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有轨电车进路控制模式思考
2015-10-08黄文强
黄文强
【摘 要】结合相关文献和工作经验,对现代有轨电车常用进路控制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看法,希望现代有轨电车能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有轨电车;进路办理方式;公共交通
1 现代有轨电车的特点
在城市交通拥堵不断加剧的形势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已经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共同选择,形成以快速公交为骨干的公交模式也是各国成功的经验。与传统有轨电车相比,现代有轨电车在运能、速度、安全和舒适等运营性能上有了质的提高,具有以下特点:
(1)节能环保。现代有轨电车采用电力牵引,不产生燃烧废气,零排放、低污染,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生态城市的建设需求。它人均耗能约为0.07千瓦时/坐席乘客,仅相当于公交车的1/4;噪声较汽车低5~10分贝,是一种节约能源的清洁交通工具。
(2)中等运能。从国内外的经验现代有轨电车系统来看,现代有轨电车的高峰单向断面合理运能在0.6万~1.5万人/小时,是一种中等运能的公交系统。
(3)舒适人性化。现代有轨电车一般使用100%低地板车辆,地板高出轨道面约30厘米,婴儿车、残疾车可以自由乘降。现代有轨电车在固定轨道上运行,在采用较长车辆增大运能时,仍能保证较好的运营稳定和乘坐舒适性,是一种舒适人性化的交通工具。
(4)环境适应性强。主要体现在现代有轨电车采用流畅美观的车辆造型,配以一体化触网、支柱、照明与网格状草坪设计,能够与旅游、文化保护等景点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转弯半径小,最小在10.5~25米之间,能够很好地在道路上敷设;轨道制式令其交通形象更为突出,具有更强的交通引导性。
(5)建设灵活度高。现代有轨电车系统投资相当于地铁的1/4~1/6,具有较为合理的运量投资比;同时建设形式相对灵活,能够与道路交通混行,建设周期较短,建设时间2~3年。
2 现代有轨电车控制模式思考
现代有轨电车信号系统一般由以下子系统构成:车载子系统、道岔控制子系统、路口优先控制子系统、运营调度管理子系统和车辆段/停车场联锁子系统。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有轨电车的进路模式。
现代有轨电车办理进路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运营调度管理系统自动办理;
2)运营调度管理系统人工办理;
3)车载自动办理;
4)司机不停车人工办理;
5)司机停车人工办理;
6)现地人工办理。
运营调度管理系统人工办理和现地人工办理是对各种故障情况和维护的有效解决方案。
司机停车,会严重影响有轨电车运行效率,尽量避免使用。
有轨电车的运行模式是基于人工驾驶、目视线路状态行车,有轨电车与行人、其他交通工具混行。因此如果采用司机不停车人工办理进路这种方式,会加大司机的工作量、分散司机注意力,不利于有轨电车的行车安全,不建议采用。
我们重点分析运营调度管理系统自动办理和列车接近道岔时车载自动办理:
(1)首先从原理上来分析:运营调度管理系统通过有轨电车报告的卫星定位位置来推算有轨电车在轨道上的位置,目前市场主流卫星定位接收设备精度可以达到3m以内,对于信号较差的地方,可以通过速度惯性推导,完全满足要求。再结合有轨电车任务,完全可以准确及时的办理出进路。而车载自动办理依靠的是有轨电车经过道岔控制器通信区域入口处车地专用通信设备时,车载设备与道岔控制器建立通讯,依靠有轨电车上的预先定义,下发进路请求。从原理上来讲两者都是可行的。
(2)再从成本方面来分析:采用运营调度管理系统自动办理进路,不需要额外增加任何设备;而采用车载自动办理,需要在道岔控制器前增加通信设备。无疑,使用车载自动办理方式会增加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
(3)稳定性:有轨电车由于是人工驾驶,所以无法保证两辆车之间的间距,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后车车头紧跟前车车尾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运营调度管理系统自动办理进路的方式,会首先为第一辆车办理进路,待第一辆车通过后再自动为第二辆车办理进路。而如果采用车载自动办理进路的方式,由于第二辆车与道岔前通讯设备建立通信时,第一辆车还未完全通过道岔,进路将无法自动办理第二辆车的进路。
(4)对双向运营的支持:如果有轨电车采用双向运营方式,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可以采用合理的策略依次办理进路;而车载自动办理不具备该功能,并且需要考虑进入通信设备与反向离开通信设备之间的干扰。
(5)灵活性:由于运营调度管理系统是基于电车位置、电车任务来为电车办理进路,当出现突发情况,需要临时调整运营时,运营调度管理系统操作员可以通过修改电车任务的方式及时进行调整。而车载自动进路方式受限于列车任务分布在各个车辆上、存储空间等条件,灵活性方面表现较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有轨电车进路办理方式需要根据线路条件、运营需求、建设成本、维护灯多个方面综合判断,一般在封闭、半封闭线路宜采用运营调度管理系统自动办理为主、中央操作员手工办理为辅,极端情况下采用转辙机手动切换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蒋应红.现代有轨电车系统在国内的发展前景探讨[J].交通与运输,2012.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