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东汉前期士人心态变化

2015-09-29夏冬梅

文艺评论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光武帝刘强士人

夏冬梅

论东汉前期士人心态变化

夏冬梅

东汉前期历经光武34年、明帝18年、章帝15年,和帝4年,共71年。在这短短71年间,刘汉政权经历了初建、兴盛、旁落的巨大落差。士人们心态随着政治环境和统治者政治方略的转变而转变。本文将从光武帝、明帝、章帝以及和帝永元4年前的政治变迁中,探讨士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士人心态的转变。

两汉之际,随着对王莽篡位不满的加剧和对社会积重凋敝的现实反抗,时人多揭竿而起。袁山松《后汉书》记载“世祖以渺渺之胤,起于白水之滨,身屈无妄之力,位举群竖,并列于时,怀玺者十余,建旗者数百;高才者居之南面,疾足者为之王公。茫茫九州岛,瓜分脔切。”①据余英时先生梳理,当时的割据政权数量多达87个,可分为东方、北方、西北、南方、西南共十二个集团。②在改朝换代,群龙争雄的年代,“士思立功名”。他们于乱世中蓄积力量,欲建功立业。光武帝兄刘伯升“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③“(窦融)家长安中,出入贵戚,连结闾里豪杰,以任侠为名;然事母兄,养弱弟,内修行义。”④更始、公孙述、王朗等人建立独立政权。就追随光武帝的一些人而言,他们在利益的驱动下,也欲实现自己的抱负。其中为光武中兴立下汗马功劳的邓禹对光武帝说,“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⑤又如马援在见到光武帝时说“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⑥刘秀本人也有类似的言语。更始元年(公元23年),当王霸归顺刘秀时,刘秀说道:“今天下散乱,兵革并兴,得士者昌,失士者亡,梦想贤士共成功业,岂有二哉!”⑦从此话中可看出,刘秀充分认识到士人的影响力和作用,并且将这种理念付诸实践。汉末傅干在《王命叙》中总结光武帝成功的原因之四即是“履信而好士。”⑧

更始政权失败之后,中原大地上又先后形成了多个政权。在“一姓不再兴”和“汉家再受命”思想的影响下,士人们绕出了政权合法性的思想禁锢,各为其主,在游说之辞中尽显豪侠气质。如在公孙述集团中,李熊先后两次极力游说公孙述称王。他在文中写到“方今四海波荡,匹夫横议。将军割据千里,地什汤、武,若奋威德,以投天隙,霸王之业成矣。宜改名号,以镇百姓。”⑨“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北据汉中,杜褒、斜之险,东守巴郡,拒扦关之口。地方数千里,战士不下百万。见利则出兵而略地,无利则坚守而力农。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顺江流,以震荆、扬。所谓用天因地,成功之资。今君王之声,闻于天下,而名号未定,志士狐疑,宜即大位,使远人有所依归。”⑩李熊的论述,洋洋洒洒,周密详尽,对公孙述来说是非常大的鼓动,然,这还不足以让公孙述下定决心。当公孙述问之曰:“帝王有命,吾何足以当之?”李熊曰:“天命无常,百姓与能能者当之,王何疑焉?”(11)于是建武元年四月,公孙述自立为天子。李熊的劝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隗嚣集团中,张玄帮助隗嚣游说窦融,说到“更始事业已成,寻复灭亡,此一姓不再兴之效。今即有所主,便相系属,一旦拘制,自令失柄,后有危殆,虽悔无及。今豪杰竞逐,雌雄未决,当各据其土宇。”(12)张玄游说窦融虽然失败,但是一句“雌雄未决”尽展豪迈气魄,为当时众多士人之心声。又如方阳在《说樊崇》一文中道“更始荒乱,政令不行,故使将军得至于此。今将军拥百万之众,西向帝城,而无称号,名为群贼,不可以久。不如立宗室,侠义诛伐。以此号令,谁敢不服?”(13)虽然只有短短的57字,但是豪气云干,对当时社会状况以及人们的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

从上可知,此时士人身上具有任侠气质,心态是开放自由的,行为举止充满了豪迈气魄。

光武帝完成统一大业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渐加强,士人尤其是功臣的进退出处被提上了日程,他们中多数人选择功成身退。李通是光武兴兵的发起人之一,深受光武帝器重,然而“时天下略定,(李)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14)又如窦融,他曾是河西之主,在战时,慧眼识才,称臣于光武帝,并一直追随。战事消歇之后,愈加谨慎。“融自以非旧臣,一旦入朝,在功臣之右,每召会进见,容貌辞气卑恭己甚,帝以此愈亲厚之。融小心,久不自安,数辞让爵位。”(15)在他的戒子书中更能感受他的卑恭,“臣融年五十三。有子年十五,质性顽钝。臣融朝夕教导以经艺,不得令观天文,见谶记。诚欲令恭肃畏事,恂恂循道,不愿其有才能,何况乃当传以连城广土,享故诸侯王国哉?”(16)还有征西大将军冯异,统一之后上书自陈,更是恭肃有加,其辞曰:“臣本诸生,遭遇受命之会,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皆自国家谋虑,愚臣无所能及……当兵革始起,扰攘之时,杰竞逐,迷惑千数。臣以遭遇,托身圣明,在倾危溷殽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测乎?”(17)

士人们一改往日任侠、自由的心态,逐渐转为恭肃。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吸取历史教训尤其是西汉功臣不堪结局的教训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光武统一以来,法律越来越严苛,士人们只有愈来愈谦恭卑肃才能保身全名。建武十二年“(梁)统在朝廷,数陈便宜。以为法令既轻,下奸不胜,宜重刑罚,以遵旧典。”(18)经过多次朝臣议论,虽然未能大行其事,但是也对光武的“柔道”之策,影响甚笃。据《后汉书·申屠刚传》记载:“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查,职事过苦,尚书进臣,至乃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19)这种严苛的吏治助推了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明帝几乎全盘地继承了光武帝的治国方略,他奉行严苛法制,而且处事果决。在其即位之初,便以严猛示于诸臣。主要表现在梁松的问题上。梁松,梁统之子。梁统是跟随光武帝打天下的有功之臣,建武五年,与窦融遣使归诚,加宣德将军及隗嚣败,封成义侯。陇、蜀平,入朝,以列侯奉朝请,更封高山侯,拜太中大夫。后出为九江太守,定封陵乡候。而梁松更是得到光武帝的无比宠幸,不仅尚舞阴公主,而且还在光武遗诏中被委以辅政之臣。可以说梁氏是当时可与阴氏家族相抗衡的豪门大族。明帝即位后,梁松作为明帝姐夫和辅政之臣,却因为“数为私书请托郡县”一事被免官。永平四年冬,因匿名信而遭诽谤下狱死。当然,梁松事件的背后的直接原因是后宫争宠,但后宫无小事,全是牵连前朝之利害关系。从此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明帝时期政治复杂性。同时,明帝对于肱股之臣的冷漠与决绝也让人深感震撼。不仅如此明帝性格阴霾,也给士人造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压抑。《后汉书》记载“(明帝)性偏察,好以耳目引发为名,故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进臣尚书以下至见提拽,常以事怒药崧,以杖撞之,崧走入床下,帝怒甚,疾言曰‘郎出,郎出’崧曰‘天子穆穆,诸侯煌煌,未闻人君自起撞郎。’帝赦之朝廷莫不悚栗,争为严切,以避诛责。”(20)在明帝偏狭和残暴的统治之下,自杀和下狱而死的士人很多。在《后汉书》的文献记载中,明帝时,其人数大大超过了光武和章帝时期。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被冤叛乱“楚狱遂至累年,其辞语相连,自京师亲戚诸侯州郡豪杰及考案吏,阿附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数。”(21)“自永平以来,仍连大狱,有司穷考,转相牵引,掠考冤滥,家属徙边。”(22)不仅如此,在其统治时期,窦林下狱死、阴就自杀、梁松下狱死、广陵王荆自杀、郭霸下狱死、王康因罪下狱死、薛昭下狱死、司徒邢穆、驸马都尉韩光坐事下狱死……钟离意因此上疏明帝改变严苛政治,明帝终不能用。钟离意也因多次直谏,被出为鲁相。

明帝时期的士人,没有了光武帝时期那种豪迈精神,呈现出一种谨慎的精神状态。这种谨慎的态度在皇族身上表现更甚。光武太子刘强因为其生母郭皇后被废,惶惶不可终日。在左右谋臣的建议下,多次上疏光武帝,自请愿就藩国。光武帝以刘强废不以过,故优以大封赐虎贲旄头,拟于乘舆。刘强就国后,数上书让还东海,又因皇太子固辞,帝不许。明帝即位强寻病,明帝遣中常侍、太医等视疾,并诏沛王辅(强同母弟)等往视。中元二年,光武帝崩,明帝即位。刘强的地位则更加尴尬,刘强在《临命上疏》一文中写道“皇太后、陛下哀怜臣强,感动发中,数遣使者……”(23)整篇文章句句体现母子、兄弟之间的拳拳深情,但是字里行间的背后是战战兢兢,恩情不足,忌惮有余。刘强在文中表现出的那种谦卑,让人动容。如果不是其父光武帝废其母皇后地位的决定,那么高高在上享受最高皇权的应是刘强。从储君到臣子的巨大落差,给了刘强巨大的精神压力,其特殊的身份也给了刘强谦卑的理由。许是艰难的境地,东海王强忧思成疾,于光武帝崩殂之后的第二年就薨逝了。他在短短的三十四年里,完成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如果说,刘强因为曾经是太子,明帝对他有所猜疑还可理解,然而在与皇权距离较远的光武帝兄孙刘睦身上也能找到恭肃心态的转变。“(北海敬王睦)性谦恭好士,千里结交,自名儒宿徳,莫不造门,由是声价益广。永平中,法宪颇峻,睦乃谢绝宾客,放心音乐。然性好读书,常为爱玩。岁终,遣中大夫奉璧朝贺,召而谓之曰‘朝廷设问寡人,大夫将何辞以对?’使者曰:‘大王忠孝慈仁,敬贤乐士。臣虽蝼蚁,敢不以实?’睦曰:“吁,子危我哉!此乃孤幼时进趣之行也。大夫其对以孤袭爵以来,志意衰惰,声色是娱,犬马是好。’使者受命而行。”(24)从刘睦的事迹也可以看出当时君臣之间的互相猜疑,和当时朝廷统治的残酷性和压迫感。刘强和刘睦是皇族贵戚,因为他们特殊的身份,一方面受到更加残酷的压迫和精神压力,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特殊的身份,他们在官场上和朝堂上,也有一般士人们没有的特权和优势。刘强和刘睦的遭遇都是如此,更何况一般的士人,其恭肃态度显而易见。正如龚鹏程先生所说“可是游士一旦进入中央政府,成了皇帝近侍,士也就游不动了。……在中央集权的政体底下,游士却只能集中到皇帝这儿来,……士之荣辱,皆不能自主,系于人主之爱恶,因此士的精神是抑郁的、屈辱的。一切理想及个人生命价值若欲实现,皆须仰待君王之赏识。”(25)

同时,儒家思想在光武帝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主导思想。儒家温柔敦厚的人生哲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士人。光武帝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为德行高妙,志节清白。朝廷的利禄驱使,士风为之一变,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注重德行的风尚几乎充斥着整个社会。再加之,活跃在明章朝廷的士人多是出身在东汉建立之后。如鲁恭出生于建武三年;贾逵出生于建武六年;班固出生于建武八年;李尤生于建武二十年等。他们没有经历乱世的造就,缺乏斗争性和宽阔的眼界,皇权的至高无上深入人心。皇帝的喜好便是他们的风向标。永平十七年,明帝诏班固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深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司马相如洿行无节,但有浮华之词,不周于用。至于疾病而遗忠,主上求取其书,竟得颂述功德,言封禅事,忠臣效也,至是贤迁远矣。”(26)明帝对司马迁和司马相如两人进行对比,从文的角度,明帝欣赏司马迁,但是从为“士”的角度来说,明帝更欣赏为主附会的“忠诚”谊士司马相如。由此,明帝对士的要求也清晰明了了。

东汉光武、明帝时期,仕进之途渐渐打开,士人参与政治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受到莫大的鼓舞,在朝堂上受到了统治者的重用,在社会中虽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光武明时期过于严苛政治严重压抑了士人们自由发展的个性,士人们的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谨慎,更加唯皇帝马首是瞻。同时,儒学的辉煌发展也影响了士人们的深层次价值取向,“儒生成为皇权之下的官员,他们不能不受到皇权的制约与束缚。”(27)

章帝改变了明帝的治国方略,变严苛为宽容。元和元年,章帝诏令“诸以前妖恶禁锢者,……但不得在宿卫而已。”(28)根据于迎春先生的说法“所谓解妖恶之禁,事实上在对士人进入政权人身资格有条件的扩展。”(29)由此可见,当时士人们身份禁锢放开更多,入仕之途更加顺畅。同时,在朝的大臣还建议改前代苛政,“肃宗初,(陈宠)为尚书,是时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率近于重,宠以(章)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30)章帝接受了建议,故魏文帝认之为长者。章帝德性宽厚甚至到了纵容的地步,正如袁山松所说“孝章皇帝弘裕有余,明断不足,闺房谗惑,外戚擅宠。”(31)建初二年,窦宪女弟立为皇后,宠见日隆,抢夺沁水公主的田地。章帝大怒,下诏切责窦宪。“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昔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而诏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32)在这篇诏书中,可知章帝以窦宪权力滋长非常震怒。即便如此,章帝也只是疏远了窦宪,并未罪罚之。章帝病重之时,甚至还在病榻前委以重任。这为窦宪等人的再次崛起埋下了祸根。这种“以明在宽”的国家政策虽然对后世的外戚专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恶果,但是对于士人来说,生存环境较为宽松。另外,章帝时期的士人几乎都是在东汉立国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士人,他们没有经历两汉之际政治风云的变化,一直生活在和平年代,再加之章帝持续了明帝时期的经学文化策略,一切矛盾都隐藏在光鲜亮丽的大繁荣景象之下。应该说,章帝时期是东汉士人生活的黄金时代,这时期的士人内心充满了对这个时代的感激和赞颂,他们生活的从容自信。所以在章帝时期,祥瑞出现频繁。“元和二年,凤皇三十九,麒麟五十一,白虎三十九。”(33)“章帝时。嘉禾嘉麦,日月不绝。”(34)“(章)帝东巡狩,凤皇黄龙并集”(35),士人们尤其是文士们多借用祥瑞题材对时代进行讴歌和赞美。如果说,明帝时期是东汉政治的高峰,那么章帝时期是东汉士人心理极为满足的一个高峰。士人们由明帝时期无奈的恭肃转变为对时代的庆幸和满足,故明帝时期形成的具有相当秩序的礼乐文化在章帝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尤其繁荣。

如上文所说,章帝的纵容,为窦氏专权埋下了祸根。及章帝驾崩,无人能阻挡窦氏日益高涨的权力欲望。昔日士人们信奉的皇权,已经大部分被窦氏霸占。诸窦侍权而骄,“(窦)景为执金吾,(窦)环光禄勋,权贵显赫,倾动京都。虽俱骄纵,而景为尤甚。奴客缇骑依倚形势,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簒取罪人,妻略妇女。商贾闭塞,如避寇雠。有司畏懦,莫敢举奏。”(36)“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并以忤意,相继自杀。由是朝臣震慑,望风承旨。(37)在这样的境况下,士人内部出现分化,一部分士人归附窦宪,如班固、傅毅等人。一部分士人采取不作为之态度,相风伺机而动,如邓彪等人。何敞讥之曰:“臣观公卿怀持两端,不肯极言者,以为宪等若有匪懈之志,则己受吉甫褒申伯之功,如宪等陷于罪辜,则自取陈平、周勃顺吕后之权。”(38)然而,令人动容、影响最大的则是以袁安、任隗等为首的一批不畏窦氏强权,忠于皇权的士人。他们从歌舞升平,一片祥和中逐渐清醒过来,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不只停留在对汉德的歌颂上,将眼光转向对社会不平之事上来。郅寿,直言能谏之人,和帝时期,不附窦宪,反被诬陷。何敞为其鸣不平,寿减死,徙边,未行,自杀。韩棱不谄窦宪,时窦宪得胜归朝,尚书以下官员商议,称万岁,韩棱阻之。郑宏数陈窦宪势太盛,放权海内,言苦切,为宪不容,弘乞骸未许,病笃上书。这部分士人终究是为了维护皇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对于诸窦的罪行,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斗争。至此,东汉士人开启了与外戚和宦官殊死斗争的篇章,为后人赞颂。

从上文论述可知,光武建武十二年前,天下纷乱,群雄割据,士人纷纷各投其主,欲建功立业。在檄移天下、游说主上、劝降友人之时,言语间尽显谁与争锋之豪迈气魄。光武一统天下之后直至明帝时期,儒学兴盛,法律严苛,中央高度集权,士人们失去自由空间,一改任侠之气,愈加谦恭卑肃。章帝之时,承明帝繁荣余绪,改明帝烦苛政治,士人自信从容,聘辞大赋间洋溢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之时代精神。章帝崩殂,和帝即位,窦宪专权,皇权旁落,士人以义为先,批判之声不绝于耳,开东汉中后期士人尚义保节之先声。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6441000)】

①(31)袁山松《后汉书》,《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21、623页。

②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08-222页。

③④⑤⑥⑨⑩(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8)(30)(32)(35)(36)(37)(38)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49、795、599、830、534、535、535、798、480、576、807、807、648、1166、1017、1409、1430、1597、1424、556、148、1549、812、1600、819、819、1485页。

⑦袁弘《后汉纪》,龙溪精舍本,第8页。

⑧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90页。

(25)龚鹏程《汉代思潮》,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515页。

(26)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82页。

(2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

(29)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0页。

(33)(34)刘珍等《东观汉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7、78页。

猜你喜欢

光武帝刘强士人
刘强画廊
“糟糠之妻”的由来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刘强作品
刘强作品
刘强作品
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