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电、机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内涵分析及相应对策探索

2015-10-08李永平等

科技视界 2015年27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机械工程人才培养

李永平等

【摘 要】作为特殊群体的卓越班,其人才培养应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殊性。结合亲身执教实践,针对卓越班人员特点,提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内涵的若干问题,并探讨可能可行且行之有效的相应对策,以期因材施教,事半功倍地践行卓越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质量与素质、使之成为名符其实。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输电工程;机械工程;四强;六性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班是继跨专业前百分之五选拔后的又一个别组合培养的专门群体,一般约为30人,如输电2011卓越工程师班、输电2012卓越工程师班30人或接近30人,又如机械2011级卓越工程师班28人。经过4轮卓越工程师班的理论教学,感慨颇深。现结合亲身教学实践,针对专业特点,兼顾学生实际,仅就卓越工程师班现状进行回顾,对培养目标及标准问题进行探索。

1 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现状

卓越工程师班一般30人左右,从规模上看,相对于普通班学生而言便于因材施教。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致使教学安排表现得较为随意。一会单班上课,一会混合上课。比如机械2011级卓越工程师班的理论力学是单独上课,而材料力学则是混合上课;输电卓越工程师班的理论力学则是混合着上,材料力学便是单独上。2012级输电卓越工程师班又单独上,这种随意安排无形中给学生一种错觉——与普通班学生一样。加之与普通班学生的横向沟通,越发滋生了某种“安全感”,比如“一样的教学,一样的考题,一样的标准”。面对“三个一样”,卓越班的学生不无自信地说“有那么多普通班学生垫底儿,焉用学习乎”?何况还有那么多的降级生,学校还有关于不及格的限制,大可不必担心挂科与补考。一旦全无忧患,自然释放压力。加之就业招聘某些特殊现象,致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于是便混同于普通班学生而随心所欲。“开小差,做家教,痴网吧,上驾校。”仅以家教为例,经过沟通与了解到:一个男生占80%的卓越班,竟然有70%的男生做家教,而且有的个别学生同时做三份家教。毋庸置疑,家庭困难的学生做一点家教,聊补一点生活、学习之需无可厚非,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强化一下创业意识也非坏事。问题是过分地分散学习的注意力,“喧家教创收之宾,夺学习文化之主”。[1]是否有得不偿失之感?此外,即使没做家教的学生也多有“借卓越班之名,行普通人之实”的心理与行为。

一言以蔽之,卓越与普通只有分数上的量变,没有素质上的质变。而且那点微乎其微的量变,也还是被不学习的学生所衬托出来的。这就是卓越班学生的现状。

2 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班在我校仅有“两届”,尚属刚刚起步。经验不成熟,处于探索阶段。其期望目标或人才模式是“四强”暨“实践技能强于普通班学生;综合素质强于普通班学生;一技之长强于普通班学生;自学能力强于普通班学生”。为此建议实施以下细则。

3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细则

3.1 个性培养

充满个性的人才方显其才华的生机,具有正能量的个性是难能可贵的。个性即特色。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或是民族,乃至于国家,一旦失去个性,将会是一件可怕的事,千篇一律,百孔一模,你有我有全都有,你无我无大家无。近亲结婚之所以出痴呆傻,就是因为相同的基因太多,交集太大扼杀个性。

个性应该上升到特色的高度来认识。要突出一技之长,平均主义,面面俱到,终无大益。

小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而不朽的巨著。无论从作品——原名《石头记》,还是到作者——曹雪芹无不充满十足的作品个性和作者个性。如果作者曹雪芹不是将个性进行到底,而是沉浸于“诗云”、“子曰”那一套,决然不会创造出红楼梦这样辉煌的作品。

换言之,应当给人才成长留有足够的个性空间。那种“以共性阉割个性”的思想是错误的,其行为也是愚蠢的,其结果也将是悲哀的。

那些教书育人的匠师们切不可重复“贾政”的故事,应该多一点“茗烟”精神。[2]

3.2 集成培养

所谓集成培养,这里是指把“知识结构”分成体系的“子块”。总体设计,局部强化。点亮一盏灯,照红一大片。比如输电工程专业就可分为《力学子块》——完成导线、杆塔、基础、金具等受力分析及其力学计算,为安全设计奠定必要基础;《钢混与钢结构专业规范子块》——完成结构设计中的规范运用以经得起法律法规的检验;《金具与电气子块》——完成电气与绝缘等电气特性设计;对于机械工程专业可分为《力学子块》——完成或提供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这些必备的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专业规范子块》——完成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规范运用以经得起法律法规的检验;而《机械制图与公差测量、数控机床子块》——完成生产加工等技术环节。一般说来,总体培养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常常是欲速则不达,茫茫然累死不见效。犹如医生治病,很少有医生能把多种病一下子治好,但却有多数医生针对某一种病进行专攻,往往是容易见效的。建筑设计叫做单体设计,若干个单体设计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总体设计。

机械设计叫零件,而若干个零部件有机组合则成为机构等诸如此类 无不表明“一口吃个胖,一宿就变样”只能是痴人说梦。

3.3 专项培养

即结合学生可能的潜力优势,配合具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任导师。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以长助长,因势利导。

3.4 强化培养

即强化“六性“培养,切实提高素质能力,让卓越成为名符其实。这“六性“是:记性、悟性、灵性、韧性、耐性、德性。

(1)记性:也称记忆力。作为知识分子,读书万卷,啥也没记住,腹内空空,离开表,离开电脑,离开外围提供,就什么东西也说不清、道不明,道三不道两,这样的人既没有应变能力,也不会有创新精神,更谈不上发明创造了。记性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某种自我潜意识规律下的技巧性记忆。这种自我潜意识规律,就是悟性的范畴。

(2)悟性:即由此及彼的意识、触类旁通的能力、花样翻新的本领。比如能用45度和30度特殊角求解15度、60度、75度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能用泰勒展开级数计算函数的数值。当然,近代计算机的迅速推广与普及、早期计算器的问世,足以应酬此类计算,这里不过是举例而已。悟性积累多了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变成灵性。

(3)灵性:突破的火花、创新的天使。处发明创造之界者,必须具备足够的灵性以具有足够的好奇心。英国的瓦特能够从“壶盖为什么会动”的好奇中发明蒸汽机,说明他具有超人的灵性。有灵性的人好奇心就大,好奇心大的人灵性也就高。此乃“鸡与蛋”的对立统一辩证规律,彼此相生,互为因果。悟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灵性也不是从头脑里固有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反复地强化,反复训练。甚至再积累,再沉淀。其过程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艰难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没有足够的韧性是不够的。

(4)韧性:韧性者,坚忍不拔,柔韧有余,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难以在易如反掌、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顺境中完成,即使是一鼓作气,也难以实现预期目标。非下苦功夫不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常言道:坚持就是胜利。电视连续剧《天道》中有一句著名台词:“两人决斗只要你还有一口气,你就是胜者”。著名大诗人王国维谈成功之人的感慨时也有一段名言。他说:“但凡成功人士一般都要感悟三种境界:一种是“昨夜秋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第二种说的就是韧——韧性,第一种也是有韧性的成分含于其中。其实那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强调韧性的,只不过还要再加上一点痴迷而已。这“众里寻他千百度”也好,《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也罢,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怕重复,不怕反复,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也要承受持久,立足长远。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耐性。

(5)耐性:足够的耐性、耐心、忍耐力甚至忍辱负重,都不失为成功者的必备要素。对于文人而言有“忍一时风平浪静,怒一时电闪雷鸣”。而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常常遇到两种问题:一种是十分复杂,难啃难嚼的,另一种则是数量极大、十分繁琐,烦不胜烦的。这前者需要韧性,后者需要耐性。有时要面对繁琐的数理推演,有时需要检查单位是否统一,有时还需要量纲一致,有时还有将一个繁琐的算式结果计算出来。这些若没有足够的耐性是断然做不到的。

以上是人才培养中有关学术和技术方面的思考,下面将探讨关于组织、制度、政策等方面的对策问题。

4 加强引导,营造氛围

但凡做一件事情,都需要首先营造氛围。卓越工程师班也是一样,也需要营造氛围。即在学生中营造与众不同之氛围,令当局者有一种有名有实的感觉意识与责任。而在相应的学生以外——旁观者,营造一种气场——吃小灶,特殊对待。同时也应让相关人员——任课教师与相关管理人员感觉到有力度、有热情、有激情。

5 横纵齐抓共管,集团协调作战

即纵向上、下一致,横向各家统一。各科课程安排一致,各任课教师步调一致。也就是说:各个学院要么你就一混(混在普通班上课)到底,要么你就一独(独立安排单班上课)到底,否则首先在当事学生中就不当回事,不以为然。教师也有无所适从之感。到头来难免一锅“假成饭”。其结果与初衷动机相反,落了个“劳民伤财徒生怨,枉与他人作笑谈”之憾。[3]

6 政策落实,利益到位

责、权、利、效相统一,知与行相统一。切莫雷声大雨点小,不务实空喊号。

7 加大管理力度,健全激励机制

动态管理,滚动淘汰或末位淘汰制,严格考核,有进有出。

8 改变考核方式

改应试为应变考核,变分数标准为素质标准,突出强化综合能力。

9 端正态度,自觉奉献,勇于牺牲

这是相对于卓越班任课教师的一种希望。毋庸置疑,能安排到卓越上课的一般都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老师。这些人平时都讲大合班3—4个班级,偶尔去上30人或少于30人的单班课,一来不习惯,没有激情。二来工作量少而不划算,即使是双份工作量,也不如上3—4个普通班合班课划算。更何况还要格外做些特殊的投入,因此,如果没有正确的敬业态度、奉献意识和牺牲精神,恐怕难以实现卓越班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祝贺,秦力,等.土木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4,27(114).

[2]侯景鹏,张令权,等.“三位一体”化人才标准框架模式的构想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2,5(622).

[3]杨冬梅,任国平,等.基于“岗位引导,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14,9(96).

[责任编辑:汤静]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机械工程人才培养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