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动态组合学科服务模式研究
2015-10-08董颖孟德泉方敏张琳
董颖++孟德泉++方敏++张琳
摘要 基于国内数字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及国内外知识服务方法与技术发展情况,分析现有学科服务模式、系统化学习知识服务理论与相关技术,探索一种基于相关知识服务技术及其动态组合的新型学科服务模式,剖析该模式下数据的动态性和技术的组合性特征,并根据用户层次和知识需求层次的划分,来提供知识服务。
关键词 动态组合 数字图书馆 学科服务
l 引言
在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主要表现为构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提供文献检索与传递、提供科技查新报告、推送科技简报、在线参考咨询、学科定题服务、学科导航等形式,大多数文献机构的学科服务存在模式单一问题。数字资源呈几何指数增长,如何从海量信息中发现所需资源,如何从众多的科研成果中找到创新突破口,如何梳理及挖掘一个学科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这一切都要求图书馆提出新方法、新方案、新技术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知识服务支持,为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学科与知识服务的数据来源广泛,既有互联网上每日更新的科学研究新闻与报道,以及日益增多的开放获取的学术成果,又有定期更新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各类型文献数据库;同时,与学科服务相对应的信息分析技术、工具、系统和平台的功能也是多样化的,既有各个图书馆自己开发的服务系统或软件,例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科技监测系统,也有数据库厂商研发的信息分析工具,典型代表有汤森路透公司开发的Thomson Data Analyzer等,还有图书情报人员开发的开源免费工具,例如Histcite,Citespace等。这些工具与不同数据源结合,应用于不同的学科,可生成丰富多样的学科服务报告。
数字媒介环境下,学科服务面临着服务对象需求层次多样化、数据来源动态化的特征,而学科馆员越来越迷失在千变万化的信息分析T具和海量的数据源中,学科馆员要学习的分析技术以及需要掌握的工具似乎越来越多。如何根据用户需求多样化、数据动态性的特征,建立学科分析工具的组合性研究模型,充分调动人、技术和数据的组合性,发挥三个因素的最大效用,要求学科服务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提升学科服务的动态性和组合性。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针对学科服务模式单一问题,张晓林等人从技术层面上提出基于Web服务组合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动态定制机制。2000年张晓林教授提出将图书情报工作的核心能力定位于知识服务,认为知识服务应在观念和服务方式上发生根本转变。知识服务是用户目标驱动,面向知识内容、解决方案,融入用户、面向增值服务的服务,是基于专业化和个人化的服务,是基于分布式多样化动态资源、基于集成、基于自主和创新的服务。2004年,张晓青、张晓林提出:在一个由众多分布、异构和自主的资源系统组成的开放环境中,数字图书馆应该根据具体的用户需要,发现、解析和调用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按照个性化的服务流程和业务逻辑将这些资源或服务灵活组织起来,构成新的服务,从而实现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动态定制。
初景利教授在2007年发表了《试论新一代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一代学科馆员”的概念,认为新一代学科馆员的角色应该包括信息环境的“战略顾问”、排忧解难的“社区民警”、提供全方位呵护的“私人医生”、善于推广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推广教授”、精于运用市场营销策略的“市场营销专家”、长征路上播撒火种的“工农红军”、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图书馆馆长”。之后又发表了《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提出了“第二代学科馆员”的概念,以融人一线、嵌入过程为主要特征,提供由面向所有用户的普遍服务逐渐转向侧重学科或课题情报研究的重点服务;学科馆员要更多地融入和服务科研一线,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深入到用户的科研课题之中,提供面向用户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深入到用户的知识需求的解决过程之中,善于挖掘用户的真实和潜在需求,与用户互动协作,进行知识捕获、分析、重组和应用;充当用户的整体信息环境的战略顾问,将学术出版、信息组织、知识发现、开放获取、知识产权、知识管理(如机构仓储)等纳入自己的服务范畴。
2012年,张继东从服务的角度提出语义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按需服务系统的架构,基于该架构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网格平台上的分布式服务资源的组织管理与监控、根据用户需求的服务建模、大规模网络环境中的按需服务组合研究等问题。提出根据业务流程执行语言(BPEL)描述网格工作流,并采用WSMO为网格构建语义环境。
国内现有数字图书馆动态组合学科服务研究主要是基于Web Service和语义网的技术研究路线。动态组合服务从理论和技术层面上是可以解决和实现的,但是纵观目前数字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和工作现状,更迫切的是在学科服务理念和模式上,让数字图书馆的海量数据和学科馆员掌握的科技情报分析能力等学科服务技能实现动态组合,从而使实现数字图书馆学科馆员多样化、多层次的知识服务范畴。
2.2 国外研究现状
个性化服务、在线学习和知识服务、嵌入式服务等都是近年来国外学科知识服务的研究重点。在E-Science环境下,随着科研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科研信息服务机构都在积极构建个性化科研信息环境来满足E-Science环境下科研人员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学术环境的变化对图书馆传统服务、学科服务的理念和T作模式形成很大冲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嵌入式学科服务定位和模式等问题的探讨。嵌入式学科服务作为一种最新的学科服务理念,完全以用户为中心,以融人用户的科研过程、用户的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为手段,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最终目标,是当前图书馆学科服务突破瓶颈、迎接挑战、实现与科研用户实质性合作的重要途径,并逐步在国内外图书馆界引起广泛关注和探讨。2001年彭菲尔德(Pinfield)提出学术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更加强调学科馆员要能够与科研用户和项目融合。嵌入式学科服务在资源与技术整合、馆员能力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要求。2009年以来嵌入式学科服务被广泛研究,福瑞博格(Freiburger)、舒马克(Shumaker)等人分别从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学科馆员能力建设等角度对嵌入式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国外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更加强调馆员的渗透性,同时一定程度上强调在线学习环境和科研环境的构建,属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研究范畴,对于海量资源和知识服务技术的动态组合缺少论述。endprint
3 基于动态组合的学科服务模式特征分析
纵观以上研究,数字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类型多样,相应地,服务技术和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可以说学科服务技术和数据已经足够了,怎样去发挥他们最大的效用是要解决的问题,不能单纯从技术角度研究学科服务,要从学科服务模式上进行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现有多数据源和多样化的信息分析技术的动态组合服务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知识需求。
3.1 动态性分析
从实践角度来看,在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领域,数据来源广泛,相对应的信息分析工具、技术及其功能也是多样化的,所以结合数据库资源和信息分析技术,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以及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动态服务,是基于动态组合的学科服务模式的重点所在。在该模式下,学科服务的动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l)学科服务数据采集和监测的动态性。
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科研数据都在时时更新和变化,数据的动态性要求学科服务必定不是一锤子买卖,要保证知识服务的周期性、预测性、追溯性,甚至历时性。周期性和历时性是动态增长和变化的数据对学科服务的基本要求,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科服务的预测性和追溯性则是对基于动态组合的学科服务模式提出的新要求。这里以h指数为例,各高校或科研机构在引进人才时通常用h指数来评价学术影响力,大多以现有h指数为主。任何科研人员都有不同的科研经历,其成长规律也不尽相同,我们更加看重其未来学术能力和发展空间。如果能够追溯该科研人员历年h指数数据,并能够预测其未来h指数取值,则使得学科服务更有意义。科研人员可能通过数据库平台直接检索获取个人h指数,但如果要计算个体历年h指数,需要分别计算历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和每篇论文历年的被引次数,由于数据获取的复杂性,不容易提取历年h指数。这就更需要专业的学科服务机构提供该数据。
(2)学科服务信息分析的动态性。
强调信息分析方法和过程的动态性,大多学科服务以提供各学科现状的数据和信息为主。以学科评估为例,学科服务部门经常为高校管理部门(包括校长)提供学科分析报告,对学校目前的学科从论文数量、论文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等指标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拿来和兄弟院校进行比较。而对于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在学科评估中领先或落后并没有进行充分分析。如果进一步深入,必须把学科历年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分析和找到过去一段时间内各学科论文数量、被引次数等动态变化的趋势,分析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也就是以过程为导向。
3.2 组合性分析
数字图书馆动态组合学科服务模式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组合性,结合不同学科馆员掌握的不同信息分析技术,面向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动态地组合资源和分析技术,满足用户需求,既包括理论层面的新型服务模式的探索,也包括技术层面的服务方式的分析。学科服务的组合性包含人、技术和数据三个要素之间的组合:
(1)技术的组合。
现有的学科服务分析工具、平台多样化,基本包括以下5类:学科服务机构购买的专门工具;科研数据库自带的分析功能;开源免费的工具;学科服务机构自己开发的工具;通用的信息分析工具。现在的学科服务不再单一使用一种工具,而是根据用户需求综合使用各种工具提供服务。这就要求把学科服务机构所掌握的工具进行模块化分解,对不同功能模块能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功能进行详细说明,根据用户需求酌情组合不同的功能模块开展信息分析。
(2)数据的组合。
纵观国内学科服务现状,数据来源单一的问题尤为突出,导致学科服务工具的使用具有局限性,网络平台处理网络数据,专业分析工具处理文献数据库,有的工具只能处理外文文献,不能处理中文文献。如果能在数据层进行组合,融合不同来源的数据,必将提升学科服务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以合著网络为例,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是基于某一文献数据库,比如SCI或CNKI。每个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都是多样化的,可能包含论文、专利、报告、科研项目等,如果单纯从一个数据源构建其关系网络,会导致网络结构关系的局限性,难以从中发现真正的合作关系。如果融合异构的数据源,就要求在数据处理层面,学科服务机构能够投入时间和技术。
(3)人、工具、数据的组合。
人的因素既包括学科馆员也包括用户。用户的需求是多样的,学科服务的主体是学科馆员,信息分析技术是掌握在学科馆员手里的。动态组合的学科服务模式要求打破传统的学科馆员各管一摊的模式,组织团队,调动起自己手里的工具,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结合数据,采用不同的工具模块提供服务。
4 数字图书馆动态组合学科服务模式的内容
4.1 将动态组合技术引入学科服务
动态组合技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多种来源异构的数字资源,从中发现新知识、掌握科学发展动态。学科服务注重的是对检索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引文分析、文本挖掘分析等。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是SCI、SSCI、EI等学术资源数据库,这些数据库都是学科服务机构购买的主要资源。网页上的学术和科研信息资源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学科服务,其动态性的特征要求在数据层面解决动态组合学科服务模式的数据处理问题。
服务动态组合技术的另外一大挑战为数据、信息和知识分析软件。动态组合既要求掌握一些操作简易的分析工具、平台,例如文献数据库自带的具备统计分析功能的软件,但这些附带工具的功能往往并不全面。这就要求学科馆员能够使用一些功能丰富的专门工具,也有学者已经开发出诸多可用于文献(数据)分析的软件,如CiteSpaceⅡ、HistCite等等,能够处理大量的文献数据集,并根据文献引用关系进行学科动向、学科热点分析。
4.2 构建学科服务层次
动态组合服务模式的基础是针对不同用户,对服务内容进行层次分析,依据不同层次开展不同服务工作。学科知识服务层次可比喻为底宽上窄、不断升高的阶梯。最底端代表基础资源,包括本馆数据资源、网络免费资源。阶梯一提供“数据资源”服务;阶梯二提供“学科(专业)概貌分析”服务;阶梯三提供“专业信息梳理”服务;阶梯四提供“学科热点分析与前沿探索”服务;阶梯五提供“创新点挖掘”服务。需重点分析每个梯队服务层次的数据源、信息分析技术、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
4.3 动态组合学科服务模式框架
动态组合学科服务模式框架主要由3个模块构成:“资源构建”是执行学科服务工作的基础模块,“用户分类”和“服务内容分类”是另外两个模块,针对不同类型用户的知识需求,可采取不同策略来满足。
(l)从理论上说,通过新型学科服务模式的构建,尤其是针对不同用户需求提出阶梯型学科服务层次模型,勾勒了学科服务研究的框架。
(2)从技术上来说,实现学科知识服务的动态组合,系统梳理数字图书馆海量资源,分析现有学科服务技术、工具和系统,实现动态组合。既是技术思想的创新,也是实践层面的探索。
(3)从实践来说,针对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需动态组合不同的数据和技术,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实现知识服务的目标。例如针对“学科概貌”需求层次,主要原理是“主题抽取、特征词遴选、组合词遴选,分析引文等”。同样地,针对“专业梳理”需求层次,可以选择的支持手段有词频分析和引文耦合分析,主要原理是“共现矩阵、词间关系、复杂网络理论等”。对于不同的学科服务层次,需重点研究对应的服务技术有哪些;而对于不同的知识需求层次,要研究可以实施哪些服务并确定可能的参与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