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国政府的爱尔兰饥荒救济原因
2015-10-08杨天虎
杨天虎
【摘 要】1845年~1852年爱尔兰爆发了饥荒,英国政府对爱尔兰采取了救济行动。英国救济爱尔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维护英国传统的安全的要求;(2)利用和改造爱尔兰的现实需要。探讨英国救济爱尔兰饥荒的缘由,有助于分析英国救济政策的效果。
【关键词】英国政府;爱尔兰饥荒;救济原因
【Abstract】Irish famine (1845~1852) broke out, then English government took reliefs actions. The cause of the government relief for Ireland resulted from the two respects:(1)Consideration into protecting traditional British security;(2)Demand on employing and transforming Irel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ief causes helps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nglish governments relief policy.
【Key words】English government; Lrish famine; Relief cause
爱尔兰饥荒(1845年~1852年)是爱尔兰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影响英爱关系的历史进程。马铃薯霉病引发马铃薯歉收,歉收引起食物缺乏,最终演变成一场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的饥荒。饥荒爆发后,英国政府采取了购买粮食,实施公共工程,移民等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措施减轻了饥荒的破坏作用。英国为什么要救济爱尔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探究英国救济爱尔兰饥荒的缘由,能够为分析具体救济措施的成效提供参考,有助于深入地理解英国对爱尔兰的政策。英国的饥荒救济措施是英国的爱尔兰政策的一个重要表现。英国的饥荒政策出发点是评价英国政府反应的首要环节。在地缘上,爱尔兰与英国的相近,爱尔兰被视为英国在大西洋上的“前哨”,对于英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就英国的殖民活动而言,爱尔兰是英国殖民活动的最前沿,最早的试验地,可以为其他殖民地的经营提供经验。在英国公众的眼中,爱尔兰是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地区。在他们的头脑中,爱尔兰人的形象被描述为“贫困、懒惰、钻营”,英国的殖民活动是让爱尔兰社会“英国化”,进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合并法案》通过后,爱尔兰成为英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英国的改造爱尔兰社会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马铃薯霉病的爆发,最终引发饥荒,恰恰为英国改造爱尔兰社会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机会。
1 英国国家传统安全的考量
不列颠的形势决定着英国的国家安全政策。在英国历史进程中,英法“百年战争”深刻地影响了英国安全观和对外政策。这场因为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战争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给英法两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的同时,也使英国丧失了几乎所有的法国领地。“在1453至1558年年之间,即在百年战争结束到弗朗瓦·德·吉兹夺回加来那一年之间。英国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一个岛(请原谅我使用这个说法)。即一个与大陆隔开的独立地域。”[1]此后,英国逐渐退出欧洲大陆,进而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成为英国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准则之一。英国转而把重点投向海外,进行殖民。维护国内的稳定和国家安全是进行海外殖民活动的重要前提。鉴于爱尔兰地处大西洋的前沿,又与英国地理位置上邻近,爱尔兰岛是不列颠岛的“姊妹岛”,爱尔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英国安全来说,爱尔兰是英国面向大西洋的屏障,也是一道保卫国家的防线。
来自与英国进行争夺贸易权和殖民地的欧洲国家威胁,重塑了爱尔兰的重要性。都铎王朝时期,英国进行海外殖民活动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就是西班牙。作为15—16世纪西欧的海上霸主,西班牙拥有遍布欧、亚、非、美四大洲的殖民地。16世纪下半叶,殖民活动逐渐加强的英国与西班牙产生了冲突,但是,碍于当时西班牙海军的强大,英国并没有直接与西班牙发生冲突,遂采取支持海盗掠夺西班牙财富,进而打击西班牙力量的策略。英国招募并支持大量海盗,对活跃在大洋上的西班牙商船甚至军舰大肆劫掠,英国还以高官厚禄招募大批富有实战经验的海盗为皇家海军所用。英国的海盗活动使西班牙遭受了巨大损失。西班牙试图报复,组织暗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扶植前苏格兰女王玛利亚上台,但阴谋被伊丽莎白破获,1587年处死了玛利亚,同年英国海盗公然袭击了西班牙本土港口,抢劫了西班牙国王的私人财宝船,西班牙决心征服英国。信奉天主教的玛利亚被处死后,罗马教皇颁布诏书,号召对英国进行圣战。西班牙借机扩编了舰队,命名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同时,鉴于爱尔兰与英国的矛盾和天主教信仰,西班牙和教皇鼓动和支持爱尔兰人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甚至考虑将爱尔兰作为入侵英国的跳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感到了来自西班牙和教皇的威胁,爱尔兰的稳定和受英国控制对于英国安全而言,显得至关重要。罗斯也认为:“从防御外国敌对势力的战略上考虑,爱尔兰对于英格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尼德兰对西班牙的重要性。”[2]随着因对外殖民活动的拓展而导致与其他欧洲国家矛盾的激化,对于英国来说,爱尔兰不仅仅是英国的殖民地,更是一个英国的大后方。
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其后继续扫荡西班牙海上残余力量。西班牙逐渐衰落,最终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英国获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但是,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却遭到其宿敌法国的挑战,双方发生了争夺海外殖民地的“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英国战胜法国,其海上霸主地位得到巩固,并成为海外殖民地的霸主。法国虽然丧失了很多海外的殖民地,并失去了霸主的地位,却一直没有放弃复仇的打算。北美独立战争期间,法国先是暗中以金钱和武器支持美国,后来直接派兵支援美国独立战争。英国也时刻关注并防范法国的报复,尤其是担心法国的民族主义者与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联合起来,抑或利用天主教问题,干预英国的爱尔兰事务,这势必会损害英国在爱尔兰的殖民活动,甚至会威胁到英国的国家安全。
法国曾经支持詹姆斯复辟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英国。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信仰天主教爱尔兰热把希望寄托在新国王詹姆士二世王身上。他支持天主教,将原有的王朝变成了一个天主教王朝。他的统治给爱尔兰人民带来了希望,他册封侨居在英格兰的爱尔兰天主教徒——理查·塔波特上校为蒂尔科纳尔伯爵,并以陆军中将的身份,统辖驻扎在爱尔兰的英国军队。“光荣革命”之后,玛丽和威廉成为英格兰国王。詹姆斯逃亡法国,后来在法国舰队的护送下,带了金钱和武器和军官,以爱尔兰为基地,并由蒂尔科纳尔伯爵提供军队,进行复辟。威廉担心詹姆斯以爱尔兰为基地,依靠法国军队进行复辟,因而,英国加紧对爱尔兰控制变得更为重要。
法国大革命后的形势加深了英法两国的矛盾。法国大革命后,英国参加反法联盟,干涉法国革命。1793年2月,法兰西共和国又对英国宣战。大不列颠在而后21年里,不论在陆上还是在海上,都成了法国的主要敌人。在爱尔兰,1782年的宪法使爱尔兰人民普遍感到失望,因此,萌生了起义的念头,并希望得到外部的援助。1796年初,爱尔兰议会通过了严厉的惩治叛乱法令,更加深了人民起义的决心。在汤恩的努力之下,法国的卡诺决定派法国军队远征爱尔兰,1796年12月15日,由四十三艘战船组成的一支舰队,满载一万五千名士兵和充足的武器从布雷斯特出发,于22日驶进了班特里湾,由于天气原因,法国军队未能登陆。1797年6月,巴达维亚共和国(受法国控制)的一支法荷舰队集结于特塞尔岛,准备把一万四千名士兵运往爱尔兰,这是法国方面所做的第二次大规模尝试。最终,这支舰队被英国海军击败。1798年8月22日,亨伯特将军率领一千名法国军队在基拉拉湾登陆,并向内地挺近,结果也被击败。上述的军事活动的阴影笼罩着英国政府,威胁着英国的安全。《合并法案》通过之后,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仍然遭受法国的威胁,特别是“雾月政变”后,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曾计划入侵英国。法国无论是支持爱尔兰反对英国,还是直接入侵英国,都深刻影响着英国的安全形势。法国成了联合王国最主要的敌人和竞争对手。
2 利用和改造爱尔兰的现实需要
英国通过殖民,征服,合并,最终实现将爱尔兰合并入联合王国,并凭借在爱尔兰的强大军事存在确保自身的安全。爱尔兰不仅对英国安全来说意义重大,而且从经济意义上和英国的海外殖民活动来讲,功不可没。在英国进行海外殖民活动过程中,“过去爱尔兰曾经提供过大量的金钱援助,此时又想要它提供军事援助了。唐森便提出一项扩军法案,根据扩军法案,爱尔兰军队要扩充到一万五千人,其中一万两千人常驻在爱尔兰,余下部分则归帝国政府调遣。”[3]在18世纪,随着福斯特《谷物法》在爱尔兰的实施,爱尔兰的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谷物产量大大提高,“不但能绰绰有余地满足本国市场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像大不列颠出售剩余的粮食。在英格兰,工业革命正在改变国家的全部面貌,日益发展的城市和日益增长的工业人口,都需要爱尔兰的牛羊和谷物来弥补英国生产的不足。”[4]而且,随着爱尔兰的经济恢复和不断繁荣,爱尔兰供应给大不列颠的经费也不断相应地提高。
英国在爱尔兰的殖民经历为其在海外殖民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实践支撑。爱尔兰是英国最早进行殖民的地区,其时间可以追溯到12世纪,英国历届王朝先后对其进行殖民,征服,再征服,直到19世纪初,《合并法案》的通过,爱尔兰成为大英帝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爱尔兰被英国政府和人民视为殖民征服的“试验区”,在对爱尔兰进行征服和殖民过程中,英国政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殖民思想和实践在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英国在美洲和新世界殖民的思想也来源于爱尔兰的殖民实践,从“文化进化”的角度来看,英国人有责任将文明传给落后地区的人,就像罗马人对早期不列颠人所做的那样。在15—16世纪期间,英国开发出两条有关殖民计划的要点:第一,需要一个强大的地方领导层来保护英国安置地的诉求,这种需要成为殖民建筑的支柱;第二,地方的领导层需要一种顾及到捍卫其在当地影响力的方法。这种计划对英国在美洲和新世界的殖民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像尼古拉斯·P·坎尼(Nicholas P. Canny)所指出那样,英国在爱尔兰的殖民经历确立了“一种征服的模式,一种通过殖民尝试所支撑的占领模式,这种模式与英国人和美国人进行第一次有效的联系同时发生着,”[5]这种模式和其后面的思想同样被应用到随后英国在新世界的活动中。
英国在殖民爱尔兰过程中,一直试图改造爱尔兰人的“习惯”,使他们远离“野蛮”,抛弃“原有的的生活方式”,进而实现“英国化”。[6]爱尔兰的“野蛮落的习惯”根基是落后的土地制度和天主教信仰。因此,英国政府一直试图改造爱尔兰社会,其主要方面包括爱尔兰的土地问题和天主教问题。英国希望爱尔兰放弃天主教信仰,改信英国国教。但是,由于爱尔兰人民的反抗和天主教在爱尔兰人民当中的影响力,英国政府殖民,征服,再征服爱尔兰的进展不是很顺利。直到1789年大起义被镇压后,通过《合并法案》,爱尔兰被并入联合王国,改造爱尔兰社会变得具有可操作性,但是,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发展,阻碍了英国全面改造爱尔兰社会的计划。大饥荒的爆发,恰恰为英国改造爱尔兰社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因此,英国政府并不是单纯地对爱尔兰进行救助,而是在在尔兰实行救济与改造并行的政策,以期实现爱尔兰社会的“英国化”即经济上的大农场制度,政治上的稳定化,宗教信仰上的“新教化”。
3 小结
英国救济爱尔兰饥荒的缘由,一方面,出于自身的传统安全考虑,尤其是担心爱尔兰与法国相勾结;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和改造爱尔兰的需要。利用爱尔兰的各种资源为英国经济发展和殖民扩张服务,同时,将爱尔兰视为经营广大殖民地的试验场,希冀在爱尔兰的实践能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教训。英国在爱尔兰的实践就是改造爱尔兰社会的重要途径,而爱尔兰饥荒恰好为英国的改造实践提供了机会,因而,英国的救济政策体现了改造爱尔兰社会的目的。上述两个方面影响英国救济爱尔兰的行动,塑造着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政策进程,并且更多地反映了英国政府单方面的意愿,而忽略了经历饥荒的爱尔兰的社会实际情况,因而影响了英国救济政策的时效性,也是造成后来饥荒人口死亡的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法]布罗代尔,施康强,顾良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1993:402-403.
[2]A.LRowse.The Expansion of Elizabethan England,London and Basingstoke:Macmillan and Company Limited[Z]. 1955,126.
[3][爱尔兰]艾德蒙·柯蒂斯.江苏师范学院翻译组,译.爱尔兰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4:586-587.
[4]同上,第593页.
[5]Nicholas P. Canny.“The Ideology of English Colonization: From Ireland to America”[Z]. 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Third Series.1973,30:575.
[6]Patricia Rice.Change and conflict:Britain, Ireland and Europe from the late 16th to the early 18th centuries[Z].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26.
[责任编辑:邓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