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与公共生活
2015-09-29樊洁
樊 洁
试论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与公共生活
樊洁
一、社区中日益变化的公共空间
随着社会生活的拓展,公共空间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研究者也发现公共空间的类型、数量以及形态已有明显的变化。公共空间已经从最初一般功能性用途主导,发展到追求多样化的社交与休闲用途。新街道与广场的设计提供给人们更多停留、休憩空间,城市空间变得更友善也更有吸引力。而相对于城市级的公共空间而言,社区尺度的公共空间则有明显衰颓的趋势。在快节奏城镇化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中,明显地让住宅区内的公共生活弱化,人们大幅度地退回私人生活与家庭空间中。社区公共空间不再是一种让人们从繁忙生活与工作环境中解脱的必要工具,但从另一方面看,也体现出城乡社区生活空间面临数量不足与品质不佳的问题,人们因此才退居室内空间。
总结下社区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空间的类型与数量没能满足社区的需求,比如公众集会的场所类型较少,既有的空间数量不足;其次,已建成的公共空间在规划设计上普遍欠缺人性的考量,譬如区位不当、封闭、对老幼和妇女不够友善等;第三,社区空间普遍缺乏良好的管理;第四,社区空间的独特风貌正被急速破坏,例如老屋老街往往被新的设计取代,但后者又缺乏延续社区的历史风格,造成社区失去特色。因此,在社区必要公共空间提供不足的情况下,街道逐渐替代成为公共生活最频繁使用的场所,担负起儿童游戏、成年人散步的日常休憩功能;此外,它也往往在节日时转化成为临时性的广场聚集的角色。街道扮演如此多样的角色,实质上是对社区公共空间急于改变的呼吁。而人们追求舒适、健康、户外活动等意识也促成公共生活产生变化,从而希望社区公共空间有相应的改变。
二、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的产生
1.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发展。在农业生产模式下的村落是人们最熟悉的典型社区,因包含生产、消费、再生产等结构性功能而有各种公共生活的发展与累积,其公共生活的类型数量与强度都远胜于其他种类的社区。工业化之后新的生产方式与都市的发展则冲击了都市与乡村的社区公共生活。在乡村的部份,随着工业城市的兴起,人口大量移向新兴城市年轻人口外流让乡村社区的活力大减,加上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变,农业生产互助需求的降低,因此,传统因生产而衍生的集体行动日渐消失。其他在休憩、学习、资源共享等方面发展出来的传统集体活动,也因新兴媒体发展、信息工具发达等被大幅取代。在这种趋势下,农村社区中的公众活动逐渐淡薄,社区感也日渐消退。另一方面,在城市则面临不同的处境。不同乡村进到城市的家庭与个人,虽然密集地聚居于城市居住区中,但彼此只是集居的个体都是城市中孤立的个体,自然不易发展出社区感。城市的新兴区多是向外蔓延的陌生邻里普遍缺乏社区感,在这种趋势下,不知不觉威胁着地域的文化以及居民的认同感。
2.城乡社区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现状。就社区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的发展而言,当前的城市与乡村的社区处在截然不同的发展状态上。城市居民趋向于以全市性的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展开个别化的休憩活动,少数的交流也以社群为对象,而非社区内部的互动。因此城市居民在社区级普遍欠缺认同感,社区型的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的经营也明显不被重视相对乡村的社区则面对的是曾经存在的公共生活日渐淡薄甚至消失,过去配合公共生活而被建构出来的公共空间逐渐荒废。因此,从公共空间产生的角度看,城乡的社区所面对的课题有所不同,城市社区的难题在于如何“无中生有”,新创出社区感与公共空间;乡村者则是如何“保存延续”目前还存在的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更进一步则是如何振兴曾经存在而今已消失但深具价值的公共生活与相应的公共空间类型。
3.社区公共空间的产生。公共空间的产生融合了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实际空间等多方面的问题。公共空间因其属性又有不同尺度的差别,对于社区这一个层级公共空间的生产,尝试建立以下观点:
首先,社区的公共空间必定以社区的公共生活为基础,彼此间形成“舞台”与“剧情表演”的关系。其次,社区的公共生活有新有旧,但不论新旧都需要实质空间加以支撑。其中旧的空间或者在新的时势下要求空间形态有所改善与之配合,新的生活活动则可能在特定社会条件支持下产生,因而要求新的“舞台”。第三,社区生活“新剧情”一旦出现,其“舞台”不论来自已有空间或者新创空间,都必须由空间架构得以支撑,“新剧情”的出现是新公共空间类型诞生的前提。第四,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之间形成辩证的关系,除了“新剧情”推动空间的改变之外,新的空间形式也可能促发“新剧情”。第五,对特定社区而言,其公共生活的活动与空间构成之间能否建立积极的辩证关系,需看社区的参与积极与否,即居民对公共事务之参与越深,人与人的关系越紧密,居民对所在环境的认同感越强,就越容易在社区中促发新活动从而推动新空间产生。
三、社区公共空间的形态改良与类型创新
1.现有社区公共空间如何作形态改良。对现有社区公共空间的改良。这部分公共空间营造多针对“空间形态改良”。譬如满足社区需求的公共空间改良:包括集会所、社区公园、生活道路、街角小广场等,是原本社区生活中即已存在的空间类型,只是其空间形态或多或少已不符合当前公共生活的需求,因此由社区或专业者主动争取改造,可以衍生为社区营造工作的重点。最典型的空间形态改良是社区集会场所的改造。这些集会场所,可能位于室内或户外,其规模亦可大可小。譬如一些聚会场所相对空间封闭,阻碍了空间与空间的链接与融合,要求更开放、更具邀请性。因此,可以带领民众参与降低或打除围墙、增多增大建筑物的开口部、增设廊下空间户外平台等以丰富空间层次等,都是很好的改善手法。
2.促进公共生活以促成公共空间的产生。相较于空间形态的改善,空间类型的创新比较难做到,但就社区和谐发展角度看更具价值。以现阶段的社会而言,民众生活与民众关系需要更和谐发展,在此情形下社区内原本十分有限的公共空间类型顿感贫乏,不足以作为新的空间以支持新的公共生活需求。因此不论城市或乡村的社区,其公共空间普遍具有类型创新的需求。比如,随着城市中民间团体的活动愈加频繁,人们需要一种会聚空间,它不同于传统的社区活动中心,后者是特定的强调个体使用而缺乏聚合感,会聚是一种全新的生活舞台以容纳新的公共生活模式。而新的公共生活模式是由更具有社区认同感的社区组织所引发,他们由社区营造所经营起来的动员能量,鼓舞居民投入更多集体的学习活动如社区大学,如老人关怀或送餐服务,更多的公共议论如参与计划等等。因此,社区营造工作者与空间设计专业工作者除了要改良既有的空间外,更需要敏感于社会关系的变化与社会需求,肩负起新的任务——创造新的公共空间类型。
正如现今台湾兴起的包括“社区客厅”、“社区厨房”、“社区菜园”等新类型公共空间。社区客厅可以成为向外展示当地特色、接待外来团体的重要场所;社区厨房则可以解决为社区老人照顾的问题,因应老人送餐与聚餐需求,也可以成为老人聚会的新场所;社区菜园则通常是由住宅区的居民集体合作生产种植,在特定居民的发动下,人们将社区中被忽视的荒地整理进而建为菜园,供大家种植,逐步发展成兼有生产、休憩与教学功能的空间。
在社区生活与社区活动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如何营造好的社区公共空间以及推动和谐友善的社区生活环境,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成为空间设计专业者重要的实践课题。如何设计和推动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的辩证关系,在实际行动上,要有能力在不同阶段安排不同性质的设计、动员、引导、陪伴社区居民投入到社区参与和社区改善中,从而提高社区的认同感、改善社区的空间、甚至或创造出新的空间类型,如此不断累积才能让社区真正成为人们安居的场所。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美术学院(3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