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感

2015-10-08陈百君

科技视界 2015年27期
关键词:属性审美对象

【摘 要】人类的审美活动包括着主体与客观两个方面,前一节讲的美的本质是从审美的客观方面说明审美对象的一些基本属性和特征。但仅仅的愉悦感究竟研究审美活动的客观方面是不够的。他不能回答人们审美愉悦究竟怎样产生,并不能回答为什么对同样的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美感。这就涉及到审美活动的另一个侧面。审美主体的问题,如美感是什么,她是在一次折发展的/以及审美反映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等等。从而进一步探讨审美活动的全过程。

【关键词】审美;对象;属性;特征;发展

1 美感是美的反应

在审美反映中,有人总觉得花的美和美的花,美感和美是一个东西,也有人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不正是说明,西施是情人眼底出的吗!要弄清这些说法对不对,就需要从审美反映,美感的产生和发展的事实来探讨。

在审美反映的主、客观关系来看。美感就是美的反映,美是审美的认识对象。是客观“实在的美”,美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观的主观反映,所以,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审美是以客观美为基础的。

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审美是审美主体的评价,譬如对美人的美是要有“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的没人存在,但是,如果在一个看不见“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的黑夜,能产生什么美感呢?凭什么说她没呢?因此,认为没有美感就没有美。可是,他忘记了作为客观存在的美人,即使在一片漆黑的黑夜,她的美也没有丧失,而依然存在;一旦条件变了,夜幕撩起,红日东升,这“实在的美”就可以转化为“见到的美”。所以,离开美人是谈不上对没人的美感的。美人如果没人见到就丧失了美,显然是难以使人信服的,那么,对“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怎样看待呢。这就是要看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这句话了。如果说是一个比较漂亮的姑娘,在情人眼里变得更为漂亮,把七分美看成了十分美,完美无瑕,绝代佳人,这句话的意思在于说明爱情在美感中的重要作用,是没有什么不低的。莎士比亚说,“情人和疯子一样疯狂,他从一个埃及人的脸上会看到海伦的美”,但是我们在承认情感等主观因素在审美中的作用时。切莫忘记一个重要前提美的客观性,把美与美感区别开来,绝不能把美与美感,客观与对美的主观感受混为一谈。其实,“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对象并不美,而情人却把她看成了绝代佳人,用意在于说明主客观的矛盾。所以说,这句老话,正是概括着审美主体不能正确认识审美对象的美与丑这一类审美现象。这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主观必须正确反映客观。

主体与客体,人与对象是相互制约的,不可分割的。没有客观存在的美,美感就无从产生,而没有感受主体,也无所谓对美的反映,正如美。是在社会过程中形成的一样,美感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在感性的功能感受中积淀了社会观念性的想象、理解的结果在劳动实践中即人化了自然,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的自然,使人的眼、耳、鼻、舌、身,——人的感官变成了具有社会性的人的器官,成为人的整个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感受自己直接接触到的对象,而且能够感受到自己不曾直接接触而由别人传达给自己的情感,成为于社会联系的,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感官。

当然,具有人的感官对审美来说的还是不够的。“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这种能辨音律的耳朵,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只能是在音乐绘画的欣赏与创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在征服自然地过程中不断取得进展和成功,创造的喜悦给予他们的实践巨大的鼓舞。于是他们有了再度体验这种情绪的愿望,只有到了这时,主要是为了满足审美的对象才逐渐地产生,与此相适应的,是人类的美感逐渐地从对对象的实用价值认识的中介化分出来。审美的愉悦也就和生理的快感区别出来,并日益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

人类美感的发展也是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展开而不断发展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带来了美的对象的丰富性,而美的对象的丰富性,又形成人的感受的丰富性,使人的美感逐渐发展起来,从简单到复杂,从笼统到具体,从原始到文明,在我国的商、周时代,让人们“以和为贵”,因而崇高的美是一种和谐的美,反应到美感上,就是追求感情的愉悦、和谐。比如那时人们认为音乐的性质“和”,《乐记》说:“乐者敦和”,音乐美感的特点也是“和”,这反映着当时关于音乐美的理想,随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民间音乐蓬勃兴起,原来专供祭祀、宴乐活动的雅乐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它们的内容大都是歌颂前人的文治武功,枯燥、贫乏,而正在兴起的民间音乐,节奏新颖、优美动听,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传统雅乐的框框,因而它给人的美感就不只是和谐,而且轻松,悦耳,与此同时,人们的美感的范围也变得扩大了,不但包括了喜,而且包括了哀、伤、怒等多种多样的情感,拒载晋平公请著名音乐家师旷为自己鼓瑟,就以悲哀的曲调为美,曲调越悲,越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这说明人们的美感已扩展到对悲剧性所引起的美感,大约是在战国的时候,由于优人活动的出现,他们善以语言机警,言是若非,言非若是,以自己机巧、敏捷的智慧揭露事物的矛盾,既能达到婉言劝说的目的,又能引起人们的发笑,这样是人们产生一种滑稽美的感觉。

美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与美的对象相联系,是以美的发展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它又与审美主体相联系,随着审美主体欣赏能力的提高而日渐丰富。无论是美的对象还是审美主体,都是具有社会性的,因而美感就不可能不打上社会的、历史的、时代的烙印。他周围的条件决定着这个可能性怎样转变为现实;这些条件说明了一定社会的人(即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民族、一定的阶段)正是有着这些而非其他的审美趣味和概念。

2 审美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

人们对美的看法,对美的评价有没有客观标准?个人的审美趣味有没有个性差异?关于美的标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从来没有得到过科学的解释。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后才有了对审美标准问题逐步做出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审美标准作为人们审美过程的理性因素,是整个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既不是人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客观的没决定着审美意识的内容,那么审美标准必然具有客观性。获八一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的特别奖影片《喜盈门》放映以来。无论是电影专家,还是普通群众一致赞扬他内容真实,拍的好,确实是美的,数以万人的人不约而同地投了它的选票。这说明审美标准具有客观性,我们往往也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作品被某些评论者捧得天花乱坠,完美无缺,但广大群众却不买账,漠然置之;《乔厂长上任记》虽然在某个地方报刊上屡遭非难,但广大读者还是肯定了它的技术成就,这些事实说明,不管人们自觉意识与否,在审美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共同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并不取决于个人主观上的好恶,而是以客观的社会时间为基础,只有生活于实践中审美对象的环境中,经过实践的无数次反复,才能形成人们共同遵循普遍赞同的什么标准。社会实践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的审美标准也只能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审美经验,由低级向高级,又简单向复杂。逐步上升到新的高度。

社会时间的发展制约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制约着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水平。因而审美标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处于狩猎时代大原始人把肉体上穿褚毛,当作是审美习惯。而达尔文在考察了野人所喜好的装饰,音乐之后自己也不得不承认那都是令人讨厌的。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特别是审美理想的变化是明显的。

由于民族在生活习惯、思想传统、民族心里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这使得同一民族中的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人们,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某些共同的审美标准。中国的绘画表现手法与西洋绘画的表现手法有很大的区别,西洋画重写实,画必满纸满幅,以焦点透视学的原因为表现依据。中国画重写意,虚实相间,讲究韵,意味,言忘神似。不受透视学原理的限制。鲁迅指出,即使向西洋学习,也还要“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的向来的魂灵……则就是民族性”。这富有远见而深刻的见地。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社会生活具有不同阶级的内容,不同阶级或不同社会集团,只是从受本阶级利益决定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对生活美和艺术美做出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审美评价。审美的个性差异,是指在统一阶级的成员具有大体相同审美趣味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会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差异。这就是因为一个阶级虽然有共同的阶级利益,合同的社会地位,但具体到每一个人,他的生活环境,遭遇,命运。他所走的道路。以及个人文化,审美修养等等。又毕竟不能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特殊的性格,需要。爱好。已知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了一个人特殊的性格,在审美活动中,这种个性的差异是随时都可以见到的。比如有人偏爱绘画,有人喜欢听音乐。有人喜欢杜甫,有人爱看京戏有人却愿意看二人转,由于美感的个性差异,也会表现出不尽相同的感受,比如同时欣赏菊花。陶渊明与李清照的体验就迥然不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的是隐者远离。从自然景色中所体会到的无限乐趣。可是李清照《醉花萌》却是另一番心境。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另外,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能力,审美经验和各种修养的不同,也会影响审美趣味和美感的差异。雕塑要表现人体美,他在静止状态中反映出人的本质力量,这种美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审美的。舞蹈是运动的雕塑,艺术体操则表现出力与巧,刚世柔相结合的人体美。为什么会有人在欣赏表现人体美的艺术时,出现“横军成岭侧成峰”的低级趣味。又为什么有人把维纳斯雕像当作黄色下流的,表现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艺术品?为什么有人醉心于海味漂来的格调低下的曲调,又为什么有人把抒情歌曲视之为资产阶级的知音,这难道不与人们的审美修养上的差异和审美趣味的高、低、野有着密切的关系么?因此,我们要培养审美趣味,提高审美修养,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雅健康的风气和环境会造成高尚文雅的审美情趣,反之,就会沾染低级庸俗的审美趣味,正如丹纳所说,“一个观念好比一个种子,种子的发芽,生长开花,要从水分、空气、阳光、泥土中吸取养料,观念的成熟与形成也需要周围的人在精神上给予补充,帮助和发展”。客观世界在人们面前呈现出绚丽多姿的美的图景,有志者一定会在刻苦的磨砺中寻找到美的源头,为美化自己和美化世界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百君.修养学简明教程[M].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3]鲁迅全集[M].

[4]艺术哲学[M].

[责任编辑:邓丽丽]

猜你喜欢

属性审美对象
神秘来电
对两种实体观的探析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