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浓浓桑梓情密密育人意

2015-09-30张爱萍

中小学德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家乡试题

张爱萍

摘 要2015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思想品德试卷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融地方性、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给学生提供了亲切生动的感知思维情境,激励着学生向善向上、知行合一。

关 键词:中考思想品德课程;试题赏析;乡土资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9-0018-04

翻开2015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思想品德试卷,浓浓的地方本土气息扑面而来。各省、市在选材上无不对本土素材“情有独钟”,总有一两道试题涉及本土资源,彰显本土情怀。这些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试题题型新颖,题材多元,既融地方性、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又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体现了知识、能力考查与育人并重的命题理念,试卷充满了韵味美。

一、遵从学生兴趣,打开情感通道

本土资源植根于广阔、丰厚的家乡土壤,对学生而言可亲可感,具有“近、熟、亲”的特点,是培育和引导未成年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因而,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将学生所见所闻,甚或亲身经历融入试题,已成为各省、市中考试题呈现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些本土资源的使用,让学生在答题时感同身受、印象深刻,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还会触动其情感和道德之弦,从情感上打开通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唤醒乡土情怀,催生价值认同,实现知行统一,极大推动了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提高了德育功效。

【真题再现1】

(2015·沈阳卷·10)2014年9月18日,沈阳市文明办、市教育局联合授予孙冠儒“沈阳市美德少年”荣誉称号。

[事件回放]2014年9月13日晚,在沈阳地铁二号线的列车上,一个女孩因身体不适在车厢里留下呕吐物后转身离去。就在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一个高中生模样的男孩,一上车就从随身的背包里拿出笔记本,撕下了几张纸,然后蹲下身子,开始收拾呕吐物。当车行驶至青年公园站时,这名男孩带着包有呕吐物的纸,走出了地铁车厢。(共3分)

[网友热评]这个男孩的行为被目击者拍照后上传至微信,引起了微友们的热议。

@沈报编采群:少年淡定、从容,传递着正能量!赞。

@摄影家张先生:这样的好孩子,应该受到称赞和表扬。

@一名中学生: (1) 。(从所学知识的角度为他点赞)(1分)

[我思我践]他擦拭的不只是地板,也是我们的心灵;他带给社会的不只是感动,更是行动!

(2)让我们把这份感动化为实际行动。当我遇到

,我能够 。(结合自身实际写出具体情境和做法)(2分)

【亮点赏析】

本土材料具有天然的情感纽带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情感的相融更能撬动学生的情感。本题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关注点出发,以“事件回放”的形式展示发生在本土同龄人身上的事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带“土味”。问题(1)通过“从所学知识的角度为他点赞”,涉及学生喜爱的微信等自媒体,形式新颖、简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导考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鸣,为学生打开勇于承担责任、关爱他人的情感通道。问题(2)则回归学生生活,考查学生的道德反思与践行,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考查价值观的形成,让思想的穿透力、形象的感染力真正获得认同,犹如为学生注入积极而美好的情感添加剂,使品德教育达到“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境界。

二、构筑心灵桥梁,催开道德之花

思想品德课程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而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的课程。乡土资源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将其引进试卷,实现品德教材与学生生活的有效链接,架起品德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桥梁,就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关心身边事,关心家乡变化与发展,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将学生的爱国情感与爱乡情感有机统一,这样的试题既有“思品味”,又有“乡土味”。

【真题再现2】

(2015·江苏淮安卷·9)某校报小记者报道了一则新闻:“在淮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为实现城市品质和市民素质的双提升,很多市民踊跃参与‘交通文明岗志愿活动,协助交通管理部门疏导交通,劝导市民文明出行。”你认为这则新闻报道最合适的标题是

A.文明交通,志愿我先行

B.法律护我健康成长

C.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D.人贵诚信,诚实做人

【真题再现3】

(2015·浙江温州卷·23) 我市某校以“城市文明,让温州更美!”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八(5)班拍摄的宣传片《遇见》获得了广泛好评。以下是片中几组镜头:

【遇见生机】沿路行,一条小河清澈见底,岸边杨柳下老者垂钓,清波荡漾中泳者嬉戏,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遇见微笑】榕树下,志愿者们不顾高温酷暑,正在为过往的路人送上免费的伏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遇见尴尬】马路口,两个顽皮的少年在斑马线上追逐,一辆出租车从他们身边疾驰而过,留下行人惊恐的呼叫。

……

画外音:我市已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但这不是终点,而是城市文明建设新的起点。创建永远在路上……

(1)请为宣传片《遇见》再推荐一组符合主题的镜头。

(2)结合材料,阐述如何进一步加强城市文明建设,让温州更美。

【亮点赏析】

这两市命题者都将镜头聚焦于家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事件,让学生倍感亲切。淮安卷以给新闻报道加标题这一新颖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建设;温州卷选取生活中的几组镜头,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地方时政热点与考生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写照无不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认识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于细微处见精神,试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奉献家乡和社会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激起责任的涟漪。学生答题的过程可说就是催开道德之花的过程,也是其思想品德升华的过程。这不啻于动员全体考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家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激励学生向善向上、知行合一。这样的品德教育大有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

三、滋养学生性情,促进生命成长

各省、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都注重选取学生身边的道德典型事例,开展正面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凸显了乡土文化蕴含的道德力量,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这一理念。本土人物的先进事迹及优秀品质让考生感到可亲、可信、可敬,其价值在于唤醒生命,激发学生的生命内驱力,于无形中滋养学生性情,启动内隐学习,内化生命成长。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一次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学习美的精神之旅,可谓“德育无痕”“润物细无声”。

【真题再现4】

(2015·浙江台州·23)思想品德课老师布置了主题为《寻找身边的感动》的探究活动,杉杉同学以编报形式进行了主题探究,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任务。

【亮点赏析】

这道试题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落脚点,以“寻——疑——行”为线索呈现试题,风格新颖而不失活泼。试题选取学生身边的人物事迹,为考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耳熟能详的范例,“本乡本土”且“土而有味”。考生在“寻”的过程中,感到有一股暖流汩汩流入心底,这就是爱心奉献的感人力量,而诚信、善待他人等道德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孕育和滋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榜样,学得亲切,学得自然;于“疑”中感悟,思想得以升华,灵魂得到启迪。在回答“行”时,因联系自身实际,故学生有话想说、有感而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的概念范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魂。

本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内涵的“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将“大社会”转化为“小舞台”,将“大道理”寓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悟之中,把抽象理论内化为生动直观的具体告知和行动引领,收到了“好题出好素质,好题育好品行”的效果。

四、放飞思维翅膀,点燃智慧火花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鲁塔戈拉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的创造动机,使之积极主动地展开创造性思维。就思维特征而言,初中生善于形象化思维和开放性思维,而本土资源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具体性和鲜活性。2015年各省市中考试题充分利用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在试卷中适时引入鲜活可感的乡土资源,设置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个人的认识、体会、感想和建议。这样的试题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真题再现5】

(2015·云南昆明卷·30)关注家乡发展

2014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取得多方面成效。

“民生成绩单”(节选)

A.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B.再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C.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D.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

E.建成25万套城镇保障性性质,完成3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

……

(1)运用所学知识,从党和政府的角度综合分析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目前,云南省正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有短板,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就云南省如何补齐短板发表自己的看法。

(3)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是云南发展的优势。据此,有人认为,可以不惜一切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云南跨越式发展。请评析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1)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创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积极履行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等。

(2)①立足省情,进一步发挥云南的资源优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②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云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亮点赏析】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历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重要考点。本题以关注家乡发展为主题,呈现形式新颖,选取利于考生思维活动的背景材料,知识考查涵盖面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民生成绩单”“家乡发展的短板和优势”,这些本土资源的亲切呈现,宛如激活了“一池春水”,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调动了学生的读题兴趣,放松了学生因考试而绷紧的神经,为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表达创设了广阔天地。考生在这种亲切、激动、自豪的情感中完成试题,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健康情感熏陶。

问题(1)着重考查学生是否真懂并能活用知识,能否从多角度对知识进行再现、迁移、归纳和整理,并以此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问题(2)以开放性设问,突出了对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经过对材料的思考、探究过程,学生思维涌动,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一个个充满个性、智慧的见解中,学生情感自然升华,产生了奉献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立志建设文明、和谐家乡。问题(3)以评析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阅读中辩证思考,启迪思想,明确责任。试题引导学生围绕本土素材进行理解、感悟、思考、分析,彰显了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这正体现了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这一综合性特征。

“何须佳酿慰羁旅,一曲乡音醉煞人。”特点鲜明的本土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亲切生动的思维情境,这既带给学生家乡美的享受,又陶冶了学生心灵,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激励着学生向善向上、知行合一,正所谓“浓浓桑梓情,密密育人意”。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家乡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夏天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