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教育变革
2015-09-29汤敏
汤敏
最近两年,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特别多。有观点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打印技术,其核心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不可否认,以数字化制造和新型材料应用为代表的一个全新的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已经悄然而来。未来,传统的车、钳、铇、铣等生产工具的历史将会被终结,制造业生产方式也将更少地依赖人力的投入。
在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进一步讨论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于未来中国的挑战的话题极具现实意义。
“个性化消费”来临
18世纪末在英国发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了手工;20世纪初福特发明完善的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则与前两次工业革命明显不同。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个性化消费、个性化生产的一种新时代,其核心是“制造业数字化”。所谓制造业数字化,是网络信息革命和材料技术革命的结合。网络的发展,使信息传递的费用近乎于零;3D打印机就是未来制造业数字化的典型代表。3D打印机是一种智能制造机械,它利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形,逐层增加材料,最后生成产品,如零件、汽车或一幢房子。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大生产的革命,规模化生产一模一样的东西,可以低成本进行生产,但如果生产不同的东西,个性化消费、个性化生产,成本就会非常高。而3D打印机颠覆性地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它无需用传统的流水线大规模生产,只要通过电脑给出一个设计,3D打印机就可以按照指令“印”出产品来,成本还不高。这种模式将会取代传统的车、钳、铇、铣,颠覆性地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使生产走出大批量制造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低成本小规模生产少量但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人们对私人定制式的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这种数字化的制造,加上新能源、互联网等科技发明,就构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这场新工业革命有两大特点:一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会不断地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小;二是新生产工艺能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各种需求,要求生产者要贴近消费者与消费市场。这两大特点都会使传统的、以廉价劳动力取胜的制造业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种可能的趋势是,过去为追逐低劳动力成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会很快移回发达国家中去。最新的一些调查显示,已有很多美国企业准备把工厂从中国迁回到美国。把“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又“内包”回发达国家的企业,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趋势。
如此一来,无怪乎很多国外媒体又开始唱衰中国。他们认为,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中国将是这一场新工业革命的最大受害者。随着劳动力短缺的出现,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制造在传统的工业领域已经越来越不具竞争力。而在新兴的领域中,由于大量的外资企业要迁回本国,这将使中国制造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这样看来,中国有必要把握当下,迅速融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
新的教育革命
与新的工业革命遥相呼应,一场新的教育革命,慕课革命,也在悄悄地向我们逼近。慕课是从英文Mass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的简称“MOOC”音译而来的。慕课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任何有学习愿望的人能够低成本的、通常是免费的学习。它正在改变着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方式,使授课者与学习者能跨越时空,让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场由慕课为标志的教育革命,有可能不亚于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冲击。尽管只是初见端倪,但它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以及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对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影响都不能低估。
正在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不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人才,而是需要创新的人、个性化的人,需要个性化的知识,以满足个性化的、小批量的生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创新,每个人都是一个企业。
而当前的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所习惯的“传统的现代教育”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兴盛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是这两次革命的产物。学校与学习的模式都反映了工业化时代大生产模式——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标准答案.....这些都是生产流水线生产螺丝钉的场景。
这种标准化的教育方式制造了大生产时代的可用的人才。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教育是为流水线培养工人、工程师设定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则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需要大批能够追踪尖端科学和创新的人才,而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非常不适应这种需求。现在急需一大批能够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的各类学校。
慕课正是顺应这些需求应运而生的。慕课推行的理念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能学到任何知识。”在这里,“任何人”,就意味着不受学校规模的限制,不受年龄的限制,只要愿意学习,都能满足需求;“任何地方”,就意味着不受地域的限制,不管是在一流名校云集的北京、上海,还是在中国贵州贫困乡村,只要有一台电脑,或一台平板,连上互联网,就能学到想学的知识;“任何时候”,则意味着既可以用大块的时间,脱产学习,也可以用碎片时间,十分钟,二十分钟,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内,只要有兴趣,就能学到想学的知识;“任何知识”,就意味着不但可以能学到学校的课程,还可以学到职业上需要的,在个人兴趣上需要的,甚至是完全不知道是有什么用的知识。
在传统的教育下,一个大学受教授规模以及学生选课人数的限制,只能开出几千门课,而在慕课的大平台上,全国的老师们把自己的课挂上去,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挂上去,就会有几十万门甚至上百万门不同的课。任何一门现在看来是很专业、很偏门的课,挂上慕课平台后,由于是全国全世界范围内的学生选课,总能有一批学生来选。
有了慕课,学生的学习才真正地有了选择,学习才真正成为个性化的事,能做到因材施教。当慕课充分发展后,就能做到让每个学生、每个学习者,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程度、自己熟悉的语言、自己的学习节拍和速度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些变化实际上已经在其他的领域发生:IBM从2014年起开始推行其“独立工作者”的方式,利用互联网,让工作人员游走在多个企业之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办公,通过多个平台来发挥作用,获取更高的回报。
要实现这种工作方式,就需教育能够成为人们进行知识更新、知识补充的渠道,真正实现终身学习。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的“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到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这些都说明,教育要改革,教育要革命了。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百姓家庭对基础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前面,于是,在过去三十年的世界竞争中,我们有了快速发展的小胜。但是,新的工业革命和教育革命又是一场新的竞争。过去的成功,并不能保证下一轮竞争中的成功。就像在康乾盛世时代,当我们自认为很棒的时候,一个新工业革命的出现就把我们远远地甩到后面。
今天,我们又到了一个新的革命时代,又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的关键时刻。关注并参与最新的工业革命与教育革命,是我们国家未来能够在世界竞争中保持先进地位的根本保证。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