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迪:聆听孩子说不出的伤痛
2015-09-30小单
小单
【龙迪简介】
198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家庭治疗、家庭社会工作、儿童保护,是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现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副研究员,兼任保护儿童及家庭心理支援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反对针对儿童的暴力合作项目伦理审查委员会专家。200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京区‘科技救灾,创新为民’优秀共产党员”。著有《性之耻,还是伤之痛》等专著。
鲜为人知的心理创伤
龙迪教授是一位致力于儿童保护事业的心理学家,兼任全国保护儿童及家庭心理支援中心主任,对儿童心理创伤及其治疗有深入研究。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龙教授,所谓儿童心理创伤,指的是重大事件对儿童的伤害吗?比如地震、车祸、父母离婚。
龙迪(以下简称龙):自然灾害、重大生活变故对儿童心理的伤害当然是严重的,而在安定生活中,儿童同样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伤痛,常常被父母忽略。这些伤痛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孩子,影响孩子的成长,但他们却说不出。
记:安定生活中遭遇心理创伤的孩子有哪些特征?
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听话、屡教不改。对这样的孩子,以前被成人称为“坏孩子”,后来,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提出了新的说法:这孩子有行为问题。今天,我们从心理创伤的角度来看,孩子不听话、不好管,正是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在召唤,希望有人听到自己说不出来的伤痛。
记:这些心理创伤的源头是什么?
龙:最常见的来源是人际暴力。所谓人际暴力,是指否定、拒绝或无视人的感受、需要和价值,并且给人带来痛苦的言行。人际暴力的逻辑是:我要你去做我想要你做的事,如果你不做,我就惩罚你。如果一个孩子遭受这样的人际暴力,时间长一点,强度大一点,就会形成心理创伤。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孩子的表现,可能并不完全是在当下情境产生的,很有可能是他过去的心理创伤让他现在继续遭受痛苦,所以他要用行动召唤,希望成人能够听到他的心声,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也就是说,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心理伤痛的表达。
记:遭受心理伤害的孩子有哪些负面感受?
龙:恐惧是心理创伤的核心情绪。挥之不去的恐惧困扰着儿童,使儿童产生挥之不去的无力感。不明白自己为何失控,可能会增强孩子的无力感;不能控制自己的无力感,又会强化恐惧。孩子通常会用很多方式,甚至用多动的方式,向周围人表达求助的愿望,特别是父母、老师和同伴。
记:孩子这样做,很容易被惩罚。
龙:是的。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很容易借助问题行为表达自己的恐惧。如果父母和老师听不懂,可能会给孩子很多惩罚,而惩罚又会加剧孩子的恐惧。当孩子长期被恐惧情绪困扰,由于缺乏心理安全感,就会用各种动作来保护自己。所以,我们看到的问题行为有相当一部分是孩子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使然。通常孩子还没有发展出成年人的语言能力,所以,他们很容易用动作保护自己,比如打架、破坏公物等。这些表现都是有心理基础的。
记:面对恐惧,儿童通常有哪些反应?
龙:人类在遇到危险感到恐惧时,会有三种典型的反应:迎战、逃离、不动。
第一种反应是迎战。一个危险降临,孩子的大脑经过分析判断,自己的力量比危险大,就会动员全身的能量去迎战,以赶跑危险。处于迎战状态的孩子可能会用行动表达愤怒,比如多动、攻击行为或破坏公物等。长期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可能会变得对恐惧极为敏感,即使其他孩子没有感到危险的刺激,他也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并用行动表达,不会事先考虑后果。
第二种反应是逃离。当危险降临,孩子判断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不可能赶跑危险,就会逃离。这时,孩子的恐惧情绪更加明显,行为表现为退缩、逃避或者自我孤立。
第三种反应是不动。当危险降临,孩子判断危险比自己强大,自己打不过它,也跑不掉,就处于“冻僵”状态,人的身体会自动关闭所有的感受,让自己变得麻木,以便减轻难以承受的痛苦。痛苦包括极端恐惧、无力、无助、无望。就像人遇到熊。人打不过熊,也跑不过熊,而熊要吃活的,当你逃跑时,一定会被熊捉住吃掉。因此,装死不动可能会逃过一劫。很多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常常发呆、麻木。他在讲自己痛苦的经历时很漠然,好像在说别人的故事。你问他感觉如何,他会说“没感觉”。其实,“没感觉”就是最强烈的、说不出来的感觉!身体为了减轻承受不了的痛苦,已关闭了自己的所有感受,不仅关闭了痛苦的感受,也关闭了生活快乐的感受。
聆听与限制不可偏废
记:孩子有了心理创伤,该如何治疗呢?大多数家长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龙:帮助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治疗创伤,我称之为疗愈童心。这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对普通家长来说,做好以下三件事很重要。
第一,聆听孩子心中说不出来的伤痛。如果说不出来的伤痛没人聆听,孩子就很容易用暴力行为表达伤痛。如果父母能够听懂孩子说不出来的伤痛,帮助他面对恐惧情绪,学习更有效地生活方法,学习更多调节情绪的方法,那么创伤就有可能治愈。聆听孩子的心声,要求父母与孩子共情,这样可以减弱孩子的恐惧感,增加孩子对别人的信任,愿意把自己的伤口露出来。不过,只有共情是不够的,父母还需要学习一些疗愈童心的技巧。这方面,我们以后再详谈。
第二,帮助孩子重建人际情感连结。重建人际情感连结,也就是重建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如果没有归属感,即使成人也会感觉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在一个荒岛上,那种被遗弃的感觉是很难熬的,何况孩子。如何帮助孩子重建人际情感连结?首先要帮助孩子与自己连结,即训练孩子专注呼吸,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这是疗愈童心的基础。其次,帮助孩子与他人连结。当孩子不是那么恐惧的时候,通常愿意尝试与他人接触。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识别和判断危险、有点危险和不危险的人和事,教孩子学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策略。最后是与世界连结。父母要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有机会为别人的生活快乐贡献力量,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第三,处理创伤记忆。所谓创伤记忆,就是过去遭受心理创伤的痛苦经历,作为记忆碎片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孩子当下的生活。处理创伤记忆,就是帮助孩子找到那些被创伤记忆打散的生命拼图的碎片,然后,帮助孩子用自己当下生命的判断和力量重新拼完整的图画。当他能够从这幅新的图画中看到新的意义时,就会知道自己后面的路怎样走。孩子就会享受完整的、有意义的生命。
记: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听到孩子说不出来的伤痛呢?
龙:聆听是有技巧的。如果我们缺乏足够的技巧,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就会说话混乱,使家长抓不住重点。孩子的态度或某些词句可能会激怒家长,使家长和孩子一样陷入愤怒和恐惧情绪。当然,如果家长听孩子说话时陷入评判好坏和对错的习惯性思维,那么做出的反应通常对孩子是有伤害的。
首先,家长需要听到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可能是愤怒、悲伤、绝望或者其他,不难听出来。其次,家长需要听到孩子的需要。通常,孩子所表达的感受背后就是需要。比如,当孩子很开心,一定是某些需要得到了满足,如果孩子不开心,一定是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家长应该教孩子识别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用准确、平和的语言表达出来。随着孩子识别、表达感受和需要的能力不断增加,家长对孩子就会有越来越全面、起来越深刻的认识。
聆听孩子说不出来的伤痛,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观察。孩子有些需要是说不出来的,而是用行动表达。因此,我们通过眼睛了解他的感受和需要,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帮助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疗伤,也需要给他设立必要的限制。否则,任由孩子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反而会加剧孩子的焦虑和恐惧。
记:请举例说明。
龙:比如,要求孩子晚上9点睡觉,但他还要继续玩,赖着不肯上床。这时,家长可以说三句话,既表达你听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也和平地给他设定限制。第一句:“我知道你还想多玩一会儿,我知道现在让你停下,你会不开心的。”意思是我明白你的感受。第二句:“不过,睡觉的时间到了。”意思是你不能继续玩下去,是因为我们共同遵守的时间到了,而不是我利用权势惩罚你。这样说,没有那么多命令和强制的感觉。第三句:“你明天还可以继续玩。”这是给孩子一个希望,让他明白自己在一定范围内是有选择的,而不是处处被动受限。这三句话是疗伤的句式,对孩子很管用。
记:如果孩子执拗,说:“不,我要再玩一会儿。”家长该怎么办?
龙:那就再给孩子5分钟,给他一个准备结束的机会。如果5分钟到了孩子还不收手,家长就再用这样的句式和他协商。这样重复几遍,孩子通常会接受限制的。即使这种方法不奏效也不要紧。因为从前你都没有做过,孩子不习惯。但是,家长要知道,即使孩子没有立即接受限制,他心里已经有了变化,他从你的语调和态度中,知道你体谅他,他也要逐渐习惯接受别人的体谅。就像种子种下去还没有发芽,并不意味着不会发芽,它需要时间。
治愈创伤是一场挑战
记:孩子的心理创伤如果比较严重,就必须依靠专业人士了,家长应该怎样协助?
龙:其实,聆听本身已经是疗伤的一部分。如果遭受心理创伤时间比较长,孩子就需要接受系统性的专业心理服务。不过,由于家长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配合专业心理服务的开展,对于疗愈童心是非常重要的。家长的配合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鼓起勇气,治愈自己的童年创伤。家长对孩子的过激情绪反应有一些是来自于自己的童年创伤。充分了解、妥善处理自己的童年创伤,就是给孩子的一份最好的礼物。
第二,抽时间多陪伴孩子。如果家长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就等于不给孩子这棵树浇水,孩子怎么能成长?不经常陪伴孩子,就感受不到孩子的痛苦,常常因为不满意孩子的表现而愤怒。当我们向孩子宣泄愤怒的时候,就是在加剧孩子的心理创伤。
第三,排除功利杂念,尊重孩子。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暂时不会有出色的表现,他们需要家长尊重他们生命的脆弱,陪伴他们发现并培育生命的力量。
第四,在无奈中看到曙光。治愈儿童心理创伤需要家长的智慧和毅力,能够在表面无奈中看到曙光和希望。当家长相信未来并积极付诸行动时,孩子就会看到家长的信心,才会愿意配合。
第五,经营好婚姻。如果夫妻之间不能和平相处,孩子就会感觉家是地狱。他怎么可能感到安全呢?因此,疗愈童心,需要夫妻之间的合作和支持,需要彼此相互聆听说不出来的痛苦。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