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做“数据脱盲者”

2015-09-29王广安

江西教育B 2015年6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同学老师

王广安

俗语云: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看完《与大数据同行:学习与教育的未来》,对这句话我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大数据时代已悄然而至,“大数据”在教育领域已崭露头角,新的学习、教育方式已初露端倪,新教育的天空已经“破晓”。但包括我在内的一大批老师还在传统教育的土地上以传统的“耕作方式”在劳作。尽管效率低下,尽管成果不丰,但还是周而复始、故步自封。我们是勤劳的,但也何尝不是“愚昧”的、可怜的。就像西方工业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时,明清统治者治下的人们还在小农经济里摸爬滚打,根本不知道已有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出现,还在抱残守缺,没有一点改变的意向,结果只能迎来近代社会挨打屈辱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大数据同行:学习与教育的未来》关于未来教育的预言,是带有“扫盲”、启蒙意味的——“教师与管理者自身要成为‘数据脱盲者”。

书中介绍的大数据给教育带来改变的实例,如“可汗学院”的学习分析系统,如Coursera的主讲教师如何基于大数据改进教学……这些,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大数据”在教育上是大有可为的,是有广阔的施展空间的,也令我们振奋不已,豪情满怀。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教育先贤们就提出“因材施教”,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谓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渴望能为每一个受教育者量身定制学习、教育的方法。但囿于技术手段的局限,这种“私人定制”还是粗放型的,更多是施教者个人教学经验以及直观感知的产物,是“小数据”的结果,偏差频出,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则更具科学性,更接近于实际情况,进而能做出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大数据使“因材施教”从可能变成了现实!

当我们在课堂上,对同学说“请做对的同学举手”时,我们是迫切地想要知道自己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的效果怎样。但“举手”这种反馈有多少准确性可言呢?我们又怎能知道各个同学错在哪呢?也许有老师是在坚持巡视检查,但这种检查的面又有多大呢?同样的,各个同学的具体细节又能了解多少呢?曾经令我们苦恼的及时、准确的反馈问题,在大数据来临的时候,迎刃而解了。所有学生做题的过程都能在老师的主机上及时地显现。大数据的反馈功能为我们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搭建了师生及时沟通的桥梁,也为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依据。这真是一件教学的利器!另外,以数据为基础的概率预测,也减少了我们老师教学行为的盲目性,为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提供了有力保障,节约了我们的时间、精力。

除了上述的对学生成绩影响巨大的反馈、个性化教学和概率预测三种功用之外,书中还不厌其烦地讲述了大数据对教育相关部门的决策、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影响,总之好处多多。其实,只凭前面三个就足以值得我们满怀喜悦地去拥抱大数据了。当然,凡事利弊相生,该书作者也没有回避大数据带来的负面效应,或者隐含的危机,而是以客观又严肃的笔调谈了自己对大数据的隐忧,并提出了解决隐忧的思路与希冀。这对一个像我一样的大数据的门外汉来说,提供了另一个了解大数据的角度。作者是睿智的,也是负责的。

其实,大数据的负面效应不是我们普通一线教师能够抑制或消除的,我们要做的是不因噎废食,而是要积极树立大数据意识,从传统教学的“薄暮“中走出来,迅速投入到与大数据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去。马云曾说:“很多人一生输就输在对新生事物的看法上: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现在大数据在我国还方兴未艾,我们老师要占得先机,与大数据共舞,尽早享受到大数据带来的福利。

如果真能这样,我要说:看到《与大数据同行:学习与教育的未来》真是幸甚,幸甚!(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沟中学)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jxjywyy@126.com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同学老师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六·一放假么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