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时风景独好

2015-09-30芦金娥

焦点 2015年8期
关键词:盖头银川回族

芦金娥

“老来苍茫思故乡”,我虽未耄耋,但却时常乡情满阙,想起家乡和孩提时的故事。

小时候常羡慕别人有老家,而今我却常常对别人重申着“我是宁夏的土著人”,从出生到如今年近半百,我一直生活在银川这片土地上。对家乡银川存了好多话,想说无从说,却又萦绕在心头脑际,有时在枕边,有时在午夜的灯火里……有的散落在风里,有的埋在了沙里……

中国地势是东南低西北高,而宁夏是南高北低,黄河水出了青铜峡水势渐缓,形成了东邻黄河西靠贺兰山的银川平原。在贫瘠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周边,银川河套平原是难得一见的沙漠绿洲,父老乡亲们勤劳勇敢,他们坚信和煦的春风定能吹来他们心中的绿洲;历经了40多年的治理,宁夏的治沙成果享誉全球,是人进沙退的极少数的成功案例;“引黄灌溉”使宁夏成了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风已不再干燥,水也不再咸涩,随处可见清澈的湖泊,一株株柏杨拔地而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进沙退,原来荒芜的戈壁已然变绿洲,天蓝水清,绿草依依。“72连湖”让银川这片土地更加熠熠生辉,银川也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宜居城市。这里已是一片生命茁壮成长的绿洲,回汉各族人民唱起赞歌:“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

银川古称“兴庆府”,是大夏王朝的国都所在,因其地处宋朝西边,故称为“西夏”,西夏王朝是北宋年间党项民族首领李元昊建立的边疆政权。西夏王朝虽然地处西部,但兴儒学,推汉仪,提倡汉文化与技术,与宋朝时战时和并收受北宋的岁币,大诗人范仲淹所著名篇《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羌管悠悠霜满地……”写的便是此地景象。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属西羌族,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李元昊是拓跋氏的首领,因其祖上有功于唐王朝,被赐予李姓,西夏王朝于公元1227年被蒙元灭国,正式纳入元朝版图。党项民族逐渐融入现代的西部各民族,只留下沙丘上一座座“贵族王陵”供后人凭吊这段湮没在黄沙中的历史。

4A级景点之一的西夏王陵也被赞为东方金字塔,黄土高原瑰丽的霞光中西夏王陵像一座座雄伟的金字塔高高地挺立在空旷沉寂的贺兰山脚下,静穆安宁,安静地诉说着那一段被风沙掩埋的久远历史,轶失的是马背上古老的党项民族,不变的是那与日月相伴的长生天!

儿时记忆中的家乡由一组色彩鲜明的图案构成:遒劲的朔风、挺立的胡杨树、浑厚的大漠骄阳、成群的雀鸟、满天的苇絮和黑大妈迎风飘动的盖头。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毗邻甘肃、内蒙和陕西,是半湿润半干旱天气,风大沙多,风卷沙飞,沙子打得人睁不开眼,皮肤火辣辣的疼。走在旷野上,满目都是巨大的悲壮、严峻的荒凉、寂寞的生命!记忆中常常是一片片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枯死,而死去的枯树并未就此倒下,他们的枝条一齐伸向天空,那密密麻麻粗粗细细的枝条像一只只手臂。风吹枝条呜呜作响,像是在齐声呐喊,那响声久久不绝于耳,仿佛刚刚经历过恶战而至死不屈的战士的呐喊声,那种悲壮催人泪下!

4月的料峭的春风刚过,5月沙枣花就开了,花香甜而不腻,沁人心脾。那些在沙石缝隙中顽强生长的一簇簇花,结成一串串果实,给大漠中饥渴的旅人带来一丝暖意一线生机,让人不由叹息生命是如此寂寞而又坚韧……

进入七八月酷暑,烈日当头。在黄土高原无遮无拦的广袤土地上,太阳更大更刺眼。大地像着了火,热浪像要燃着一切。年幼的孩子们躲到湖边水里,驱散夏日的炎热……间或调皮的男孩也会上岸抓蜻蜓,常常两手十指间夹满蜻蜓。西北的方言管蜻蜓叫“老虎招招”,虽不知这个名字的由来,它却是大自然赐予多少孩童的玩具。现在蜻蜓变得稀少了,我已经教育我的孩子们爱护这些难得一见的“空中小飞机”。

9月的麻雀正是肥的时候,成片的麻雀从树上去稻田吸食刚刚灌了浆的稻穗,孩子们就呼啸着驱赶那些偷吃的麻雀。儿时的麻雀真是比现在要多好多,常常呼一声就俯冲下来乌压压一大片,气势汹汹,孩子们也是很多人一起呐喊敲击应对麻雀来犯!

深秋10月,风再起时,天就冷了。我却常常希望风刮得更猛些,盼望着数九寒天快点来到,因为湖水结冰,大人会把湖里的芦苇割下来拉回家,凉干第二年编苇席。这时候满天洁白的苇絮,漂亮极了!我一个人在苇絮里旋啊,转啊……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

宁夏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安息人从西域经河西走廊进入甘肃、宁夏再到中原腹地。明朝初期的地方志上说“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宁夏成为了最早的回族聚居区。生活在宁夏的回族学会了使用汉族语言,而回族的生活习惯也深刻地影响着汉族人民。回族喜欢吃牛羊肉,擅长煎、炒、烩、炸、爆等烹饪手法,宁夏一半以上的餐厅都是清真的,譬如回族特色的手抓羊肉、羊肉泡馍和清炖羊肉,还有油香等面食。回族男人都戴白帽,女人则戴盖头,老年妇女是戴白色的,中年妇女戴黑色的,俊俏姑娘则常戴绿的!也许是对黑大妈的深深情怀,我也特别喜欢围巾,也常常像黑大妈那样佩戴,同事常常戏说:一看就是赝品,眼窝不够深,鼻梁不够高,怎么看都不是回族!

黑大妈是我小时候的邻居,黑大妈原本不信黑,但终日戴着一顶黑色的盖头,只露出部分脸颊在外面,久了我就称呼她黑大妈。她与我周围的人迥然不同,来往也比较少。我当时年龄还小,并不确切明白到底哪里不同,就只觉得她与我们不一样,很神秘的感觉,也总想一探究竟!大人也只是说她们是回民,很少往来。黑大妈日常喝水是用一个带盖的茶盅,下面还有一个小碟子托着,茶水闻起来很是香甜(是回族常喝的盖碗茶,俗称“三炮台”)。黑大妈从未让我用过她的茶杯,也没给我喝过她家的茶水,却给过我零钱(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家都不是很富裕)。黑大妈把钱也不叫钱,她是说散个“乜贴”!黑大妈生了4个儿子,因此特别喜欢小姑娘,因此也只有我被允许进入大妈家的内室。黑大妈家的内堂非常干净:没有我们平常人家常贴的门神、灶王爷或年年有余等年画。屋子中间挖了一个长方形的池子,池子一半用木盖盖着,池子上方悬挂着一把壶(后来才知道那叫汤瓶),大妈告诉我是“大净”用的。黑大妈经常在大太阳偏西的后晌时候,在院里铺块干净的毯子向西跪拜。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黑大妈教我拿盆倒水要往里倒,她说:“你们的人倒水是往外倒,我们人倒水是往里倒的”。这句话在我年少的心里一直翻腾,思考最深刻的问题便是“我们人与她们人是不同的吗?”后来大妈家搬走了,可她的黑盖头却常会在我心里飘起来,每次经过清真寺,我都会驻足凝视,听一下里面传出的诵经声。宁夏是个回族聚居区,常常能看到清真寺,如今回族妇女们的盖头也亮丽多彩起来了,常常回想:黑大妈依旧是戴着她的黑盖头吗?

年长的我终于知道大妈家墙上的画里那个圆顶带新月的建筑是清真寺,不是当年我想象中的什么天界宫殿,每每听见清真寺里传出的诵经声,都很想再见大妈一面,想跟大妈说一句:按赛俩目尔来坤……

TIPS

穆斯林一天须做五次礼拜,太阳平西做的晡礼(底盖尔)。《圣训》规定“念、拜、课、斋、朝”是一个穆斯林必尽的义务,其中的课功是完纳天课,乐善好施,将钱财和孤寡穷困的人们分享,叫“散乜贴”多积善功。

穆斯林相见都会右手抚胸说:“按赛俩目尔来坤”和“尔来坤闷赛俩目”意思是“求真主赐给您安宁”和“求真主也赐安宁给您”。

清真:自死动物,动物流出的血液,猪肉和没有念安拉之名宰杀的动物,回民禁食,称为不清真!

猜你喜欢

盖头银川回族
数字银川
掀起新疆非遗文化的盖头来
宁夏科协“健康养生,食品安全”大讲堂在银川顺利举办
掀起图形的“盖头”
银川威力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掀起你的盖头来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从银川跳到硅谷
白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