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不同黄羽商品肉鸡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2015-09-30代俊杨雅婷
代俊 杨雅婷
摘 要:随机选择粤禽黄鸡、岭南黄鸡和新广K99黄鸡商品代公母混合雏鸡200只,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饲养,分别测定其初生重、42日龄体重,统计料重比和死亡率,对其生产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粤禽黄鸡42日龄平均体重为(1 352.8±109.3)g,料重比为1.89∶1;岭南黄鸡分别为(1 348.2±89.3)g和1.92∶1;新广K99黄鸡分别为(1 345.6±98.4)g和1.91∶1,3个品种商品肉鸡初生重、42日龄体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3个品种42日龄的料重比、死亡率差异也不显著(P>0.05)。说明粤禽黄鸡、岭南黄鸡和新广K99黄鸡商品代肉鸡在安徽省饲养均能取得良好的生产性能。
关键词:黄羽肉鸡;体重;死亡率;饲料转化率
中图分类号 S8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7-107-03
肉鸡是由快大白羽肉鸡、淘汰蛋用老母鸡和优质黄羽肉鸡3个部分组成。快大型白羽肉鸡是指从国外引进来的大型肉鸡,如AA、罗曼等,占我国肉鸡生产的55%左右,目前仍是我国肉鸡生产的主导品种。淘汰老母鸡是指蛋用母鸡饲养到500日龄左右,淘汰当作肉鸡。黄羽肉鸡是我国地方优势品种,广大消费者称为“三黄鸡”。黄羽肉鸡品种数量众多,除了地方优良土种鸡品种外,还有大量的经过改良的地方鸡——“仿土鸡”,即现代商品配套黄羽鸡。目前我国肉鸡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1-2]。
中国是世界鸡的主要发源地之一[3],据历史考证,距今已有7 000~8 000a的驯化、饲养历史。优良的地方品种鸡主要是肉用或肉蛋兼用型,如北京油鸡、狼山鸡、武定鸡等,总计有100余个地方品种鸡,已列入《中国家禽品种志》的有52个品种,居世界第一位。家禽遗传资源是家禽育种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据估计,现代养禽业取得的巨大成就70%归功于家禽育种,而其中优异种质资源在育种中所起的作用超过了70%。现代化养禽业追求专一化和高产化,通过专门化品系间的杂交配套,以有限的品种资源组成配套系大面积推广,而大量原始品种遭到抛弃,与此同时,由于强调某一性状而丧失另外一些重要性状,致使家禽资源的匮乏和消失更加严重。我国的禽类遗传资源多样性复杂[4],有许多不同的生产力类型,对世界品种培育作出过巨大贡献。禽种资源的保存、种质特性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是解决当前养禽业中出现世界性遗传基因贫乏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5]。
目前国际上商品肉鸡生产的主要品种是以生长速度快和饲料报酬高为特点的快大型白羽肉鸡[6],在经过多年的选育提高和商业运作后带来的结果是高生长速度下的肉仔鸡,由于肌肉水分含量相对较高,肌肉脂肪含量低而使风味品质下降。在国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鸡肉的需求正由以满足数量为主向注重质量风味的方向转变,快大型白羽肉鸡的生产和消费渐趋饱和,而肉鲜美适合华人烹饪习惯的优质黄羽肉鸡生产已由南向北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肉品质的改善和提高已经成为当前肉鸡育种的主导方向之一[7]。
粤禽黄鸡是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和广东粤禽育种有限公司联合培育的一个优质高产高效的黄鸡配套系品种,具有父母代种鸡产蛋多,耗料少,制种成本低,商品代肉鸡饲料利用率高,整齐一致,品质优良,初生雏快慢羽自别雌雄等特点。
岭南黄鸡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家禽研究室经多年培育而成的黄羽肉鸡,共培育出快长型、特优矮小型、快长节粮矮小型、快慢羽自别雌雄型等4个适合市场需求的岭南黄鸡配套系。商品肉鸡56日龄平均体重1.74kg,饲料报酬率2.27∶1,生产性能居全国14个快长型配套之首,成为国内生长最快,饲料利用率最高且不含稳定性白羽肉鸡血缘的黄肉鸡配套系。节粮型配套系每枚商品种蛋耗料量比正常型减少56~60g,特优型配套系父母代产蛋比地方种鸡提高40%~100%,快慢羽自别雌雄配套系自别率达98%以上。
新广黄鸡是由佛山市新广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应用现代先进的杂交配套育种技术,培育出的优质黄羽肉鸡品种,其祖代及父母代种鸡的配套系(父系)是选用广东黄鸡通过个体选育和家系选育而成,母系是引进最优良的肉鸡高产品种——以色列Kabir隐性肉用型种鸡。通过杂交培育出生长快、高产优质、适销对路、抗逆性强的优质黄(麻)羽肉鸡K90、K99。父母代种鸡(K90、K99)有2个品系,其特点是:父母代种鸡产蛋性能高,节省饲料,抗逆性强,具有生长快、饲料报酬高、抗病力强的特点。
为保护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地方鸡种质资源,加速其产业化开发,农业部从“六五”起对利用地方鸡品种培育优质黄羽肉鸡的研究进行攻关,中国农科院畜牧所、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家禽研究所、上海市农科院畜牧所及北京市畜牧所等就开始了“我国黄羽肉鸡配套杂交组合的研究和繁育体系的建立”全国性科技协作攻关工作[8],部分地方也相应组织本地区进行优质鸡选育工作。育种方法上先后采取了二元杂交、多元杂交及品系配套等方法。最初是利用引进肉鸡与地方品种进行简单的二元杂交,以期在保持地方品种肉味鲜美、适应性强的特色基础上引入外来肉鸡生长速度快的优势。上海农科院畜牧所培育出了海新配套系列,北京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培育出了京星配套系列和江苏家禽所培育出了苏禽配套系列。经近30a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对不同黄鸡的种质特性、饲养管理、选育配套技术、开发利用模式和肉质品质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后育成配套用纯系10多个,选育出如京星万寿鸡101、102、103配套系,康达尔黄鸡,江村黄鸡,SR92,苏禽96,长沙黄鸡,岭南黄鸡等一批比较理想的配套系鸡种。
安徽省是全国黄羽肉鸡饲养大省之一[9],据统计,全省年出栏黄羽肉鸡达4亿只以上。安徽省黄羽肉鸡以快大型为主,品种主要引自黄羽肉鸡育种较发达的广东省,目前引入的黄羽肉鸡品种众多,各品种在安徽省的适应性及生产性能表现也有所差异。为此,本实验对引入的3种不同黄羽肉鸡配套系——鸡粤禽黄鸡、岭南黄鸡、K99黄鸡的商品代生产性能进行分析比较,为安徽省黄羽肉鸡品种的引种及黄羽肉鸡的产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鸡群 随机选择粤禽黄鸡、岭南黄鸡和新广K99黄鸡快大型商品代公母混合雏各200只,分成3组饲养。
1.2 试验方法 在整个饲养试验过程中,各试验组均处于同一栋鸡舍相同的饲养环境条件下饲养,采用厚垫料地面平养;第一周温度35~32℃,以后每周下降2℃~20℃。饲喂相同营养水平的全价饲料,分0~21日龄、22~42日龄2个阶段,各阶段日粮营养水平参见表1[10],自由采食、饮水。7日龄进行新城疫弱毒苗首免,14日龄法氏囊苗引水免疫,21日新城疫加强免疫。每天记录各组耗料量和死亡数;测定0、42日龄各组试验鸡的体重,并计算料重比。
表1 日粮营养水平
[日龄\&代谢能(MJ/kg)\&粗蛋白(%)\&钙(%)\&磷(%)\&0~21\&12.11\&21.01\&0.98\&0.42\&22~42\&12.75\&18.12\&1.00\&0.42\&]
1.3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生重与生长性能 3个实验组鸡初生重和42日龄体重测定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鸡的初生重差异不显著(P>0.05),42日龄平均体重3个品种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但粤禽黄鸡42日龄体重的标准差明显高于岭南黄鸡和新广K99黄鸡,粤禽黄鸡的42日龄体重标准差的置信区间明显高于岭南黄鸡和新广K99黄鸡,说明粤禽黄鸡在42日龄的群体均匀度比岭南黄鸡和新广K99黄鸡差。
表2 各组鸡的平均初生体重和42日体重(g)
[组别\&初生重\&42日龄体重\&粤禽黄鸡\&38.8±2.12\&1352.8±102.3\&岭南黄鸡\&38.4±2.03\&1348.2±79.3\&新广K99黄鸡\&38.5±2.34\&1345.6±88.4\&]
2.2 饲料转化率和成活率 各实验组累计料重比和死亡率统计数据见表3。由表3可见,各组42日龄累计料重比以粤禽黄鸡为最低,为1.89∶1,岭南黄鸡和新广K99黄鸡的料重比相对较高;42日龄成活率各组普遍较高,以新广K99最好。
表3 各组鸡的累计料重比和死亡率
[组别\&42日龄累计料重比\&42日龄死亡率(%)\&粤禽黄鸡\&1.89∶1\&1.5\&岭南黄鸡\&1.92∶1\&3.0\&新广K99黄鸡\&1.91∶1\&1.0\&]
3 讨论与结论
(1)42日龄时粤禽黄鸡体重最高,平均体重达1 352.8g,料重比为1.89∶1,累计料重相对与其他2个品种较低,由于平均体重较高,而且料重比低,饲养效益较高;新广K99黄鸡增重较慢,耗料量较高,经济效益较低;但三者之间的料重比无显著差异。各组鸡死亡率均较底,其中新广K99黄鸡死亡率最底仅1.0%;其次是粤禽皇,龄南黄鸡最高为3.0%。从综合生产性能来看,3个品种商品肉仔鸡均能较好地适应安徽省的生产条件,并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均可以在安徽省推广应用。
(2)粤禽黄鸡42日龄体重的标准差明显高于岭南黄鸡和新广K99黄鸡,说明粤禽黄鸡商品鸡均匀度较差。影响商品肉鸡均匀度主要是遗传和饲养环境2个因素。在饲养过程中,饲养密度较大、料位水位不足等均可导致均匀度的下降;从种质方面来看,由于选育的目标或强度和程度的不同,也可导致鸡群均匀度不高。针对粤禽黄鸡体重高但均匀度较差的特点,可选派高素质的饲养人员,按照种鸡的饲养要求,重点做好育雏舍的准备工作,给雏鸡创造良好的环境。准确的实施断喙并做好防治感染的做事。控制均匀度的关键是控制种鸡的生长,通过生长曲线管理来实现,生长曲线的管理又依据反复称重,调整饲料使之符合或接近标准曲线。根据体重的差异程度,进行细致地分群、整群,特别是体重过大、过小的鸡群中鸡,不可以随意调到体重一致的鸡群中,3、6、12周龄3次全群称重分群对于群体的均匀度控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9]。
(3)本试验测定的3个品种商品肉鸡是在同一饲养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商品代鸡表现出的均匀度差异可能与品种存在密切的关系,由于本试验的样本数量有限,因而还需扩大样本数量进一步开展测定。
致谢:在试验与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耿照玉、姜润深等老师热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姜润深.肉用鸡初生重对生长性状和屠宰性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5,06.
[2]吾豪华.江西地方鸡种肌肉常规肉质与组织学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6(4):31-34.
[3]马鸿胜.肌肉品质及其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1996,32(3):30-32.
[4]全国家禽育种委员会.家禽生产性能指标和计算方法[J].家禽,1984(4):25-26.
[5]张伟光.养禽常用数据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陈国宏.肖山鸡、白耳鸡肌肉生长规律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8,19(4):63-66.
[7]明道绪.生物统计[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8]川井田博.肌纤维粗细与肉质的关系[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1983(3):51-54.
[9]汪振有,鲍明.如何培育体重达标和高均匀度的后备鸡[J].中国家禽,2001,23(22):15.
[10]Summers J D,Slinger S J,Sibbald I R. Influence of protein and energy on growth and protein utilization in the growing chicken[J].Journal of Nutrition,1964,82:463-468.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