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
——人与自然的和谐赞歌
2015-10-09张一粟
□ 张一粟
哈尼梯田
——人与自然的和谐赞歌
□ 张一粟
4月末,我们来到了云南省的元阳县。
山顶茂盛的森林、山间清澈的溪流、山腰秀丽的村寨、山下连绵的梯田美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哈尼梯田那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景色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和震憾彻底地征服了我们。
神奇美妙撼人魂魄
我们最先来到了元阳县新街镇箐口村。这是一个典型的哈尼族小山村。白云缠绕的高山上布满了茂密的森林,这里的森林海拔一般在1800米以上,基本上都是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原始森林。森林的下方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小土屋,房屋的周围满是葱绿的树木,小土屋的屋顶用茅草覆盖,远远看上去像是森林里冒出来的一个个大蘑菇,这种“蘑菇房”是哈尼村庄的标志性建筑。再往下就是一级级数也数不完的梯田。梯田里水波荡漾,在阳光的辉映下,如鳞的波纹泛出银白色的亮光。探上前细看,梯田的水波中还能见到好多小鱼在游呢。
走在箐口村的青石板小街上,一处处的景致不断印入眼帘:街边八旬的老婆婆在专注地编结彩线;穿着哈尼服装的孩子满街欢跑;水碾房、水磨房水声哗哗,充满了浓郁的原始乡土气息;村里的陈列室里的民族服饰、犁、耙、锄头和织布机把我们带入更久远的年代。
在街边我们还看到了两眼清澈见底的泉水,名曰白龙泉、长寿泉。听这里的哈尼乡亲说,不会生孩子的人饮了白龙泉的泉水就会生儿育女,喝了长寿泉的泉水能长命百岁。
元阳县林业局的哈尼兄弟告诉我们,箐口村村民属哈尼族的窝尼支系,村子里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传统文化习俗,村民会说汉语和哈尼语,村民之间的交流完全用哈尼语。这里的日常礼仪、节俗活动等都保持着浓郁的哈尼族特色。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云南元阳梯田的最佳观赏期。冬天和春天栽秧之前的哈尼梯田轮廓最清晰,线条最明显,色彩最鲜明,观赏性最强。4月末,元阳已开始春耕。行走于梯田间,不时可以看到赶牛犁田的汉子,一些田块上穿着哈尼服装的媳妇姑娘正在忙碌地插秧,而还没在插秧的梯田则蓄满了水,水面在阳光下熠熠闪烁,仿佛大地上镶嵌了成千上万面镜子。
哈尼兄弟自豪地给我们介绍:哈尼梯田秋天一片金黄,冬天波光粼粼,春夏绿浪翻滚。哈尼梯田不仅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一天之中也是景色各异。我们在元阳领略到了哈尼梯田早晚不同的神奇景色。
看哈尼梯田必须要看日出时多依树的梯田景观。
天刚蒙蒙亮,我们来到了多依树。此时,哈尼族彝族山寨的轮廓已经在晨曦中若隐若现, 宛若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站在观景台细细观看,这里三面临山,一面坠入山谷,犹如一个大海湾。连绵的梯田上部平缓,下部则地势陡峭,从上俯瞰,犹如巨瀑倾泻,无比壮观。7点多一点,太阳慢慢升起,谷底的雾气在太阳光的温暖下缓缓聚集起来慢慢往上升腾,梯田的西侧,树木掩映的村庄轮廓愈发清晰,而那连片的近万亩梯田在太阳光与云彩的染映下波光闪闪,颜色瞬时变换,那气势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壮观无比。
老虎嘴景区则是观日落的必到之处。
老虎嘴处在几座高山的山坳中间,地势异常险要。日落时分,我们站在海拔1600米的公路边观景台上往前望去,梯田一望无际、绵绵不绝、无边无垠。等到日落西山,只见老虎嘴彩虹缭绕,雪峰顶上绯红一片,迷离变幻,再看梯田间各种有节奏的层次和美妙的曲线,再加上五彩斑斓的颜色搭配,真让人目瞪口呆,胜景不可名状!同来的元阳县林业局的哈尼兄弟让我们往老虎嘴视线最远处的左上角看,梯田的图案还真像一匹正扬蹄奋疾的骏马。
多依树与老虎嘴只是哈尼梯田的两处景点,在元阳,随便爬上哪座山顶,都会看到一级一级的梯田依山势逶迤,迂回于千壑万岭之中。哈尼兄弟告诉我们:哈尼梯田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
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景观是如此神奇壮丽。这些景区就是申报成功世界遗产的核心保护区。
哈尼孩子幸福的微笑
尊崇森林厚待树木
4月的云南大地备受干旱煎熬,许多地方出现饮水困难。然而,进入元阳,眼前的景色让我们眼睛大亮。这里的山上依旧泉水叮咚,梯田里清波粼粼,没有一点干旱的迹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梯田里既没有河流,又没有湖泊,也没有水库,梯田里的水从何而来?
元阳两天的调查探访,我们得到了答案:是树木是森林为哈尼梯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在元阳,住着哈尼人的村寨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村寨的周围也被葱郁的林木所掩映。县林业局的哈尼兄弟告诉我们,元阳县共有63958.4公顷森林,其中东西观音山有18167.6公顷原始森林,分布各山各岭的原始林和次生原始林有45790.8公顷。正是这些森林构成了巨大的天然绿色水库,它们涵养的水分在高山上形成了无数条小溪、清泉、瀑布和龙潭,提供了全县所有梯田与旱地的用水以及全部的人畜用水。
尊崇森林树木是哈尼人的精神信条与传统习俗。哈尼人认为树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人和树是平等的。决不能无缘无故去伤害一棵树。伤害树会遭到报应。不仅如此,哈尼人更把树当成神一样来敬。在元阳,每个村寨必须有寨神林和寨神树。哈尼语称之为“普玛”,意为村寨守护神的栖息地。哈尼人在山上盖房子前,都要先选好寨神林,确定神树。
在考察哈尼梯田时,我们走进了大鱼塘村的神树林。只见林子里几人合抱的麻栗树、水冬瓜树、喜树和种种叫不出名的大树密密麻麻,好些大树上粗大的藤子缠满树身。林子里还有些自然枯死了的大树,林子底下则是落叶遍地,踩下去把脚背都淹没了,我们真像走进了原始森林。
在林子里我们见到林子中央一棵高大通直的树木周围垒着一圈石头。村民告诉我们,这棵大树就是这个寨子的神树。
大鱼塘村的村民朱学康、高正江轮番地向我们介绍:寨神林与神树,村里人也叫龙树林与龙树。树木是保佑他们的龙脉,龙树林与龙树绝对不能造次破坏,否则树神就会降祸给村寨。这种戒律在村里口口相传,执行起来比法律还要严。村里人每年都要在寨神林里举办寨神节。寨神节是哈尼族最隆重最激动人心的节日。节日里,村里会专门宰一头猪来祭树神,祭树神时气氛庄严肃穆,大家都怀着无比虔诚的心祭祀林木,表达对树木和自然的崇敬,以及对树木的感恩之心。
在元阳,有的村寨有好几片寨神林,正是这些树木连绵成大面积的水源林,在坝达村寨,周围的林木就有45.8公顷。
元阳一方面非常注重原生态森林的保护,另一方面通过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大造人工林,不断增加森林资源。
元阳县从2002年开始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在元阳境内的元绿、元坪、元红公路沿线、红河流域、藤条江流域以及梯田景区和滑坡隐患区已逐渐种植印楝、桤树、栀子等多种林木,昔日的秃岭荒山纷纷披上了绿装,植被得到逐步恢复。
元阳林业局的哈尼兄弟介绍,元阳县已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7.1万亩。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当地党委政府全面实行封山禁牧,封中有退,封中有还,封中有管,实现了以人工营造为主,向人工营造和自然封育相结合的转变,山上的植被逐年丰富起来。
元阳县有60万亩原始森林分布在千米以上的高山上,山上还有近20年来人工再造的50多万亩人工林。这110多万亩森林就是哈尼梯田的生态水库。
没有树就没有水,没有水就种不成梯田,没有梯田就没有哈尼人。树是最重要的。正是因为哈尼人对树木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才会把寨神林作为村寨的守护神来顶礼膜拜。也正是有了这些乡规民约才保护了山上的森林树木,才得以形成“森林——水系——村寨——梯田”这样的良性循环复合生态系统。
亲近自然和谐共处
哈尼梯田的历史已有1300多年。哈尼梯田为何能成功抵御大旱,有效消减自然灾害,一直保持活力?从哈尼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这样总结:这是因为哈尼人顺应了自然规律,获得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安身立命之道,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让他们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并同时形成了哈尼梯田独特的生态文化。
哈尼族是一个善于和大自然亲密相处的民族。这种秉性有着他深厚的思想基础。哈尼族人相信在周遭的山水间存在着众多主管自然的神灵。哈尼人居住于此,都在接受着神的眷顾。虽然神不是可触可摸,但他却是无时不在的。眼睛能看到的森林、房屋、梯田、飞鸟只是物体的躯壳,而这些物体都是有灵魂的。这就是神。神不仅可以寄托人生的理想和幸福,也可以给人带来厄运与灾难。
正是源于此,哈尼族从古至今沿袭着祭寨神、祭山水、祭谷娘等习俗。他们将主持祭祀庆典活动者称为“莫批”,祭祀庆典时“莫批”从寨子最早的老户中产生,父子相传。他们在各种传统节日活动和祭祀活动中,用说唱及舞蹈向神祈祷,祝福村寨平安,并以说唱和舞蹈的形式传播生产活动经验及伦理道德和神话传说故事。
梯田的命脉是水源,哈尼族人把涵养水源的森林作为神灵膜拜和保护。哈尼族村寨有一个共同点,村寨后面必定是森林,村里村外还会种上棕榈树和竹子,不同的林种将哈尼的寨子装饰得分外美丽,看上去就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在寨子里,老人们不允许晚辈砍伐村边的树木,要是不听劝告去砍伐树木,哈尼人说砍树人必将遭到报应;如果将树身上的皮剥去,这棵树就会很快死去,剥树皮的人也会随之死去。倘若在生产活动中不得不剥树皮,他们只会剥一点点,留下大部分树皮,让树继续生长。
哈尼人对自然的尊崇还体现在对自然的热爱与亲近。哈尼族许多的祭司吟唱的古歌和祭词开头的第一句都是“亲亲的一娘生的兄弟姐妹”。这句话代表了哈尼文化最本质的东西——亲和文化。在这里,人和山林土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是亲和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千村万寨乃至哈尼人与其他民族也是亲和的。不仅对人,他们对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亲和的。如火,哈尼叫“庄稼娘”,栽秧叫“嫁秧姑娘”,犁田耙地叫“把田伙子打扮得更漂亮”。
我们在箐口村看到村里人穿着的窝尼服装,很多是用蓝靛染的土棉布做成。蓝靛是十字花科的植物。哈尼人的房前屋后都种有蓝靛。他们将蓝靛的叶子摘下来放入缸内加水一泡,缸里的水就成了蓝色。然后,他们将要缝制衣服的土白布放入靛青叶捂沤成的靛汁溶液中,土白布就染上了非常纯朴的土蓝色。不仅如此,哈尼人衣服穿褪色后又丢在蓝靛汁里泡洗,旧衣服变得光亮新鲜起来,直至衣服穿破颜色还很新鲜。
窝尼的服饰款式设计也无不体现大自然的元素。哈尼族的服饰主要用银饰,连结饰片用的银链多为大小银鱼,绣在服饰上的图案也都是自然界的日、月和花、鸟、鱼、虫为主,而在上衣的肩、襟、肘部和裤脚边沿上,多镶以彩色花边装饰。
为何千百年来哀牢山区的自然生态保存完整,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民族亲近和睦,共同发展,可以说,哈尼人的亲和文化正是哈尼梯田得以持续发展的“艺术瑰宝”。
哈尼人尊崇自然还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上。
哈尼族为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可以维持生活和生产正常运行,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代代不变的用水方式及管理制度,包括生活用水的减量使用,村寨生活污水再用作灌溉梯田,“木刻(或石刻)分水”、“轮流引水”等灌溉制度。这些习俗实现了节约、高效而公正地使用水资源。
红米是哈尼梯田的特产。哈尼族每家每户会种植红米。各家用自己的种子三四年后,就会与本村或其他村寨的人交换红米种子。这种频繁的种子交流,促进了红米不同品系种子之间基因的优化组合,增强了红米品种的基因多样性,故而哈尼梯田红米含有抗虫抗病基因,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维护了生态平衡,而且生产的红米也是绿色有机食品。
站在哈尼梯田历经千年沧桑却仍很坚实的田埂上感触良多:哈尼梯田能成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关键在于这个生态系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生态和环保机制,各种利益关系通过这个机制得到有效整合,使人们在自然中获取的同时,仍然做到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生态奇观,保证了梯田耕作的连续性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哈尼族梯田生态文化的核心,也是哈尼梯田文化源远流长并表现出勃勃生命力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