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误区及有效方法分析
2015-09-29陈永军
陈永军
【摘 要】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阅读教学,它注重学生质疑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分析了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 探究性阅读教学 对策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提倡课内自主研读、合作研读、延伸拓展研读,并结合课后反思阅读,注重课堂教学空间的开放性、情景的创造性和课堂语言交流的多边多向性的教学理念。作为语文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如何走出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积极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将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教材学习相结合,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实施中的误区
1.盲目实施
新课程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但有些教师却错误地认为,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安排探究性阅读活动。不管是小说还是科普文,都要经历探究才算“学习”,似乎每一篇课文都试图衍生点“研究性”的东西,而不辨选文属何种类型、“研究”采取何种样式,因而“挖掘”出一些很怪模怪样的“研究课题”。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探究性教学延伸价值的实现,而异化了探究性教学的本原目标。因为教学内容的移位,使得“概括观点”“筛选信息”“理解难句”“体会作者科学精神”等语文教学目标落空了,致使语文课程不像语文了,语文教师也成了“杂家”,而语文教材则成了“杂货铺”。
2.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一些教师在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片面地强调合作,无形中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整体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在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合作探究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合作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让每一个人都对合作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合作探究的权利、义务和成就感。
3.追求形式,忽视教学目标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作一种课堂时尚去演绎,教学中只追求形式上的探究,而没有扎实的探究过程,更没有有价值的探究结果。这样的探究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迷失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有些教师把探究性学习“嵌入”某种固定的操作程序中,只要是探究性活动都按照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地执行。如在阅读教学中,第一阶段确立要探究的问题;第二阶段小组合作探究;第三阶段交流探究结果。这就使原本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变得机械死板,限制了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久而久之也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二、有效实施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对策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具有“问题性”的特点,即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学习的途径,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把问题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常感到疑惑、惊奇,产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学生个人见解
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珍视其个人见解。如将莫泊桑的《项链》主题定为尖锐地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当然可以认同。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提出,课文写玛蒂尔德对物欲的追求,实质上是希望自己的人格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项链丢失后,她没有去乞求别人施舍,更没有利用自己超凡出众的姿色,不择手段地换取完全有可能实现的梦想而丧失自己的人格,而是面对现实,决定赔偿,为此她和丈夫“花了十年工夫”,认为作品的主题可定为: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对此,我们应给予及时的认可和赞同。
3.加强学习,转换角色
探究性阅读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研究型教师,提升研究能力,自己先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改变了教师过去单方面控制课堂的预设式教学现状,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它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又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机敏的反应能力等。
4.认真把握文本的客体地位
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包含着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几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从“象”中看是景色,从“意”中看是别情。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滔滔流去起伏不定。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传神之笔、关键字句,在与文本的交流、激荡中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脑海里,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复活凝固于文本中的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情蕴获得新的呈现。
语文课堂是语文探究性阅读的主阵地,在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要采取有效途径,让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