。
在农村领域,未来五年四川省将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探索土壤环境保护,实施污染场地的环境修复工作。在生态保护方面,将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发展空间布局,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森林、湿地怎么保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
“林业是自然生态建设的主体,四川是全国林业大省,林地面积居全国第3位,林业管理和服务的林地、湿地和沙地面积占全省幅员55%以上,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表示,“十二五”以来,四川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自然生态状况持续改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山青水秀的底色更加鲜明。
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干热干旱等地区造林困难,森林资源量少质低,一些地方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突出,林业科技贡献率不高,生态产业发展不足,林区改革发展欠账较多,保护与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尧斯丹说。
未来五年,四川省林业在建设重点上,将坚持保护优先,着力建设“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首先,要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林地保有量3.54亿亩以上,增加森林蓄积7 5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7%。其次,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湿地保有量控制在2 500万亩以上,湿地退化得到基本遏制。第三,治理荒漠生态系统,沙化土地治理和巩固面积不少于1 320万亩,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最后,维护生物多样性。以自然保护区为主要依托,有效保护95%以上的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典型群落生态得到保护。同时,积极推进林业扶贫攻坚,实现林业产业产值4 00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 600元以上。”尧斯丹说。
他还表示,未来五年四川省将从“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深化林业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引领繁荣生态文化”六个方面着手进行推进。在农村领域,未来五年将组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扩大湿地生态补偿、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试点。产业发展方面,将加快发展四川省特色生态产业,持续打造林业产业四大集群,开展第三轮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确保林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据《四川日报》、四川新闻网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