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袭汤原
2015-10-08
汤原周边当年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重要的游击根据地,而日伪军占领的汤原县城则是日本关东军伸进我军游击区的重要据点。由于第6军在松花江下游地区屡屡重创日伪军,被日本关东军恨之入骨。于是,1936年末至1937年中旬,日本关东军对汤原等地的抗联武装采取军事上消灭、经济上封锁、政治上招降的政策,特别是在军事上集中了关东军精锐师团、伪满军团、蒙古骑兵师等重要兵力,在装甲部队、空军飞机等多兵种的配合下,以“篦梳式”队形,展开自西南向东北的密集推进,妄图一举剿灭抗联第6军。据抗联部队得到的情报,日军这次下了血本,要“血洗汤原”。在这样的环境下,抗联第6军的处境十分困难,加上大雪封山、天寒地冻,部队的吃、穿都成了大难题。
为了反讨伐和更好地打击敌人,抗联第6军召开了军政扩大会议,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冯仲云、代军长戴鸿宾、军参谋长冯治纲等参加了会议。会议任命戴鸿宾为第6军军长,并决定由戴鸿宾率第6军主力2师、3师、4师和军部保安团远离汤原根据地进行西征;冯治纲率1师、5师和军直28团及地方游击队留守根据地。
按照军政扩大会议的精神,冯治纲在安排好各师的行动部署后,便集中精力为西征的主力部队筹备给养和武器装备。在冯治纲的指挥下,第3师军事负责人(后任师长)王明贵率3师先后夜袭了前夏家,伏击了日本测量队,奔袭了汤原警察训练所,在歼灭了大批敌人的同时,还缴获有机枪、小炮、步枪等武器及战马、警服等装备,使3师的战士们装备充足地踏上了西征的道路。
汤原博物馆馆藏组图之“夜袭汤原”
送别主力部队西征后,按照第6军军党委的要求,1937年3月下旬,冯治纲率队返回汤原石场沟一带继续开展游击斗争,并伺机攻打汤原县城,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汤原县城驻有日伪军千余人,不仅重兵把守,且防卫森严,工事坚固,易守难攻。而当时冯治纲身边只有军部警卫团200余人,即使加上太平川和西北沟的农民抗日自卫队,总计也不过300来人。以这样的人数规模要想攻打汤原县城,风险极大,简直是虎口拔牙。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1937年5月初,根据打入汤原警察队的抗日救国会王福林提供的情报,伪军第38团正在换防,城内兵力暂时出现空虚。冯治纲认为等待已久的战机来了,于是他决定攻其不备,夜袭汤原县城。当时曾有人质疑冯治纲:“打汤原县城?就我们这点人,行吗?”“擒贼先擒王,先下手为强。”冯治纲说:“趁现在有机会,我们来个突然袭击,捣毁这个马蜂窝。何况我们人数还不止几百。”
听了冯治纲的话,战士们虽然参战情绪很高,但心里还是犯着嘀咕:“哪有那么多的人啊?”
“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冯治纲也不多加解释,便开始分配战斗任务。大家也满怀疑惑地准备去了。直到天黑以后,人们才明白冯治纲话里的意思。原来,各乡的游击连、青年肃反队、农民自卫队都来了。冯治纲对参战部队、自卫队等各种武装进行了战前动员,随后便率领部队翻山越岭,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了汤原县城北陈家屯。据一位曾目睹了当时壮观景象的人后来回忆说:“他们有的扛着土枪洋枪,有的拿着红缨枪,更有许多人手里提个洋油桶,身上背着盘蜂窝鞭炮。几乎是路有多宽,人有多宽,从四面八方向汤原涌去。”途中,还有早已等候多时的妇女会、儿童团、救国会和爱国群众默默地赶着马车、推着小车跟在队伍后面。
夜半时分,当冯治纲率领部队来到汤原城下时,只见城门洞开,接着又闪了几下红灯,原来这是事先安排好的内线的接应。于是,攻城部队在巡夜更夫一声接一声“平安无事”的吆喝声中控制了城中的大碉堡,缴了一个排伪军的枪,然后悄悄地来到了县府大院外。队伍进了县府大院后,立即分成两股:一股直扑日本高级参事官和伪县长的住处;一股直奔日本守备队所住的东厢房。很快,汤原县城里便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当然,这密集的枪声里哪些是真枪实弹、哪些是洋铁桶里的鞭炮声就谁也说不清楚了,可让日伪军大惊失色、晕头转向却是事实。
在内线的帮助下,住在县府大院旁边的300多名伪军很快就停止了抵抗,交出了手里的武器,而住在东厢房里的几十个日本守备队的鬼子则一个不落地统统被送回了“老家”,其中有罪大恶极的日本参事官宫地宪一等。值得一提的是,当冯治纲率领冲锋队活捉了伪县长后,这家伙看着眼前这一切,吓得没了魂,冲着冯治纲直喊“饶命!饶命!我没签字!”“什么字?”冯治纲有点不解地问。“血洗计划,我没签字。”冯治纲拿起桌子上的文件一看,果然是一份“血洗计划”。他把这份“血洗计划”撕碎后冲着伪县长说:“这回再也不用你签字了!”
天快亮的时候,冯治纲等人抬着缴来的迫击炮、机关枪和上百支步枪及半麻袋手枪、大量的子弹,唱着歌撤离了汤原。夜袭汤原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在强大的人民战争面前,日本关东军无可奈何地哀叹“汤原地皮红透了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