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
——成都市龙泉驿创建国家生态区速写
2015-10-09张文娟
□ 本刊记者 /文 张文娟 罗 旻
通讯员/杨章莉 曾月萌 图片摄影/刘茂安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
——成都市龙泉驿创建国家生态区速写
□ 本刊记者 /文 张文娟 罗 旻
通讯员/杨章莉 曾月萌 图片摄影/刘茂安
五月,正是成都龙泉驿的枇杷成熟时节。在山泉镇的枇杷沟里,一颗颗珠圆玉润、灿烂金黄的枇杷挂满枝头,果香四溢。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在枇杷沟里采摘,不时剥开枇杷柔软的皮,放进孩子的嘴里,孩子连连称赞“真甜”。原来这位妈妈是冲着龙泉大五星枇杷的美名专程从成都而来的,“原生态的乡村,原生态的枇杷林,空气好,水质优,枇杷甜,真是不虚此行!”
这是在成都龙泉驿经常可以看到的一景。
“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千年古驿龙泉以自己独特的天然资源孕育着一方水土。作为成都重要的生态屏障,这里是成都人春赏花、夏品果、秋登山、冬观雪的“世外桃源”。
但龙泉驿并不仅仅是一座传统的田园风光城,最近十年间,一座新兴的汽车工业城在此快速崛起,包括一汽大众在内的11家整车企业入驻,年产170万辆整车的生产平台和千亿元产业群在此集聚。
桃花故里
醉在桃花中
丰收的喜悦
在一般人的思维中,也许会有这样的一种定势:工业发达的城市,往往与污染严重、环境糟糕相伴相随。但是,走进龙泉驿,只见一城山水,满眼风光,生机无限,龙泉驿,给人太多惊喜——
桃花故里 美丽田园
龙泉驿位于成都平原东缘、龙泉山脉西侧,是四川省会成都市的东部主城区,全区幅员面积5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94万。自先秦时代起,这里就是蜀国连接巴国的一个驿站。汉置邮亭,唐设驿传,元改站赤,明曰“驿站”,始称“龙泉驿”。这里自古湖光山色令人陶醉,果蔬充盈生活悠闲。不少文人墨客如苏东坡、陆游、杨升庵、顾夏初等在此驻足,留下了诸如“十里香风吹不断,落花如雨马萧萧”以及“果蔬争晚市,樵牧乱晴沙。偶君无事在,随意问桑麻”等许多优美诗句。
但是,龙泉驿区曾经是默默无闻的农业区县,一度因为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高,连续多年游离于四川省10强县(区)之外。2002年以来,随着城乡统筹战略向纵深的推进,龙泉驿区深度开发农村自然资源,促进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围绕水果产业,一幅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基础、现代农民为主体的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画卷在龙泉驿徐徐展开。当地种植业粮经比调整优化为0.5:9.5,花果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优质水蜜桃、枇杷、葡萄、梨为主的伏季水果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年产量达到38万吨,形成沿龙泉山脉向南北延伸连绵30余公里的国内罕见的10万亩水蜜桃种植带,以洪安黄土、大面蒲草等为中心的7万亩早熟葡萄种植基地,以山泉美满、柏合工农为中心的4万余亩枇杷种植基地,以柏合马坝、洛带宝胜为中心的4万余亩早熟梨种植基地。如今,龙泉驿有39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17个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还妆点了龙泉驿秀丽的山水——龙泉山脉外,花木覆盖着的广阔浅丘地形、蜿蜒流过的东风渠、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构成了一幅诗意的山水田园画,成为成都东部的“后花园”。
龙泉驿也先后荣获“中国特产之乡”、“中国水蜜桃之乡”的称号。言及“中国水蜜桃之乡”的美誉,就不得不提及龙泉驿自1987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举行了29届的桃花节,每年春暖花开之时,占地18万亩、拥有1700余万株桃树的龙泉驿,桃花迎春怒放,吸引着四方游客纷至沓来。
低碳节能的现代汽车工业基地
并且,如今的“桃花节”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花卉节庆活动,她已从最初原生态的观赏桃花,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桃花经济”,进而形成人文意义桃花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龙泉驿的这方土地和这里的人。
生产车间
桃花为媒 建起汽车生态工业城
桃花是龙泉驿区的一张“名片”,递出去、引进来的是一个汽车产业集群。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一年一度的“桃花节”背后还有龙泉更深的谋略:花为平台,打造汽车现代工业基地。
早在第14届(2000年)成都国际桃花节期间,四川唯一的国家级经开区成都经济开发区落定龙泉驿区。2004年,经开区正式进军汽车产业,随着成都一汽迁入,汽车从此成为龙泉的新名片。随后几年,一汽丰田跟来了,吉利汽车火速入驻,沃尔沃重磅落户,一汽大众、一汽专汽、一汽客车、瑞华特等一批整车紧跟步伐,快投快建快产。产业链条随之延伸,这些整车项目,还带来了200多家关键汽车零部件企业,10余个汽车高端研发平台和若干汽车后市场项目。汽车产业升,2012年,龙泉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2013年纯汽车制造业迈过千亿门槛,2014年整车制造业跃上千亿台阶。在“三个千亿”的背后,龙泉的经济总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税收三大核心经济指标在2013年跃居全省首位,总量也同时登上四川省“头把交椅”。2014年,全区的GDP总值达到944.6亿,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799元和15649元。
但快速发展的龙泉驿,并没有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是从一开始就把“又好又快”作为发展的守则。国际汽车城一定要成为一流生态城,这是龙泉驿区的发展取向。
顺着成龙大道走进经开区,但见城市道路宽阔笔直、绿茵碧树随处可见,土坡之上,花团锦簇,摇曳多姿,可谓三步一景,不时还能见到各种鸟儿在蓝天飞翔。花鸟、田园、社区,如此静谧,如此和谐,仿佛走进了城市公园,然而,不时闪过的广告路牌又时刻在提醒我们,这里是一座国际化、世界级的中国现代汽车产业新高地。
一路走来,没见到一个烟囱,没听见任何轰鸣,一个工业产业园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在经开区统筹发展局,我们见到了副局长胡洪刚。据介绍,经开区从一开始就坚持以循环经济为经营理念,以ISO14001标准为管理方法,在招商引资中,始终坚持绿色招商,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和项目筛选制,大力引进产品关联度大、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和园区发展方向的项目坚决放弃,为开发区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不仅如此,在经开区管委会看来,绿树、草坪、花丛点缀,必须要做好,但这些只是基础工作,生态工业园的核心在于实现产业的生态化,降低能耗,减少排放。
2012年,中国政府与德国政府之间的合作,中德“开发区能效和产业共生”项目放在了成都经开区,创造了机会。“项目经费不多,主要用于聘请国外专家授课。”胡洪刚称,比钱更重要的是引入德国经验。能效服务网络就是其中之一。它通过企业之间分享通用设备的节能技术,达到更快更经济降低能源成本的目标。经开区精选11家园区企业,成立了第一届能效网络小组,能效小组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提出了108条能效整改建议并做了投资回报测算,企业成员也都心服口服,如成都神钢建设机械有限公司的节能水平享誉业内,万元产值能耗0.16吨标煤,仅为国内同行业的三分之一。能效小组经过诊断,为企业提出13条整改意见。2014年,第一届能效网络小组中的所有成员企业,都根据能效诊断报告实施了节能改造项目,据统计, 11家成员单位共投入节能改造资金860.9万元,实施了19个项目,实现节约电356万度,天然气88.7万立方米,氢气8万立方米,水4.8万吨。
在促进企业节约水、电、气等能源的基础上,经开区通过推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减少物资浪费,按照德国人的理念,“产业共生”。“产业共生”即让园区内的企业织起一张“废物”交换网,如金固车轮生产过程产生的钢屑,被另外一家企业收购作为熔炼的原材料;九鼎科技与拓鑫玄武岩的含铬废水利用余热处理项目,金固车轮、神户钣金与云内动力的废钢材产业共生利用项目等。这些项目为企业处理物资以及能源提供了新的途径,使得园区的物质流、能量流得到了高效循环利用。
龙泉驿一直在不断在汽车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上找平衡点,据了解,通过推进中德国际合作,打造汽车循环经济产业链,每年节约能耗3305万度电,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930吨。龙泉驿还正积极实施“中法成都生态园”项目,同法国在节能环保、生态建设的基础上拓展经贸投资合作。2014年,成都经开区经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正式批准同意经开区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让百姓享受“现代桃源”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坚定不移抓好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的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龙泉驿区坚持不懈、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建设田园生态城。
龙泉驿地处龙泉山脉与平原的自然过渡带,这里,山区和坝区平分秋色。龙泉山是距离成都市区仅18公里的“城中山”,绵延200余公里,14公里长的芦溪河从山下流过,山形水胜,自古就是成都东部生态屏障,这里,有闻名遐迩的花果山风景名胜区:桃、梨、枇杷和葡萄等近600个果树品种植其间,四季花果常鲜,风景引人入胜;这里,有碧波荡漾,群山环抱的龙泉湖、百工堰、宝狮湖。
这是龙泉驿良好的生态本底,但龙泉驿人并不满足于这些。
2008年,龙泉驿启动生态区创建工作,因地制宜编制了《成都市龙泉驿生态区建设规划》,运用“反规划”理念,先行划定生态保护区域,科学界定城市发展边界和工业集中发展区边界,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刚性的制度约束。通过坐标定位和竖立界标的方法,将生态红线边界精确化,形成实体化的生态红线,确保生态红线边界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此外,龙泉驿以每年投入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3.5%的财力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创建纳入年度民生工程进行目标考核。6年多来,龙泉驿区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100多亿元,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龙泉的天更蓝了:通过采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城市扬尘污染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餐饮油烟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等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具体采取加强废气排放企业环境监管、严格燃煤消费总量控制以及推进道路硬化、裸土覆盖、绿化带提档降土和树池覆盖扬尘治理“四大工程”等21项措施,不断改善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这几年来,龙泉空气优良天数都在235天以上。
龙泉的水更清了:全市建起五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和12个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形成了日处理16万吨污水的能力。加大对排污口的监测和监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完成陡沟河、鸡头河等20条黑臭河渠治理,通过对13大类21个项目实施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测,对地表水16个断面水质进行监测,目前,龙泉驿主城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0%、80%以上,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农村,通过加强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关闭养殖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7.2%;通过采取制造有机肥、粉碎还田等多项措施,化肥施用强度控制在190千克/公顷以下,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8.1%;通过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高标准实施“一池三改”,实现“猪—沼—果”循环种养业发展,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
龙泉的山更绿了:通过实施“退果”还林、“退耕”还林、“退人”还林龙泉山生态修复工程和龙泉山植被恢复等生态建设工程,进一步夯实了龙泉山作为“成都绿色屏障”的良好生态本底。2014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1.25%。依托龙泉山生态绿海和生态带,龙泉驿通过“四径六脉”(成龙路等四条主要的道路绿化,驿马河等六条主要的河流)构建的绿色廊道,将城区划分成十五个城市组团,构建网络化生态格局,使500米见绿、1000米见水。市民从任何一个生活点和工作点出发,走路10分钟,就能到达一处公园绿地。
龙泉山生态修复工程
城乡环境更美更好了:有人说,城市的菜市场是反映城市环境面貌的最直观的地方。龙泉驿燃灯路菜市场过去破损不堪、拥挤杂乱,现如今已是窗明几净,整洁有序,在菜市场的出入口处,记者看到,浅绿色与淡黄色的立面,清爽整洁,无烟市场的标识醒目地安置在菜市场内,据了解,龙泉高标准地建设了包括燃灯路菜市场在内的34个菜市场,它们的变化悄然演绎着一个城市环境的变迁。值得一提的是,龙泉驿区的环境综合治理全区一盘棋,城乡统筹发展,此外,目前龙泉城市垃圾收运及清扫保洁覆盖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也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也实现全覆盖。
这样的成绩得来不易,龙泉驿区环保局局长练诗德深有感触地说道:“管理和不管理的效果绝对不一样。”
这样的成绩也让人自豪,龙泉驿区副区长王伟意味深长地表示:“只有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才能记得住浓浓的乡愁。”
龙泉驿成了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62岁的王林,2004年从四川达州退休后,就直接来龙泉驿定居了。“那个时候,主要是想到娃娃要在成都发展,就来这里了,真没想到龙泉驿的发展会这么快。” 一说起自己所住的这个环境,王大爷就笑得乐不可支,“当时搬来这里的时候,就是看上龙泉这边的空气好、绿化好,小区配套也比较完善。”龙泉的城市发展目标为“世界级汽车产业城,国际化生活品质城”。对于这一点,退休多年的王林深有体会,他和老伴亲身感受到了这些年龙泉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如今,龙泉建设的13.8公里“环城生态带”显出雏形,240亩的“洛水湿地”和1290亩的环城生态区“花田湿地”等也已经对外开放。花是四季花,田是大田湿地。在寸土寸金的龙泉驿,这些湿地公园充分保持了原生态环境,利用现有的农田、塘堰、沟渠,连塘成湖、连花成片、连禾成景,突出景观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田园之美。“每到傍晚,我们就在此跳舞、唱歌、打太极拳,幸福的生活如蜜甜。”说起这些来,王大爷真是合不拢嘴。
政府打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即是给予了每个百姓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这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在高度城市化的进程中,保留生态形态,不是一件易事,龙泉驿做到了,一幅“经济强、百姓富”与“生态优、环境好”相统一的“现代桃源”画卷正在龙泉驿的城乡徐徐展开。
龙都大道
生态移民 让脆弱山区休养生息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也远非这些。生态文明建设与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推进绿色城镇化等多个方面结合紧密。
幅员556平方公里的龙泉驿区地处龙泉山脉中段,山区面积236平方公里,42.45%的山地地质脆弱,地质灾害点多达411个,贫穷与灾难始终与山区百姓相随,对自然生态保护也十分不利。龙泉创新性地运用“农民下山,生态上山”的生态移民方式,不仅有效地破解龙泉山森林植被恢复土地资源不足和成本过高的两大难题,还成为推进绿色城镇化的先进典型。
在万兴乡大兰村叶吉根记忆中,大山、种植、贫穷始终相伴着村民们。“暴雨难,干旱难,不雨不旱发展难”,是村民们最无奈的调侃。生态移民前,万兴乡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7000多元,低于全区农民平均水平。山区农民不仅贫穷,而且,长居山区对山区造成的过度开发,也不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如何才能找到一条两全其美的路径?
龙泉驿区在统筹城乡中找到了灵感。统筹城乡改革中,房、地、人是三个主要要素,过去改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动地不动房不动人,把土地整理好,把道路、水系修好,农民依旧在原地种植、生活;二是动地动房不动人,土地整理、道路修好,农民集中居住,但生产方式没转变。能不能“动地、动房、又动人”?
与其年年抗灾救灾,不如移民下山进城,主动避让。采取“动地、动房、动人”三结合方式,激活农村土地等资源价值,让山区农民分享土地级差地租红利,困扰山区发展的诸多难题由此迎刃而解。以万兴乡大兰村为例,全村1646人,整理出宅基地362.1亩,产生级差地租10.8亿元,项目投资4.1亿元,生态移民拥有了立体保障。
在帮助下山农民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上,龙泉驿区定了个“三充分”原则:充分就业、充分安居、充分保障。以叶吉根为例,一家四口人,就分了两套房,共181平方米,按照人均35平方米的标准,以当时的市场价格,要补10多万元,不过叶吉根并没有掏腰包,他家宅基地的补偿款填上了这笔钱。从此,四口人就在城里扎下根来。现在两套房子每平方米5000多元,与山上老房子每平方米250多元相比,固定资产翻了好几番。
从山区迁出的生态移民在城里安居乐业
村民的就业问题,下山前,政府就开始谋划,抓好就业培训,下山后,帮助他们找好岗位,实现多元化就业创业。叶吉根经过培训,与小区物管公司签订了就业合同,在离家不远的龙华二期小区内搞绿化养护,每个月有1400元的工资收入;妻子在社区里做些家政、保洁之类的零工,一年也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儿子在经开区总部经济港当保安,一个月2000元工资。算下来,全家纯收入超过8万多元。在保障上,享有两个体系。一是农民下山后购买了城镇养老保险,达到退休年龄,一个月至少领到1100元养老金,高的可以领到1800多元,叶吉根82岁的老母亲,坐在家里都有每个月1000余元的养老金“保底”,去年老人生了两次大病,花了16000多元,因为有了城市医保,自家只支付了3700多元。二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下山后每个人有10平方米商铺,并实现股权量化到每个人头上,为村民支付物管费、年终分红,并以此发展大的产业。
“生态移民”的创新,终止了重建与损毁的循环怪圈,移民农民山区宅基地拆除还耕,山坡地退果还林,山区生态也得以“休养生息”。例如,万兴生态移民植被恢复示范区内,4000多亩银杏、杨梅、天竺桂、桂花和玉兰,把曾经缺水、干旱的“红土坡”装扮得郁郁葱葱。
“桃源生态”滋养“桃源心态”
出门走坦途,驻足嗅花香,抬头高楼入云,推窗满目风光。城乡面貌巨变带来的惬意生活,让龙泉人民感到无比自豪。几年间,这座城市在迅速改变着自己容颜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的精神风貌,在富裕起来的同时,人们对桃源生活更加向往。生态文明理念,正越来越深刻地被龙泉驿人所理解并实践着的同时,生态文明也已潜移默化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自觉。
一个个湿地公园、文体活动场所相继建成,激发市民的运动休闲热情,吸引大家离开电视机,离开麻将桌,走出家门,享受自然,享受阳光,享受有氧运动。每天清晨和黄昏,公园里、林荫小路、郊野绿道,都是体育锻炼的人群。登山郊游、野餐聚会、河边垂钓、旷野宿营、养花种菜……伴随着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这些阳光健康的娱乐休闲活动逐渐走进龙泉百姓的生活,成为人们休闲放松、联络感情的新选择。
养花种菜怡情养性。有些人还把花园、菜园搬到自家阳台、房间里。在市区不少人家的阳台上,花花草草点缀着的阳台绽放着别样的新姿,既装点了自己的窗子,也装点着城市的姿容。
美好环境的感召、积极正面的引导,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的点滴中逐渐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在龙泉驿,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形成这样的习惯——他们上下班以步代车,每张纸双面打印,电脑不工作时及时关闭……这是城市白领的绿色片段;用沼气烧火做饭,爱护山林、树木和溪流,再也不乱丢垃圾……这是乡间兴起的绿色风尚。
在洛带古镇,记者看到一群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组成的文明劝导员队伍,其中的李大爷告诉记者,他们是志愿加入这个队伍的,他们以自身的行动勉励大家从小事做起,不断增强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管住自己一口痰、关爱身边一片绿、走好出行每一步、扔好垃圾每一袋。”
“桃源生态”滋养“桃源心态”,“桃源心态”推动“桃源生态”。为了让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龙泉驿许许多多市民志愿者正在自觉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绿色文明的精神力量持之以恒地传递下去,生态文化,正重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百舸争流千帆竞,桃花源里谱新篇。为了让龙泉驿成为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园,让龙泉人成为世人羡慕的幸福群体,桃乡干群正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