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溃清散保留灌肠结合中药辨证内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2015-09-28何金玉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内服溃疡性结肠炎

何金玉

(来宾市人民医院,广西 来宾 546100)

自拟溃清散保留灌肠结合中药辨证内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何金玉

(来宾市人民医院,广西 来宾546100)

[目的]观察自拟溃清散保留灌肠结合中药辨证内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口服柳氮磺吡啶片,治疗组20例以自拟溃清散(板蓝根、苦参、大青叶各50 g,薏苡仁40 g,白及、黄芩、海螵蛸、败酱草、马齿苋各30 g,大蓟、小蓟各20 g,阿胶15 g)保留灌肠结合中药辨证内服治疗。两组均治疗30天后观察疗效,治疗6个月后随访并统计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复发率为10.0%,与对照组复发率66.7%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溃清散保留灌肠结合中成药辨证内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满意。

溃疡性结肠炎;溃清散;保留灌肠;辨证论治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变部位主要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或特发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黏液血便、腹痛腹泻,其特点是病程长、反复发作以及癌变风险等[1]。口服柳氮磺吡啶是目前该病西医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该疗法副作用大,易复发,许多患者不能接受。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溃清散保留灌肠结合中药辨证内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于本院中医科诊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治疗组男13例,女7例,年龄18~70(40± 3.5)岁,病程2.5±0.5年;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0~76 (37±4.5)岁,病程1.5±0.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诊断标准[2]:(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③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根据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检查三项中之一项及(或)黏膜活检支持,可诊断本病。

1.3排除标准排除阿米巴痢疾、结肠克罗恩病、细菌性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克罗思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结肠炎、放射性或缺血性结肠炎等。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口服西药柳氮磺吡啶片,发作期每日4~6 g,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日2 g,分2次口服。

2.2治疗组应用自拟溃清散保留灌肠结合中药辨证内服治疗。

(1)自拟溃清散保留灌肠。方药:板蓝根、苦参、大青叶各50 g,薏苡仁40 g,白及、黄芩、海螵蛸、败酱草、马齿苋各30 g,大蓟、小蓟各20 g,阿胶(烊化)15 g。中药加水1500 ml,煮成100~150 ml,用无菌纱布过滤后取药汁(药液温度要保持在37.0~38.2℃),患者睡前1~2 h灌肠。在患者排便后灌肠,轻柔且慢地推注药液,灌肠时间一般大于30 min,灌肠后指导患者翻身仰卧同时可适当将臀部稍抬高,便于药物充分吸收。15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2)中药辨证内服。分以下4型论治。①湿热下注型。症见:食欲不振,口干不欲饮,腹胀肠鸣,腹痛而泻,水样便或脓血便,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利湿热,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基本方:葛根30 g,黄芩20 g,败酱草10 g,黄连5 g,炙甘草5 g。②肝郁脾虚型。症见:纳呆痞满,腹痛即泻,泻后痛缓,矢气频作,腹泻。便秘交替发作,多虑易怒,发怒后病情加重或发作,小腹坠胀感,舌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弦。治宜健脾疏肝,选用痛泻要方加减,基本方:陈皮30 g,白术60 g,白芍30 g,柴胡15 g,防风20 g,炙甘草5 g。③脾胃虚弱型。症见: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易有饮食不慎复发,夹见水谷不化,面色苍白,四肢乏力,纳差,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基本方:白扁豆10 g,白术10 g,茯苓10 g,桔梗5 g,党参20 g,砂仁10 g,山药20 g,薏苡仁15 g,炙甘草5 g。④瘀结肠络型。症见:腹痛部位固定,以左侧小腹为主,按之痛剧,大便时稀时干,便如黯血或粘冻,舌质紫暗或瘀斑或瘀点。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基本方:小茴香10 g,干姜10 g,延胡索3 g,没药6 g,当归10 g,川芎10 g,肉桂10 g,赤芍10 g,蒲黄10 g,五灵脂10 g。

两组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生冷刺激之品,注意调畅情志,适当运动,治疗期间均停止服用其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两组均治疗30天后评价疗效,治疗后6个月随访,并统计两组的复发率。

3 疗效标准观察

3.1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0年在成都举办的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每日大便1次,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示黏膜大致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改善,肠镜检查示肠黏膜水肿充血或溃疡糜烂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肠黏膜充血,水肿或溃疡糜烂等情况无改变。

3.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

3.3治疗结果

3.3.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3.2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治疗有效(治愈+好转)20例,复发2例,复发率为10.0%,对照组治疗有效15例,复发10例,复发率为66.7%。两组复发率经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2.P<0.01)。

4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病变范围可累及远端结肠。该病病程长,易复发,要彻底治愈比较困难。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与患者的免疫、遗传、感染、过敏及肠道防御机能密切相关,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3]。西医多使用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本病,在改善急性期症状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使用后容易出现恶心、食欲减退、头痛、皮疹、白细胞减少、乏力、骨质疏松以及转氨酶增高等毒副反应和并发症,导致许多患者不能接受。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是脾失健运、湿热蕴结大肠、气血瘀滞所致,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祛湿消痈、凉血排脓为法。灌肠方中大青叶、板蓝根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良药,同时也具有调节机体免疫的功效,两药相伍具有相辅相成的功效;马齿苋有清热解毒、利水袪湿、止痛、止血、凉血等作用;薏苡仁健脾除痹、清热祛湿、舒筋排脓;白及止血活血;黄芩燥湿解毒、清热泻火、止血通瘀;苦参祛风杀虫、清热燥湿;海螵蛸止血收湿、敛疮;大蓟、小蓟凉血止血、祛瘀消肿;败酱草辛、苦,微寒,解毒排脓;阿胶质地粘腻,能凝固血络而止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湿止泻、消痈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中药保留灌肠直接作用于病灶,能有效提高靶组织局部药物浓度,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且可减少药物引起的全身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等优点[4]。配合中药辨证内服,因人而异,内外合治,故疗效显著。根据本病的特点,中医临床上常UC辨证分为湿热下注、肝郁脾虚、脾胃虚弱、瘀结肠络等四个证型,分别以清利湿热、健脾疏肝、健脾渗湿、活血化瘀为法,方药选用葛根芩连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与少腹逐瘀汤等化裁。本临床观察表明,治疗组的近期、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溃清散保留灌肠结合中药辨证内服治疗本病具有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龚伟,智发朝,刘思德,等.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回顾性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3):128-130.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0(4):236.

[3]陈欣.中西药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0例[J].中国药业,2014,23(6):83-84.

[4]农子彪.中药灌肠联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1,34(4):52-53.

(编辑刘强)

R574.62

A

2095-4441(2015)04-0022-02

2015-10-29

猜你喜欢

内服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内服外敷防疫情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中药内服、外敷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58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