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庐十论
2015-10-08韩天衡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出版有《中国篆刻大辞典》(主编) 等专著逾百种。现任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副院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等。
我从四岁学写字,六岁学刻印,十几岁学写文章、新诗,三十五岁继学绘画。在郑竹友、方介堪、马公愚、谢稚柳、陆维钊、方去疾、陆俨少、沙孟海、李可染等师辈的教诲下,一路风风雨雨、磕磕碰碰、质疑释难、东冲西撞、义无反顾、心无旁鹜地淫浸其中。要之,艺术是我的至爱,乃至是我精神、生命的支柱。
然我自忖寂寞而悠长的七十年,苦中生乐,唯一与“学”为伴。往昔是这般的“学”过来,今后还将这般地“学”下去。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不逾矩不,才能老勿自缚、老则不萎、老而弥坚、老有所得、老去无悔。学艺七十年,它权当是我学艺途中的一个驿站,也相信心存未来的人是不会老的。
论天赋
天赋这东西,讲早了或“预支”了,往往不是激励人,倒是适得其反地麻醉人。凭生出盲目的自负和懈怠。切忌在果实结出前妄论天才。勤奋验证天才,天才出自勤奋,刻苦决定成败,天才不可仗恃。切记切记。
论成才
攻艺者不能贪生名利心。学艺早熟者是春花,中岁有成者是夏花,老而有成者是秋花,衰年大成者是冬花。攻艺一生,焚膏以继晷,四季过尽,仍不花开,也无需抱憾。一生充实,脚踏实地,悦心冶性,心花怒放也不错,亦值。
论读书
天下唯一吃不饱的乐事是读书。读书讲到底是用古今中外的智慧来壮实自己。书要读得多而精,贵在消化融通,诗心文胆,化一为万,生发出成果来。以万本一利为下策,一本万利为上乘。要言之,抓五百“壮丁”来,作三万精锐用,心裁别出,独树高标,方是圣士妙人。
论坚忍
我攻艺喜欢用“坚忍”一词。拒用坚韧,因为真正的百折不挠是发自“心”的“忍”,“心”的不屈,而不是物事上或借助外力的扭不断的“韧”。只有内心的坚忍不拔,才有精神上扛得住、拗不断的保证。咬紧牙关拼到底,不言客观,不言放弃,总归会有收获。
论打通
艺术贵打通盘活。骨骼,肌肉,血脉,神经,穴位,辩证为用始为活且通。艺术的各个学科和门类像一只大马蜂窝,如若持之以恒,由约而博地把紧挨着的书、画、诗、文、印等蜂穴的薄壁打通,必能左右逢源,产生神奇的复合化学效应。然而,打通盘活大不易,需要靠度年如日般的读书、思考、体悟、历练和践行。
论艺术圈
艺术有圈,只是为了切磋、攻错、互补、立异,除此不宜。化圈为域,收益更丰。艺术不是娱乐圈,攻艺者要力求远离商业活动和搞笑般的炒作,力排千般万种炫目移神的诱惑,艺术是需要以诚实而虔诚的殉道者心态去捍卫的事业。扎扎实实而挤尽水份的劳作,决定艺术的含金量。
论风格
艺术风格讲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抱着别人的宝贝,充当自己的创造是自欺欺人的;把陈与新对立和割裂开来,同样是不可取的。出于时代的责任,务必要推陈出新,力求突破。“陈”是前贤的创新成果,推陈,为的是借鉴学习前贤之新而出新。从本质上讲“推陈出新”的内核是“推新出新”,即推往昔之新,出未来之新。
论自我评价
攻艺不能以有小成而大快。攻艺如登山,一步一个脚印,一阶高于一阶,登顶远眺,别自诩是“登泰山而小天下”。需知,此时也小了自己。即使身居峰峦,还要清醒地明白:山外有山,山外有天。登天比登山何止是艰辛千万倍。树高标且自省者方有大成。
论名利
我大半辈子虔诚地做着艺术梦,全身心地追逐着曼妙无比的艺术。在如今的商品大潮里,艺术上的成功,客观上会带来名利,但是要看淡它,是艺术之外无足轻重的附庸。千万不可本末倒置,追逐到了名利,毁了艺术,也毁了艺术工作者纯净的本真。
论批评
搞艺术,一辈子就是在品评里生存。品评是有褒有贬的,表扬是糖,批评是药,糖可以少吃、不吃,有“病”之躯,药是不能不吃的,用淡定宽容、感恩的心态对待批评,艺术才会进步,才会更上一层楼。重视批评者是明白人,抵触批评者是呆子,能经常自省者是高人。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