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扶贫成渝都新名片

2015-09-28

中国扶贫 2015年16期
关键词:片区贫困村贫困户

重庆市贫困农村主要集中在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两大山区。全市贫困村中,649个贫困村有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资源,幅员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涉及100多万人。从2011年起,针对重庆夏季天气炎热,市民避暑休闲需求旺盛的特点,市扶贫办在高山贫困村启动了以避暑休闲为主的乡村旅游扶贫,收到较好效果。以避暑休闲旅游为抓手的扶贫开发实践,为重庆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探索了新的思路。

重庆围绕全市旅游发展总体目标,编制了《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规划(2013-2020年)》,将乡村旅游确定为推进贫困村发展和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产业,以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村或者集镇为平台,以农民集中居住为切入点,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的片区综合开发。

重庆将武隆、酉阳、石柱、奉节、巫溪、城口等国家重点贫困县确定为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县。按照一个区县一个片区的模式,规划了仙女山、大黄水、红池坝、摩围山、三角坝等市级示范片和若干个县级示范片,制定了“两带三山五十五片区”的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布局。

景区和景点是旅游扶贫发展的基础,重庆根据贫困地区不同的自然资源特色,建立了4种乡村旅游建设模式:避暑纳凉型,主要为市民提供夏季休闲纳凉的乡村旅游平台,重点接待城市市民7-9月上山短时间居住,提供住宿、餐饮服务;景区依托型,主要依托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配套服务而发展起来的纯消费型乡村旅游接待平台;产业支撑型,以具有休闲观光效果的规模化、标准化农业产业基地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平台;体验观光型,借助农业会节、田园景观、特色民居建筑、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乡村旅游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平台。

2012年市扶贫办制定了《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实施意见(试行)》,规定了项目实施主体范围、申报程序、实施方式、资金补助标准等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同时,为了规范农户开办农家乐,还制定了《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基本建设标准》,从硬件环境条件、软件服务质量、安全措施管理等方面,明确了室内“七有六通五洁静”,室外“四化三所一分离”,服务“两好”的基本标准。

为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升旅游服务“软实力”,重庆编制专门的培训教程,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聘请高校老师、宾馆管理人员、当地大户、厨师等作为教师,对贫困农户持续不断地多层次开展餐饮、用语、仪表、礼仪、酒店管理、农家乐装修,甚至山歌、舞蹈等方面培训。开展现代种养殖业技能培训,支持贫困农户围绕乡村旅游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体验式农业。

下一盘乡村旅游扶贫棋

自2011年探索开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以来,重庆在21个区县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打造乡村旅游扶贫接待村(点)231个。其中,贫困村177个,占总数的76.6%。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核心区域内有农户17.3万户,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1万户。其中,贫困户924户,占接待农户总数的8.4%。此外,各区县还通过务工就业、销售农副产品、股份合作等方式间接带动贫困户8152户。

据统计,2014年乡村旅游扶贫接待村(点)接待游客6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24亿元,直接收入6.4亿元,户均增收4万余元。其中,游客购买当地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消费近2亿元,占旅游总消费的8.5%。

武隆县仙女山,是全市最早的乡村旅游扶贫实验区。仙女山海拔1200米到2000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开发以前,由于这里常年气候较为寒冷,耕地瘠薄,又缺水,是一个典型的高寒贫困地区。如今的仙女山所在地——石梁子村,2000年时,只有7户农家36口人。

“八七”扶贫攻坚结束后,市扶贫办会同武隆县委、县政府启动实施了仙女山片区扶贫开发,提出了“扶贫开发建基础,建好基础抓旅游,发展旅游促脱贫”的旅游扶贫开发新思路。整合各部门资金,改善了以公路交通、人饮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条件。采取高山移民方式兴建了集旅游接待、旅游产品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大批移民安置房。同时,配套旅游发展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到2003年底,仙女山旅游扶贫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石梁子村快速发展成为常住人口近1万人的新兴场镇。

基础设施和移民安置工作结束后,当地开始使用市场化、资本化运作方式,投入20亿元对仙女山、天生三硚、龙水峡地缝等精品景区进行重点建设打造。当地游客量不断攀升,到2007年,年均接待游客突破了500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500元,比开发前的500元增长了9倍,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

2007年,当地邀请国际国内专家编制了高起点、高标准的旅游度假新区建设规划。引进芳草地、隆鑫集团等40余家国内知名地产企业,投资总规模近1000亿元,新区建成面积近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余人的小城。目前,全片区以农民为主体开设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接待农户1500余家,农民参与旅游产业的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占75%以上,实现小康目标的农户达到90%。

万州凤凰片区涉及凤凰村、钟刘村、柏弯村、法隆村4村,2068户,7826人(其中包含贫困村2个,贫困人口758人)。海拔1000米,位于万州区正东部,距万州城区28公里、云阳城区15公里。

2011年,这里启动避暑休闲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片区依托自身山水田园和几千亩的茶园,发展观光农业、挖掘乡土文化,建成了开放式乡村公园。公园面积15.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5.7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了茶岭古泉、盐茶古道、养生台、漫步走廊、杜鹃花海、双峰望日等20余个景点的建设或整修;建成了凤凰绿道、健身步道、盐茶古道、漫步走廊等20公里的人行便道网和8公里的环形公路网;完善了茶岭文化广场、田园乡村广场、停车场、风雨廊等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品质不断提升。2014年底,发展乡村旅游接待农户67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占比21%;发展配套产业、参与服务用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

从2011年至今,该景区累计已接待游客63.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500万元;单日最高游客量已突破2万人次,消费方式从单一的吃饭以及农家住宿发展到垂钓、采茶、喝茶、卡拉OK、骑自行车、摄影等多种形式,并带动了茶叶、大米、土鸡等土特产销售,消费金额也从最初的人均50元提高到150元。常年乡村旅游就业226人,夏季季节性就业人员1000余人。

贫困村嬗变进行时

乡村旅游的发展,正推动贫困村发生着积极变化。

贫困农户收入得到持续增加。据了解,前来景区避暑的休闲游客以城市人为主。其中,重庆主城区占26%,当地城镇40%,周边城镇26%,外地游客11%。城市人下乡消费,使富余的农产品就地转化为商品,并卖给城里人,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和农民收入增长方式。据抽样调查,实施避暑休闲的贫困村,接待户户均直接增加旅游收入4万多元。乡村旅游接待户就地吸纳就业3人以上,人均工资收入1.2万元。农副产品商品率平均提高28.8%,项目实施村,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增幅分别达到24%、32%。同时,避暑休闲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贫困村资产溢价。据调查,项目村承包土地流转费上涨5倍以上,农房增值3倍以上,为贫困农村农户增加了财产性收入。

贫困村产业结构调整得到有效推动。一些地区围绕避暑休闲旅游,发展体验式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水果、高山蔬菜等7.1万亩。吸引各类企业100多家和一大批回乡创业人员,与村民联合开发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地产。据统计,全市231个项目实施村销售避暑地产3.3万套以上,意愿购买1.3万套,均价1800元/平方米左右。

贫困村综合治理得到全面发展。据抽样调查,231个项目实施村中,基础设施投入12亿元左右。村内道路、饮水、用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所有接待户农房风貌和室内设施全面改造,初步实现了人畜分离、人污分离。入户道路硬化,庭院整治,农村面貌得到了持续全面改善。与此同时,农村歌舞、手工艺品、乡土文化得到了有效发掘和保护。如城口县河鱼乡平溪村正在筹建农耕陈列馆。

片区扶贫开发找到有效抓手。目前,重庆的避暑休闲旅游开始实现跨村发展。全市以避暑休闲为龙头的扶贫开发片区达到37个,规划核心区幅员面积100平方公里左右。石柱黄水、丰都方斗山、酉阳毛坝木叶黑水、黔江水市、城口东安岚天河鱼、云阳清水、奉节三角坝、开县狮子齐圣等贫困地区正在逐步实现连片扶贫开发。片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经营农家乐924户。发展配套产业、就近务工、股份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等8152户。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农产品和手工艺品销售2亿元左右。

渝都旅游扶贫致富经

乡村旅游扶贫片区开发使重庆在短短4年时间内,打造出了如万州凤凰村片区、城口兴田村片区、武隆仙女山片、石柱大黄水片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避暑休闲目的地,这主要得益于集中优势资源合力推进。

重庆首先是在专项扶贫上整合好内部资源。从2012年起,全市将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与整村脱贫、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雨露计划培训等项目有机整合起来,集中资源优势,围绕乡村旅游扶贫开展项目工作,解决“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要素问题。整合整村脱贫资源,着力解决贫困村内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整合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资源,着力改善贫困农户的接待设施、游乐设施;整合特色效益农业资源,完善体验休闲设施,提供乡村旅游配套服务;整合培训资源,着力在贫困农户改变观念、提升素质、提高服务技能上下功夫,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其次是在行业扶贫上整合帮扶资金。利用重庆18个扶贫集团对口帮扶的政策优势和山东省对口帮扶的东西协作扶贫机制,争取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着力改变贫困区县乡村旅游片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发展能力、思想意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项目规划、工程建设、技能培训、经验交流等多方面的活动,打造良好的乡村旅游软硬环境。

再次是在社会扶贫上加强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起到了较好的龙头示范作用。近几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50亿元以上的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用于乡村旅游扶贫并实施产业开发。一些城市资金下乡开发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游,直接带动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吸引了大量的返乡创业人员,回乡带头开办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开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带动了当地农户参与乡村旅游项目。

2011年至今,市扶贫办持续不断地投入,平均每年安排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2014年重庆市委市政府9号文件,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纳入《关于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的意见》中,每年安排1亿资金实施乡村旅游,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让村民广泛受益,确保乡村旅游扶贫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针对贫困户,重庆实施以项目为纽带进行差异化扶持,项目资金向贫困户倾斜,对有能力开办农家乐的贫困户,由扶贫部门帮助进行规划,协调办理相关手续,资金支持不超过3万元。对无能力开办农家乐的农户,指导他们搞小型的种植项目、养殖项目和简单的加工项目,为旅游提供配套产品服务,获得生产收入。村内若需要公共服务人员,必须优先选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以获得服务工资收入。

各区县也有一些新的思路。石柱、忠县等县,将贫困户的土地、山林作价入股分红,将财政资金量化为具体股份,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奉节、彭水等县由扶贫系统组织专业大户与贫困户签订帮带协议,帮助贫困户搞配套产业,优先收购农副产品;大户雇用员工,优先雇用有工作能力的贫困劳动力;帮助指导有基础的贫困户,改善接待条件,参与旅游接待。

宣传是旅游发展的推动力,重庆在此方面也做了探索和努力。一方面创新手段,建立乡村旅游扶贫电商平台开展网上交易。从2012年开始启动电商扶贫探索,立足于扶贫特点,创新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于2014年与村游网开展战略合作,组建重庆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扶贫服务平台——重庆村游网(http://www. cywcq.cn),并于去年9月上线营运。目前,3000多家乡村旅游扶贫接待户已经上网,交易量达到2000多万元。今年1月份平台交易量同期增长100%,2月份增长115%,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初步得到了贫困地区群众、基层干部和电商企业的认可。

另一方面,利用部门优势,持续开展宣传活动推广乡村旅游。从2012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次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开村仪式,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组织一次记者团实地采访活动。每年安排专门经费,组织区县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扶贫节会活动。

此外,重庆还运用多种传统手段推荐乡村旅游。组织摄影爱好者和旅游、文艺爱好者收集文字图片资料和文章,编辑出版了《重庆山村旅游指南》、《重庆乡村旅游》和《重庆乡村旅游扶贫成果汇编》等书籍;今年又开始组织编撰《重庆乡村旅游丛书》。组织区县与扶贫集团、市级部门、企业事业单位,避暑乡村与城市社区建立客源对接关系。

重庆已形成了乡村旅游扶贫的响亮品牌,有效推动了重庆乡村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片区贫困村贫困户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白塔寺片区地图